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对荆州野心勃勃,取荆州是他的大欲,而取“义”也是他的大欲

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讲讲三国时期的历史。当初刘备投靠袁绍时,以举义兵讨伐曹操为由,说动了袁绍的贪婪之心。袁绍也是个好“义”而又忘义的人物,于是乎跟刘备一拍即合,走在一起了。后来袁绍垮台了,刘备投到刘表的篱下,他怀着同样的目的,游说刘表乘许昌空虚发兵直捣曹操的巢穴。可是刘备就没有想过,假若袁绍没有官渡之败;或者刘表不满足荆襄九郡,这两人不管是谁得利了,刘备都休想取衰绍或取刘表而代之。

刘备对荆州野心勃勃,取荆州是他的大欲,而取“义”也是他的大欲

而曹操一直把自己视为国家无可置疑的代表,把袁绍、孙权、刘表、刘备都列为乱臣贼子,理所当然要加以讨伐。曹操从不惧怕会为此失去如刘备所谓的“大义”!刘备则不然。那天刘表请他饮酒叙谈时,几碗黄汤下到肚里,一时借助酒力,斗胆道出了:“如果我有本钱(应该是指地盘和军力),天下碌碌之辈不足为虑!"酒后吐真言,刘备非常的后悔,他深怕为了要得到什么,而又失去了什么!不过也应该看到此时刘备的处境实在不佳,寄人篱下,值得同情。

刘备对荆州野心勃勃,取荆州是他的大欲,而取“义”也是他的大欲

不过这种患得患失的精神状态,不仅对于刘备,对于一切开拓者都是十分有害的。在取不取荆州事关刘备能否有一个立身之地与曹孙抗衡这个根本问题上,刘备总是不肯坦然承认荆州对于他的重要性,却口口声声说他绝对不行“不义”之事,以表白他是一个何等的正人君子。当刘表病入膏肓,即将死去之前,找来刘备托孤,交待后事,他说:“我死了以后,儿子无才,不能承父业,吾兄就是荆州之主了!”待到刘表要把位子让给他的关键时刻,刘备为什么还要坚辞呢?

刘备对荆州野心勃勃,取荆州是他的大欲,而取“义”也是他的大欲

后来,他回答孔明说,是因为刘表待他恩礼交至,不忍乘其危而夺之。刘备不受,荆州却教曹操夺了。曹操亡了袁绍,统一北方,一待条件成熟就要挥师南下。博望坡之役,能说仅仅是为了剿灭刘备而兴师动众的吗?显然不是一次目的单一的军事行动。在此之前,孙权帐下大将甘宁就说过:“南荆之地,操所必争也!”他要求孙权应该早作打算,不能坐视南荆落入曹操之手。南有孙权,北有曹操,刘备身处两强之间,却在为一个“义”字而患得患失。

刘备对荆州野心勃勃,取荆州是他的大欲,而取“义”也是他的大欲

当时,夏侯惇于博望坡吃了败仗,回到许都自缚来向曹操认罪。曹操正告他说:“吾所虑者,刘备、孙权耳,余皆不足介意!"建安十三年秋,操又起兵五十万(五倍于博望坡之役)南征,其打击的直接目标,仍旧是刘备,其次才是孙权。他的五十万大军要穿越荆襄大地,却根本不提荆襄的刘表,在曹操眼里,刘表早已是他囊中之物了,是“不足介意”的。

刘备对荆州野心勃勃,取荆州是他的大欲,而取“义”也是他的大欲

当时,曹军即将南下的消息传来,孔明建议刘备不失时机取荆州为安身之地,并凭借荆州军民以北拒曹操,可是被刘备拒绝了。孔明不无惋惜地叹道:“今若不取,后悔何及!”刘备回他一句:“吾宁死,不作负义之事!"义与不义有它因时因地的客观标准。若以誓保刘表的封地荆襄九郡为基点;以弟承兄业的封建传统为坐标,那么,刘备的“不作负义之事”,正是大不义也。

刘备对荆州野心勃勃,取荆州是他的大欲,而取“义”也是他的大欲

总之,刘备对荆州野心勃勃,取荆州是他的大欲,而取“义”也是他的大欲,这两者本来是可以在振兴汉室的大前提下完美地统一起来的,而刘备却机械、人为地把它分割开来,自相矛盾。由此而来的患得患失症,害得他既失荆州又负了义。刘备于刘表墓前那一场大恸的潜台词不言自明。他的哭,与其说是哭刘表,倒不如说是哭他自己,机遇既失,哭有何用。刘备内心的隐痛自非泪水所能平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