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聯動:在線教育的“試金石”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從教育的視角出發,我們迎來了一次課堂革命的大契機、一場在線教學的大培訓、一次校際教研的大協同。在這次面向2億多學生開展的史無前例的超大規模在線教育社會實驗中,公共資源的配置、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的認知行為、教與學的關係等多方面都在發生重要的變革。依託多年持續不斷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多措並舉,引導企業、校際、社會、家庭多方聯動協同,有效支撐“停課不停學”政策的落地。

各地在貫徹落實有關“停課不停學”的政策時,因地制宜,探尋情境化教學規律和特殊時期的教育問題解決方案。

“智慧教育示範區”的長沙方案

停課不停學,是對區域智慧教育工作推進的全面檢驗。該方案以長沙市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互聯網電視(IPTV)為載體,以中小學校為主體,充分利用國家、省市公共教學資源,引進優質課程資源,建設區域教學資源和校本課程資源,構建豐富多樣、可供選擇,覆蓋全學段、全學科的多層次網絡教學體系,組織全市各中小學校開展教師網上教、學生網上學的教學活動,確保延期開學期間“離校不離教,延期不延學”,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具體包括開展同步網絡教學、開闢虛擬學校教學、開展公益教學輔導、引進優質系統資源。

一是依託湖南電信、湖南移動、湖南有線電視、長沙國安有線電視、湖南聯通等,通過IPTV與有線電視網絡進行免費同步在線教學,通過電視端、移動APP端(手機或平板)、PC端(WEB版)為全市中小學生開展視頻教學服務。由市教科院組織全市名優、骨幹教師開展公益教學,按年級編排課表,提供全市中小學生選播。

二是依託長沙市中小學生在線學習中心等教學平臺,構建網上虛擬學校,開闢區縣(市)和中小學校(幼兒園)網絡教學空間,以各區縣(市)、學校為主體開展遠程教學,組織教師開展網絡課堂教學、網上答疑輔導及網上課後練習等網上教學活動。

三是在開展寒假公益網絡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在延期開學期間,由教科院學科教研員組織骨幹教師在長沙市中小學在線學習中心開展同步教學輔導和在線心理輔導服務。

四是根據教學需要,依託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資源平臺,引進國家網絡雲課堂、北京101網校、北京四中網校、長郡衛星遠程學校等優質公益課堂資源及線上教學系統,為全市各中小學生提供免費在線同步教學、錄播課堂、個性化推送等教學服務。

全市按照市區統籌、學校組織、年級授課、班級管理的方式,由市教育局統籌規劃、搭建平臺、提供資源,供全市各中小學校選用;由各區(縣、市)教育局統籌指導並組織開展區域內教育教學,支撐在線學習;以學校為主體負責組織具體教學工作;分年級組織授課,班級負責具體組織落實。以學校為主體,以班級為單位推進教學活動的落實。

邊遠地區因地制宜的四川涼山方案

四川涼山州冕寧縣網絡覆蓋率56.9%、智能手機覆蓋率83.9%、自有手機率12.9%,基於以上情況的方案是:一方面有效利用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和“學習強國”平臺等堅持“停課不停學”;一方面針對部分地區網絡覆蓋率較低,家庭電子終端設備不足,師生信息化素養不高,建議學生戴口罩結對子相互學習。

位於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山區的先鋒鄉巴姑小學,條件很艱苦,擁有學生239名、在編教師9位。老師們在疫情防控期間迅速收集並整理了上級轉發的各種資源——人教版電子書、部編版在線課本,各教育資源服務平臺推出的資源、視頻等。特別是“學習強國”平臺,整合了很多資源,使用很方便流暢。

教學模式的轉變方面,教師將更有精力集中在優質適宜的資源選擇上,並推送給家長。摸清每一個孩子的家庭情況,組織居住近的學生們可以2到3人組團學習。特別是沒有電視的家庭,可以在教育平臺直播時間到具備條件的同學家一起觀看直播課。課後答疑和評價環節中,教師藉助網絡工具下發一些小作業,且積極引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願者工作等。目前,所用的網絡交流工具,最多的是QQ、釘釘、微信,教師通過學習錄製微課,提升信息化教學水平。

從該案例可以看出,在政策落地中,需從宏觀調控的角色定位出發,保障在線教育的網絡平臺等關鍵要素。同時兼顧地區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現狀,從激勵機制、競爭機制、約束機制和保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等方面為大規模在線教育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通過同頻聯動,確保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的有效進行。

在線教育深度參與供給側改革的實踐

在突發應急學習的關鍵時刻,我們是否經得住這次超大規模在線教育的考驗?2月初以來,北京師範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團隊基於一線教師深度參與的反饋,圍繞疫情中集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在線教育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是持續改善網絡基礎設施支撐條件。“線上開學”第一天,2月10日前後,各地出現網絡擁堵等在線教學不順的現象,通過協調網絡運營商進行網絡擴容升級等措施,問題得到快速緩解。教育供給側改革需要國家持續改善網絡環境,加快“教育專網”建設打通教育信息化的最後一公里,全覆蓋的穩定、流暢、綠色、安全的網絡空間,不僅保障教與學的進行,還要進一步開展在線課程觀測數據分析、農村教學點在線教育分析指導。

二是促進數字資源的適切性、匹配度和校本化。數字資源等公共服務資源的有效供給開啟了一場大規模資源開放運動,如國家雲平臺、教育電視臺、空中課堂、電子教材、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平臺服務等。然而,資源的適切性,需要方便學校在最短的時間能獲得最有用的資源,要建立有效機制確保資源准入規範性、適切性,促進數字資源的校本化。

三是部署面向未來的新一代教師的全面培養。在本輪超大規模在線教學調研中,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學生對在線教學的適應性普遍高於教師,進一步催生了面向未來教育的教師教育和培養的變革。線上學習活動設計、彈性教學策略、探究式學習等應對未來教育場景的創新教學方式,需要我們深入發掘互聯網時代教師成長的內在規律,遵循這些規律,設計教師教育譜系,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新一代教師。

四是提升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協同聯動的現代教育治理能力。在應對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中,應積極促進政府與社會組織、高效研究機構、企業等不同主體協同聯動。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推進,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在應對危機和不確定性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21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