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二把手贝利亚为什么会被杀?

我是熱狗


斯大林去世之后,苏共重新组建了一套以马林科夫为首的领导班子。虽说马林科夫是名义上的“一把手”,但他掌控的权力却远逊于掌控着内务部的“二把手”贝利亚。然而在短短几个月之后,贝利亚就因为“叛党”的罪名而遭到了枪决。

(贝利亚旧照)

那么,明明贝利亚权力很大,为什么他却轻而易举就被枪毙了呢?

其实,贝利亚虽然是后斯大林时代的第一人,但他却缺少其他大佬的帮助,甚至还树过不少敌人。孤立无援是他失败的一大原因。

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都有成为下一任领导人的机会。

贝利亚和赫鲁晓夫尿不到一个壶里,马林科夫这个名义上的一把手又被贝利亚压迫成了没有实权的附庸。这自然而然就让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站到了贝利亚的对立面。

除了政坛大佬外,贝利亚还缺少来自军部的支持。二战结束后,贝利亚曾搜查了苏联英雄朱可夫的公寓,并且还通过朱可夫的一堆德国战利品大做文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说朱可夫把二战胜利的功劳都归到自己一个人身上,严重违反了党纪。

朱可夫由此被下放到了边远军区,直到斯大林去世后,才回到中央。而迫害过他的贝利亚,也因此遭到了朱可夫的忌恨。朱可夫在二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苏联军队中的威望无出其右。得罪了朱可夫,基本上就等于失去了军队支持。在没有军权的情况下,贝利亚成功的机率显然非常渺茫。

事实上,一位政坛大鳄本来是没有那么容易被扳倒的,但贝利亚却给他的对手留下了太多可操作空间,他的黑料实在是太多了。

(朱可夫旧照)

贝利亚是契卡出身,特别适合做特务情报工作。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贝利亚将内务部重组,成功打造了一个无孔不入的情报机构,这也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前身。作为一名特务头子,贝利亚在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上只要斯大林下达命令,贝利亚就会风风火火地将目标逮捕并处决。

尽管贝利亚这样做,讨得了斯大林的欢心,并且他的地位也由此迅速提升。但作为一名刽子手,贝利亚的手上却沾满了同胞的鲜血,无数苏联人对他恨之入骨。

后来,在斯大林离奇去世的事件中,贝利亚又成为了被怀疑的重点对象。在斯大林病重需要医生的时候,贝利亚却认为,斯大林只是喝醉了在睡觉,他下达了禁止找医生的命令。等后来他同意叫医生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接近十个小时,斯大林早已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

这件事以后,贝利亚成为了斯大林派和反斯大林派共同厌恶的人物。他的处境毫无疑问已经十分危险了。

实际上,贝利亚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斯大林的提携。斯大林在世的时候,贝利亚依附斯大林,着手处理各种繁琐的事务。而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也就失去了靠山。并且最重要的是,那些对斯大林敢怒不敢言的人,将会把怒火全部撒到贝利亚的身上。

贝利亚当然不傻,他明白自己必须要做些什么,否则他将难以生存下去。

(马林科夫旧照)

于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力骑在马林科夫头上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尽管这样难免会得罪马林科夫,但贝利亚已经没有选择了。

贝利亚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大清洗时期的冤案平反。他将大量将军、政治人员的案件拿出来重新整理,恢复众人的名誉,以行动表现自己忏悔的决心。

第二件事,贝利亚大赦天下。那些遭遇错判、冤判或罪行并不严重的人们,都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去。这项命令下达后,苏联有120万人被释放出狱,另外有40万人的案子也停止了审查。

贝利亚否定了斯大林的民族政策,并且坚决抵制个人崇拜主义。在这一点上,贝利亚与马林科夫的意见高度一致,这条法案也迅速通过施行。

从贝利亚干的这些事情来看,他显然是想要和斯大林撇清干系,以实际行动笼络各方大佬。

但可惜的是,斯大林在任期间犯下的错误,却一定要有人来负责。而贝利亚作为斯大林最得力的助手,显然也是背锅最适合的人选。

最终,贝利亚于1953年6月被逮捕,在12月被秘密处决。


张生全精彩历史


贝利亚曾是前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部长,是斯大林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人之一。1933年,斯大林在度假之时遭到刺杀,那次正好贝利亚也在现场,他不顾性命前去保护斯大林,这一切都被斯大林看在眼里,因而受到斯大林的信任,从此仕途一帆风顺,一度成为前苏联的二把手,位高权重。



在德军入侵苏联之时,贝利亚作为国防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情报,外交,武器生产等重要事宜,在莫斯科保卫战之时,贝利亚陪在斯大林身边寸步不离,他为苏联战胜德军作出了重大贡献。

钢铁同志斯大林同志于1953年去世后,二把手的贝利亚本有希望接替斯大林的位置,又是为什么贝利亚最终被枪毙,且听我细细说来。


在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一反常态,曾多次反对斯大林曾经制定的政策,提议平反冤假错案,反对独断专行,改变目前正在执行的一些政策,甚至主张放弃德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贝利亚的一系列方针本意是想纠正一些错误的方针,让国家变得更好,但是某些人却认为贝利亚背叛了斯大林,背叛了革命,还有的人对贝利亚的举动感到畏惧,因为他们曾经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如今平反必然会牵扯出他们,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联合起来搞垮了贝利亚。

1953年6月贝利亚被捕,他被判以背叛祖国,为外国资本家卖力等罪名,贝利亚与他的六名助手都被枪毙。


传奇历史观


正所谓“成王败寇”,作为继斯大林后的前苏联二把手,一心为国,却被盖上叛国罪的可怜人-贝利亚,被赫鲁晓夫秘密处决,任何一个人在政治上都可能会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政敌的崛起而自己朝不保夕!

斯大林时代的贝利亚

贝利亚于1917年加入俄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因为在1933年时帮斯大林挡了一颗子弹,得到赏识,就这样进入政治高层。

1938年,贝利亚开始接管内务府(有着数十万工作人员的部门),并将其发扬光大。在情报,外交,工厂,武器上出了很大的力气,确保了莫斯科保卫战的后勤,由于出色的能力,很快他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苏联的二把手。

贝利亚时期

1953年,斯大林去世,掌握了内务府的贝利亚直接成为当时政治圈的核心人物。

而贝利亚也很给力,做出了许多改革,来缓解由于斯大林的错误造成的社会压力。

1.平反米格列尔人案。

2.重组内务府,将职能更细化。

3.停止宣传个人崇拜(斯大林),不过由于斯大林的影响力太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4.改变经济方式,趋向市场化,不过正是这一条让赫鲁晓夫抓到机会,扣上资本主义(背判社会主义)的大帽子。

5.积极促进与他国的外交。

身为一位改革家,急切改变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无疑是不明智,毕竟斯大林影响力没有这么快消失,最终导致政敌赫鲁晓夫对其进行铲除,秘密处决。


不过贝利亚到底是怎么死的,迷影重重,我们只能知道这是一场有计划的谋杀。


历史微旅者


1953年的政治斗争中,贝利亚输给赫鲁晓夫。

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开始扩大个人势力,引起其他领导人的不满和恐慌。改组内务机关,排除异己,换上心腹,俨然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尤其是借口为斯大林葬礼维持秩序需要,将内务部队的几个师军队开进莫斯科,驻扎市中心的各个办公大楼,但在葬礼结束后,没有及时将军队撤出莫斯科。

并且在政治局会议上,表现活跃,经常和赫鲁晓夫发生冲突。

在贝利亚培养政治势力的同时,赫鲁晓夫也在筹备着,他们彼此形容这是在“磨刀”,最终赫鲁晓夫先向贝利亚开刀。最关键的是,赫鲁晓夫对贝利亚的行动有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米高扬等许多人的支持。

1953年7月10日,贝利亚被开除党籍,12月23日,经过“秘密审理”,贝利亚已被枪决。

最后,贝利亚是斯大林逝世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些人有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赫鲁晓夫等。贝利亚的倒台,最大获益者是赫鲁晓夫,他地位从第五变为第三。


五味社


这里面涉及几个人的心理活动:大忽悠赫鲁晓夫,不想有一个人会对主要对手马林科夫保驾护航,干掉贝利亚才有可能彻底战胜马林科夫,腾出来位置才可以把自己的乌克兰班底安排到中央。继承人马林科夫,也不想变成被架空的儿皇帝,虽然他理智上知道贝利亚支持他,但感情就是不能接受这么个危险的家伙是自己人。亲密战友莫洛托夫,贝利亚突然支持苏南缓和提出德国统一,本质上对外交系产生了威胁,以前可以合作,现在钢铁同志不在了,政策正需要老干部的权威,贝利亚所作所为就是叛国。胜利统帅朱可夫,贝利亚45年成了元帅,并且内务部自己的边防军和内卫军军事力量太强大,捷尔任斯基师等精锐部队在莫斯科地位越来越重要等诸多因素,让他觉得内务部会威胁到红军的地位。加之红军和肃反人员的天生敌对,贝利亚必须死。至于米高扬和卡冈诺维奇等其他主席团委员要么没实力,要么在外地,其实可以忽略不计。贝利亚自己,志得意满,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急于摆脱钢铁领袖的影子,把自己身上的污垢洗掉融入正常干部的行列,确实忽略了别人对他的戒心和恐惧,麻蛋,大意了。他稍微注意一点,天,是翻不了的,无论国防部是不是想动动他,都没用。


观弈不语仅路人


斯大林还在弥留之际,他的战友、学生和同志们就已经开始了激烈的权力之争。表面上看,新的班子成员分别是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莫洛托夫,但由于莫洛托夫已经失势,所以真正的“三巨头”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三人。马林科夫既是政府首脑又是党中央主席团第一委员,所以他是苏联中央的一把手,而贝利亚兼任着部长议会第一副主席以及内务部长的职务,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在斯大林死后的以短时间内,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组成了三人联盟,当时苏联的政策基本上都出自三人之手,不过在这一团和气的外表下,三人都有着自己的“打算”,那就是抢夺最高领导权。

在斯大林晚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但斯大林本人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路线,为了加强阶级斗争,苏联出现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随着斯大林的去世,体制改革变得迫在眉睫,刚刚走马上任的“三巨头”都希望在此事上占得先机,进而提高自己的威望。为此,贝利亚率先“出手”,他从“政治上的问题”入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在贝利亚的提议下,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大赦令》,释放了苏联监狱和劳改营内120余万对社会没有严重危害的犯人。随后在他的建议下,苏联政府开始重审“医生谋杀案”,并为相关人员平凡。不仅如此,改革内务部,修正苏联民族政策以及调整外交政策等工作也在贝利亚的建议下迅速开展了起来。现在看来,这些举措的确可以迅速打破社会的政治僵局,提高领导集团的威信,但这些行为却引起了两外两个人的猜忌。

贝利亚倡导的这些重大决策让他的作用日益凸显,这样就弱化了马林科夫等人的存在感。贝利亚表现越突出,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就越认为他别有用心,尤其当赫鲁晓夫通过亲信得知贝利亚正在通过内务部收集乌克兰地区的一些举报材料后,他更加确信贝利亚要搞掉“自己”,于是赫鲁晓夫决定先下手为强。赫鲁晓夫说服马林科夫同他结成反对比利亚的联盟,并同其他主席团成员进行了秘密串联,在准备好一切后在6月26日的主席会议上逮捕了贝利亚。

从逮捕到处决,贝利亚的处置过程完全由苏共中央主席团决定,审判也仅仅是走了一下过场,所以从这种非正规处置方式中也可以看出贝利亚的死完全是一场政治斗争。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为了争夺最高领导权而选择联手,而其他主席团成员则出于对贝利亚的怀疑和戒心而站在了马林科夫一边(斯大林曾利用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剪除异己,其他人担心贝利亚会用同样的手段除掉其他人),最终在这种“共同利益”的驱动下,贝利亚自然而然地成了牺牲品。


战情解码


1970年7月10日,莫斯科的各大报刊上都刊登了这样的一个消息,那就是将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内务部长贝利亚以和谐罪的名义,而且还说他是苏联GDP还有人民的罪人的名义将他解除了职位,开除了党籍。后来,他就被枪决了。


据说当时逮捕贝利亚的时候可是一部大剧,就像电影中的那样。当时贝利亚正乘坐者汽车准备去大剧院看歌剧,正在前往大剧院的路上,他们遇到了拦截,还是被坦克拦截,之后他就被带去枪决了,这是一种说法,就是贝利亚被秘密枪决。

但是这件事报道的时间,却是在十几天之后,这一张报纸上,将贝利亚的罪行系数的排到了报刊之上,甚至连百科全书中,贝利亚也被除名了。


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可以说是容光焕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斯大林去世最大的受利者就是贝利亚。早在斯大林病危期间,他的一系列行为就使得苏联的众多高层感到慌张,因为他的手里攥着太多人的性命。于是他们就开始针对贝利亚要进行自保。


是阿维啊


杀人的人反而被杀,这在历史上都是铁律,尤其是贝利亚这种,专门为最高领袖捉刀的强人,手里有兵有枪,一切都是听命于最高指示,可以说是运转效率最高的部门了,同时也是危险系数最高的部门,因为没有中间机构和人事的缓冲,最高领袖的喜怒哀乐基本上都反应在贝利亚一类的人身上。(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很多人都好奇贝利亚怎么死的,其实都不用怎么盘算,反问一句,蒋介石的佩剑戴笠怎么死的,势力太大了,手底下管着几十万人,又专门搞暗杀,还因为时刻陪伴于领袖左右,可以说是最了解领袖政治意图的人了,当然堡垒都是从内部被突破的。

什么意思呢?领袖身边有一个能够高效贯彻政令的人固然重要,但政治结合,或者说用老百姓的话说打活计,谁能没有点私心,你要说为了信仰为领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在还没成气候时必须付出的成本。


但一旦成了气候,比如说乱世掌握了人和枪,还不止一个人一条枪,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可以私底下安排事情的时候,这时候领袖身边留这么个人,虽然还是原来的同事关系,但是双方的心理层面必然是起了变化。

比如说原来安排的事情是不打折扣的完成,后来是有条件的完成,最后则是大家是不是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这时候领袖就比较害怕了,本来就是杀人的刀,开始刀把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

可握着握着手累了,松松手吧,慢慢就被人钻了空子,不管是贝利亚还是戴笠,都是搜集黑材料整人的活路,谁知道有没有自己的黑材料呢,背后捅刀子,再没有比戴笠、贝利亚更合适的人选了,因此,戴笠死了,贝利亚也死了,贝利亚的前任亚戈夫、叶若兰也都死了,他们不死就得有人睡不着,不死不行!


历史三日谈


1953年7月10日,苏联当局公布的一条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几天前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内务部长贝利亚遭到解职并被开除党籍、移交最高法院审理,没过几天贝利亚即被处以死刑。

此时,距离贝利亚的老上级斯大林去世刚刚过去四个月,赫鲁晓夫对于贝利亚的这种处置难免给人一种“卸磨杀驴”之感。而赫鲁晓夫急于铲除贝利亚,也确实与贝利亚在斯大林时期的地位有关。作为斯大林核心幕僚的贝利亚,在斯大林逝世后担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内务部长,在苏联当局内部地位仅次于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马林科夫,而由于掌控着内务部这个对内“一把抓”的机构事实上是“隐性的一把手”。

可想而知,这样一位位高权重、又在斯大林时期积累了足够政治资本的老牌苏共高层领导,对于当时地位尚不稳固的赫鲁晓夫来说是多大的威胁。在政策方面,贝利亚在斯大林逝世后平反了斯大林时期的冤假错案、赦免了量刑过重或本来无罪的重刑犯,这对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稳固自己的地位有一定好处。

但同时贝利亚主张控制军费开支、不强求民主德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显然与赫鲁晓夫的政治路线截然不同,对此赫鲁晓夫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因此,无论贝利亚的罪名是“莫须有”还是确有其事,赫鲁晓夫都不可能“放过”贝利亚,因此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结成反贝利亚联盟、并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扳到贝利亚,也就成为了必然发生的事。


军机图


为何被杀,贝利亚所以被杀。是在于他政治争位失败,在苏联这个国家的里,属于赢者通吃,输者全输。政治上失败就意味着个人政治生命和物理生命的消失。再就是整个苏联高层出于对贝利亚的畏惧。贝利亚是专替斯大林做恶人的角色。斯大林死后必须有人对斯大林玩晚年的错误负责。而这一切都只能由贝利亚这个“替死鬼”来负责。但必须指出的贝利亚该死。他死的不可惜。苏联最高来领导者素来都是“争夺”来的,但奇怪的是最终得胜的不是最有能力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不是,当然也包括贝利亚。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1899年-1953年),格鲁吉亚人,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长(副总理兼克格勃主席)。贝利亚这是让每个苏联人都为之胆寒的人,既畏惧与他,也希望他不得好死。贝利亚长期负责苏联的情报工作,策划和实施了许多震惊世界的谍报事件。同样,他也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和刽子手。 双手沾满了鲜血和无数的冤案,应该说从二战之后到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三位核心人物之一。甚至是二号人物,但是他在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政权斗争中失败,最后被处决。贝利亚在斯大林死后,已经是狂的没边了,自诩为斯大林的接班人,首先就在于贝利亚大意了,在最后的‘’夺权中失败。关键在于三个方面贝利亚没有把握住。第一就是,贝利亚没有得到军队的支持和拥护,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国家要想上位和“造反成功 ”必须要有军队的支持,没有军队的支持啥也做不了,而贝利亚虽然贵为元帅,但实际上只会不动一兵一卒。而且贝利亚和以朱可夫为首的军方关系不睦。

苏联国防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朱可夫,极其反感和厌恶贝利亚朱可夫。反感贝利亚干预军队的事务。朱可夫始终认为他二战后遭贬斥就是贝利亚在斯大林面前陷害于他的结果。所以朱可夫与贝利亚的仇恨可谓不共戴天。贝利亚目无余子,太狂妄。树敌过多,一个内务部长意图凌驾于党和政府这上。属于“僭越”了。根本就没有想要军队的帮助,认为依靠秘密警察就可以得天下,贝利亚他忘了,他的权力来自斯大林,没有斯大林他啥也不是,单打独斗没有政治盟友失败在所难免。 再就是贝利亚没有行政经验,贝利亚一生没有担任过地方党委第一书记。也没有在加盟共和国任职。也中央党务政府担任过职务,一直从事的就是‘’特务‘’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不可能能存在政治盟友和利益团体。他也不敢“拉帮结派”怕引发斯大林的反感,作为‘’孤家寡人‘’贝利亚一旦有事,是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去帮助,释已援手的。众叛亲离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但还有一点就是小看了和他‘’同殿为臣‘’的同僚们,尤其是小瞧了那个秃头的矮判胖子赫鲁晓夫,贝利亚的政治失败,是赫鲁晓夫策划和主谋,会同马林科夫以及军方朱可夫共同执行了这项政治谋杀。将贝利亚踢出政治集团并罢黜是马林科夫以及赫鲁晓夫包括其他政治局委员的集体决定、至少在“法律”上是合法的、在1953年7月10日,苏共中央宣布:以反党的名义开除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内务部长贝利亚职务,开除党籍,并移交苏联最高法院审理。并被依法枪决。而此时具斯大林去世也不过114天,可见苏联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12月23日枪决)。

他的死亡时间除了上面这个官方说法之外,贝利亚的死亡没有任何影像资料,还有两个说法是。贝利亚在1953年7月10日已经被枪决。后面的贝利亚就是一个替身而已,审判时只是找了一个与贝利亚相似的人走了一下过场。第三种说法就是贝利亚独子谢尔戈。他认为父亲贝利亚并没有逮捕,而是直接在家中被枪杀。某日,朋友给他打电话,说他家里有激烈的枪声。于是谢尔戈迅速返回家中,但军人不允许他进入。就此他认为父亲其实早就被杀。但到底怎么被捕,怎么死亡已经无关紧要,政治上的死亡对他来说就是死亡。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