諸葛亮為何“棄曹操投劉備”?

mengchuan


我個人覺得。

首先,諸葛亮選擇劉備,可以打個好旗子。

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數百年的浸淫下,“正統”觀念已在時人特別是讀書人腦海裡打下了深深烙印。劉備是被漢獻帝認可的皇叔,號稱漢室宗親之後,打得是匡復漢室的大旗,自然對諸葛亮有莫大的政治吸引力。

其次,諸葛亮選擇劉備,可以找個好位子。諸葛亮避亂荊州“待時風翔”的時候,曹、孫羽翼已豐,手下人才濟濟,而劉備尚寄身荊州牧劉表籬下。投靠劉備自然能謀個好位置,來實現自己的抱負。

再者這樣選擇既符合自己的道德標準,有能夠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諸葛亮不作如是選擇,又當何如呢?


火種分享


第一點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當時曹操手下文臣賢才多如牛毛,諸葛亮去了曹操不一定會聽他的,自己的才華沒辦法發揮,自己的抱負沒辦法實現。在劉備這裡則不同,劉備剛剛發家急需人才來幫助自己,他去投劉備必然有他的價值。

第二點諸葛亮和曹操志向不同,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曹操的志向是一統天下取而代之,諸葛亮的志向是要興復漢室,匡扶天下的。



歷史影視劇


在三國,與其說是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大佬你死我活的一場權力遊戲,倒不如說三位大佬對人才的一場爭奪戰,誰手中擁有更多的人才,就意味誰將成為最後的贏家。蜀漢後期就是因為人才匱乏,最先滅亡。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一統北方,成為三國最強的王者。然而,作為頂級謀士的諸葛亮竟然沒有選擇投奔曹操,而選擇了三國中的弱雞劉備。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我就一起探究一二。

諸葛亮早年父母雙亡,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後來,他跟著諸葛玄來到了荊州。在諸葛玄去世後,他隱居於南陽,開始了半耕半讀的生活,並且四處交友。他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由此,可見諸葛亮並非是一個淡泊名利的隱士,他希望自己像管仲、樂毅一樣成就一番事業。他之所以選擇躬耕於南陽,實則在縱觀天下變化,伺機而動,選擇一個合適的老闆。

在官渡之戰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北方,成為三國最強的軍閥。良禽擇木而棲,按理說諸葛亮應該選擇投奔曹操才對。然而,最後諸葛亮卻選擇跟著劉備混。這一切並非是諸葛亮腦袋秀逗了,而是他綜合考慮的選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寧為雞首,不為鳳尾。諸葛亮是個人才,但是當時他還是太年輕,他的名氣也僅限於荊襄地區,曹操可能都不知道有他這號人。即使諸葛亮有心去投靠曹操,曹操身邊有賈詡、荀彧、程昱等一大批頂尖的謀士在,諸葛亮很難有出頭之日。相反,劉備這裡處於創業初期,人才匱乏,急需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一旦加入,必定得以重用。寧為雞首,不為鳳尾。

二是劉備臉皮夠厚,態度夠好,不得不跟著劉備混。曹操就是一個霸道總裁,脾氣有點差,多疑善變,心狠手辣,跟著這樣的老闆太危險。而劉備就不一樣了,以仁義著稱,是一個知人善任的好老闆,並且劉備的臉皮夠厚,為了得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如此死皮白賴,讓諸葛亮難以拒絕。否則,諸葛亮就是不識抬舉了,敬酒不吃吃罰酒,有可能他小命不保了。

三是地理優勢。劉備就在荊州,與諸葛亮就在咫尺之間,具有地理優勢。而曹操遠在北方,不方便諸葛亮拖家帶口去北方投靠曹操。因此,劉備佔了地理優勢,先到先得嘛!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觀點就是這一切都是諸葛家族的佈局,這是諸葛家族下的一盤三國大棋。諸葛三兄弟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分投三國。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是龍;諸葛瑾報效東吳,被孫權信任重用,為東吳大將軍,是虎;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是狗。諸葛三兄弟分投三國,就是諸葛家族的佈局,為的就是保證諸葛家族可以在三國的亂世中不論是哪一方最後取勝了,他們的家族都可以屹立不倒。甚至諸葛家族還可以在亂世中渾水摸魚,成功逆襲,一統天下,只是最後被司馬懿家族給截胡了,眾人都為司馬家做了嫁衣。

無論如何,諸葛亮選擇劉備都是其綜合考慮的結果。歷史證明諸葛亮與劉備的組合還是不錯,兩人相互配合,互相成就彼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諸葛亮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他老劉家操碎了心。如果諸葛亮當初投奔了曹操,還真難以預計諸葛亮後來的成就!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一開始,諸葛亮是想要在曹操門下效力的,但是奈何劉備如此善待他,於是就跟著劉備出山了。

按照當時三國的情形,曹操已經佔據了大半,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是無人可擋了。曹操真正統一漢朝的國土指日可待,是個聰明的人都想要去投奔曹操,在曹操手下去效力才有機會大展宏圖,就連諸葛亮也是不例外的。

但是諸葛亮沒有想到,劉備找上了門,而且三顧茅廬。本來諸葛亮那幾次沒有見面,其實就是想要拒絕劉備,但是又不好意思開口,怕得罪了劉備,自己就沒有好果子吃,於是採用了避而不見的方法。

劉備或許知道是因為自己的實力不夠。畢竟當時能夠跟著劉備的,就只有關羽和張飛兩個兄弟,其他人都不怎麼可靠,又沒有地盤,他只能靠著一顆真心去感化諸葛亮。

就算那一天下著大雪,關羽張飛兩個兄弟不怎麼安分,劉備也耐下心來。他一定要得到諸葛亮,不惜一切代價,諸葛亮就是他爭奪天下唯一的機會,不能就這樣錯過了。


諸葛亮也沒有什麼辦法,要是劉備一直待在這裡的話,諸葛亮也沒有辦法生存下去,還不如跟著劉備去爭奪天下,說不定也能夠流芳百世。何況劉備都如此對待自己,這可是世上少有的伯樂,自己這匹千里馬就應該要去昂揚天下。

就如古詩上所說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於是諸葛亮下定決心,從茅廬中走了出來,非常善意的接待了劉備三兄弟。並且為他指明瞭道路,首先要爭奪荊州,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然後與東吳交好,這樣才能夠和曹操進行對抗,由此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最後天下緩緩圖之,完成劉備光復漢朝的大業。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話,內心感慨萬千,諸葛亮不愧是臥龍。有了諸葛亮,就等於擁有了天下。

從此這兩個人便相依為命,為了他們共同的理想,不斷的奮鬥,終有一天會實現他們的夢想。


史研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深度,如果要回答的話,先要從後漢的選官制度說起。

後漢光武帝拋棄了先秦時的世官制改用了察舉制,這一選官制度是由地方長官來考察、選拔自己轄區內的人才,經過一定的考核後再任用。

可以說,用意是好的,但是任何好的制度在實行久了後都會被找到漏洞,進而產生各種問題。

(三國潁川郡地圖)

察舉制的問題之一就是人才的地域化和抱團化。

問題之所以產生,原因在於一個人才如何才能被人得知?如何才能揚名?

很多時候靠的就是人才之間的互相提攜,互相吹捧,互相評點。

你給我面子,我也給你面子。正所謂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仔細觀察一下三國時期,各個國家的人才,幾乎都是來自固定的那麼幾個地方。

比如魏國的人才是潁川郡。

為什麼魏國的人才庫在潁川郡而不是在別處呢?

除了潁川處於曹操的地盤之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操的家族在此地經營了許久。

曹操的家族所在地是譙縣,曹操的堂弟曹褒曾任潁川太守,曹褒的兒子曹胤曾任會稽太守。

所以,可以說曹操在蒐羅人才這方面先天上就佔盡了優勢,因為潁川正是東漢末年人才最鼎盛的地方,傑出的人才數不勝數。

曹操下了三次“求賢令”,第二次“求賢”期間,荀彧投奔了他,荀彧又推薦了潁川名士荀攸、鍾繇、郭嘉等人,而這些人正是日後曹操智囊團的核心成員。

在這樣的地域性集團中,是很難有其他地域出身之人的發揮餘地的。

諸葛亮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

反過來,也可以看一下孫吳和蜀漢的人才庫。

孫吳的人才庫在安徽,包括周瑜、呂蒙、陸遜等等重量級的吳國名將謀臣全都出自於此。

而蜀漢的人才庫一個是荊州,一個是益州。主要是荊州。

荊州出身的包括龐統,以及日後的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費禕以及董允。龐統是荊州襄陽人,蔣琬出身於荊州零陵,費禕出身於荊州江夏,董允出身於荊州南郡,諸葛亮雖然是徐州人但卻是在荊州長大的。

因為蜀漢的人才庫大多來自荊州,所以川蜀本地勢力與荊州來客之間的鬥爭也相當激烈,還成為了影響蜀漢的一個不安定因素。

對於安土重遷的國人來說,老鄉之間是天然的同盟。

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投奔劉備幾乎是必然的選擇,因為老鄉們和關係網都在這裡。


閒話說歷史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謀士之一,而曹操是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軍閥。假如諸葛亮和曹操強強聯手,似乎一定能夠一統天下。然而曹操和諸葛亮卻註定有緣無分,在諸葛亮想要出山的時候,無論是曹操還是諸葛亮,都對對方沒有任何好感。

不是諸葛亮棄曹操投奔劉備,而是曹操始終沒有理會過諸葛亮,諸葛亮即使投奔了曹操,也不會受到重用。諸葛亮的架子非常大,但是名氣卻不大。根據《隆中對》記載,諸葛亮曾經自比於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相信他,只有崔州平和徐庶等少數人相信諸葛亮。

而諸葛亮準備出山的時候,曹操已經控制了漢朝的天子,佔領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大有一統天下的局勢。此時的曹操手下有大量的精銳謀士,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在投奔曹操後,只是被當做普通謀士來使用。就連諸葛亮也感慨,曹魏的謀士實在是太多了。

徐庶曾經說過:諸葛亮這個人不能派人去請,只能親自去請。曹操請司馬懿出山的時候,司馬懿裝殘疾不肯出山,曹操再次派遣了一個使者傳令,嚇得司馬懿趕緊扔掉柺杖,跑到曹操的帳下聽用。

曹操是一個上市公司的霸道總裁,諸葛亮是一個年輕狂妄的無名後輩。曹操顯然不會三顧茅廬,而曹操不三顧茅廬,諸葛亮也不會出山。因此諸葛亮和曹操註定是有緣無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的領土只有一個新野小城,軍隊只有數千人,所以劉備才能夠放低身份去請諸葛亮。

諸葛亮想要投奔曹操,只能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諸葛亮毛遂自薦。然而曹魏方面最不缺的就是人才,雖然諸葛亮的能力非常強,但是諸葛亮想要出山的時候,已經到了公元207年。這時候的曹操帳下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固的謀士集團,司馬懿在曹操在世時期,也一直沒有受到重用。

諸葛亮的脾氣性格也不適合跟隨曹操,曹操和諸葛亮都是專權的人。曹操不是甩手掌櫃,曹魏的大事小事都是曹操親自管理,而蜀漢的很多事情,劉備都直接甩手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喜歡專權的性格,在曹操陣營裡面不受重用還好,一旦受了重用,必然成為了曹操的刀下亡魂。

一個好的員工,需要一個合適的老闆。曹魏是一個大平臺,但是卻不適合年輕氣盛,喜歡專權獨斷的諸葛亮。諸葛亮不跟隨曹操,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假如諸葛亮跟隨曹操,很難能有太大的成就。


史海泛舟擺渡人


我覺得這個要從自身的角度和現實情況出發。一是當時曹操在三國中已成為最大、最強的一方,賬下謀事眾多,諸葛亮去不一定能某得一定的地位,在那個開始就追誰曹操打天下的一幫人面前,諸葛孔明恐怕未必有現下曹操麾下的郭嘉、荀彧、賈詡、司馬懿、荀攸、程昱等一大批人才,方方面面全方位;同時,也可以看到當時的吳國基本稱霸一方,手下謀事同樣眾多,外事不明問周瑜,內事不明問張昭,還有其他眾多謀事。同時期的劉備正在招兵買馬,求賢若渴,有真才華更容易在手下嶄露頭角,所以可以看出臥龍、鳳雛這兩個大謀事的選擇都是一致的,後來鳳雛死在了去西川的進程中,星墜落鳳坡,到最後只剩下諸葛亮在劉備及其以後的時期內作為一方的謀事而管理天下,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開始導演“三顧茅廬”提高身價進行選擇的結果。

二是於諸葛亮匡扶漢室的報復相沖突。諸葛亮未出茅廬,便有三分天下的戰略,這個也肯不是說是他見了劉備後才靈機一動想起來的,他飽學多識,肯定也為自己27歲未能出仕深感憂慮,也是在考察老闆,這就像創業階段要籠絡人才一下,看那個老闆有抱負,有前途選誰了。同時,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在世期間不敢登基,但也野心十足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匡扶漢室,以實現先帝的理想,這個理想應該和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報復是一致的。為此諸葛亮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順利選擇了劉備。


窺探歷史者


無論是在三國演義裡面,還是在歷史上,諸葛亮都最後投奔了劉備,而沒有投奔實力更為強大的曹操,我覺得這是有眾多原因的。


因為曹操手底下有了太多的人才,並不缺諸葛亮這一個。

曹操本身是一個極其為重視人才的人,他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招攬了大量的人才為他服務。所以說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手底下已經有了一個非常龐大的人才隊伍,這些人才可謂都是當時世之豪傑。而諸葛亮那個時候名氣並不大,雖然三國演義裡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是那只是荊州地方上的說法,對曹操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即使曹操聽說過諸葛亮,也只是認為他是荊州地方上一個比較有名的人才而已,但是在整個荊州而言,諸葛亮也算不了什麼太優秀的人才。例如曹操在佔領荊州之後,就說吾不喜得荊州而喜得蒯異度。而且曹操對荊州士族的代表人物蔡瑁張允也非常好,對他們極其籠絡。至於諸葛亮,當時只是小有名氣而已,並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在曹操眼裡算不了什麼太優秀的人才。

正因為這樣,所以諸葛亮如果去投奔曹操的話,即使曹操接納他,他也只能夠從底層做起,做不了什麼大官,也不可能施展他的抱負。諸葛亮的朋友徐庶到了曹操的陣營,就很難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因為類似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投奔劉備就不一樣了,劉備這方本身就非常缺乏人才,尤其是像諸葛亮這樣有戰略性眼光的人才極其缺乏。所以諸葛亮到了劉備的陣營中可謂是如魚得水,很快就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諸葛亮在關鍵的時候選擇投奔劉備,而不是曹操。因為他認為在曹操的陣營裡面,無法施展他的才能,而在劉備的陣營裡面,能夠施展其所學。正是因為諸葛亮投奔了劉備,所以最後輔佐劉備開創了宏偉的基業,諸葛亮最後也憑藉這些名垂青史。假如諸葛亮當時去投奔曹操的話,可能就會在歷史上默默無名了。


平安讀歷史


以諸葛亮當時的視角來看,他是一個以管仲、樂毅自比自視甚高的人,怎麼可能認為自己不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賈詡、郭嘉之流?更關鍵的是,謀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奇謀高論,是經史書記錄之後,才被後人知曉的,這些機密當時絕對不會披露出來,諸葛亮怎麼知道荀彧、賈詡、郭嘉到底有多猛?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誰比誰強多少啊?不去曹操手下試一試,怎麼知道到底有多大發展空間?

  同時,諸葛亮到劉備手下的發展空間就一定比曹操大嗎?劉備實力弱小,能不能折騰出一個明天非常不好說。而曹操卻是家大業大,儼然是天下的NO.1。如果主要考慮發展空間為了自身利益,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曹老闆(事實也正是如此)。而諸葛亮,終究選擇了劉備,明顯不只是為了自己的發展空間那麼簡單。

  如果說諸葛亮事先算準了在曹操那裡沒有多少發展空間,算準了在劉備手下雖然歷經危難,最終卻能全面掌權,立下豐功偉績,那還真是把諸葛亮當神不當人了。諸葛亮選擇劉備,從根本上來說,是他的為人品質和政治理念所決定的。諸葛亮與劉備在很大程度上是志同道合:同樣崇尚德治,同樣重視做人,同樣推行仁政,同樣致力於匡扶大漢江山。

作為一個志存高遠的大好青年,諸葛亮選擇老闆,絕對不可能只是為了自己個人的飯碗,更是為了心中遠大抱負,為了天下黎民蒼生!一旦加入劉備陣營,諸葛亮的理想就會隨著劉備事業的發展而實現,也會隨著劉備的失敗而消亡。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失敗的可能要遠遠大於實現的機會。但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就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去爭取,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諸葛亮是一個聰明人,所以他不會不顧自己的利益。寫到這裡小編想到了一個問題:諸葛亮真的沒有想要當皇帝的野心嗎?由此可知,曹操生性多疑,並且勢力太強大,如果想要在他的陣營中取得點權力,似乎是很困難。而劉備這裡大不相同,諸葛亮在此陣營中是隻手遮天。這樣清楚的格局,我們也就可以證明諸葛亮為什麼棄曹投劉了。


大猛猛猛猛猛


東漢末年大亂天下,各路軍政各霸為王。為了各自的利益,各霸業巨頭都招賢納才。

諸葛亮的才能曹操牙根就沒發現,那裡有拒曹一說。

諸葛亮是劉備發現的,有了諸葛亮東漢末年又多了許多戰爭,曹操的霸業向後推遲,國家的統一難上加難。可見諸葛亮的武略才華非同一般,橫空當世。

諸葛亮出世並非任其選道,更沒有曹奸劉義。若有投奔明主硬加些演義的色彩。

諸葛亮出世就那麼簡單,動了三顧茅廬之情。

拋開正面層次,說不定諸葛亮自報家門,尋找出路。這樣說有才懷有志向的人都是自已往前奔前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