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击败建文帝百万大军,4年打下应天,以少胜多胜过官渡之战

公元1399年7月,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时4年,攻陷建文帝所在的应天,登上了皇位。

可以说,朱棣一个地方武装对抗大明,无论是从军事、经济以及政治地位上,都没有任何优势。当时的建文帝手握百万兵权,而燕王朱棣只有不到十万的兵力。

但是朱棣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以少胜多的对抗战堪比教科书。当年曹操对抗袁绍的官渡之战,都没有这么精彩。

朱棣击败建文帝百万大军,4年打下应天,以少胜多胜过官渡之战

朱允炆在朱元璋去世之后,立马进行了削藩的举措。

他首先清除了除燕王朱棣以外的其他五王,斩断朱棣的羽翼。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叔父燕王朱棣不是一个好惹的人物,斩草必须除根。在消灭了其余小喽啰之后,朱允炆开始全力进攻朱棣这个大boss。

第一招斩断羽翼已经奏效,他开始了第二步操作。

第一,他派重兵分别把守燕王所在封地的北面、南面和西面,对北平进行了全方位的包围;

第二,他将朱棣的精锐全部调走,而后又将朱棣所在封地的左右支护卫调离北平;

第三点是最绝的,他来了一招釜底抽薪,遣散了朱棣身边的所有得力干将,朱棣成了一个内府守卫不足千人的光杆司令。

朱棣击败建文帝百万大军,4年打下应天,以少胜多胜过官渡之战

但是朱棣也不是吃醋的,早在朱允炆削藩之初,他就做好了谋划,在朱允炆进兵北平之时,及时作出了反应。

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者是朱棣,他打赢这场仗,足足用了四年的时间。

燕王朱棣最终能以区区千人起兵,击败建文帝的百万大军,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文帝本身的军事能力太差,而朱棣的实战经验过于丰富;

第二,朱棣步步为营,里应外合,不断扩充自己的军马;

第三,南京一方的部队不习惯北方严寒,战斗力下降;

第四,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不守城池,集中了兵力,而建文帝一方兵力过于分散。

朱棣击败建文帝百万大军,4年打下应天,以少胜多胜过官渡之战

1399年7月,燕王首战告捷,生擒了朱允炆北平守将,控制了整个北平城。

随后燕王收蓟州、遵化、扫平居庸关,最后占据了怀来县。怀来县失守,朱允炆削燕失败。建文帝随后派大军30万,奔袭北平,力图剿灭燕王。

此时的北平守军不过数千,两者相差悬殊,燕王势必要整个鱼死网破。

燕王击败大军先锋杨松9000余人,再次告捷,增添了兵马。

而后买通间谍,散布谣言以使真定守军北移,趁机率起兵袭扰,建文帝再度兵败于燕王。


朱棣击败建文帝百万大军,4年打下应天,以少胜多胜过官渡之战

同年8月,建文帝再度派遣大军50万,准备大破燕王。

燕王决议先救永平,再取大宁。山海关守将不战而逃,燕王得永平,建文帝将领按兵不动,燕王再得大宁。此次战役尤为重要,燕王在这里得到了宁王的大量兵马,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凭借这支骑兵,燕王攻克了德州,奔袭大同。

建文帝士兵多南方人,不耐北方严寒,加上一直打败仗,士气低落。而燕王部队多是北方人,习惯当地气候,节节胜利士气高涨。

朱棣击败建文帝百万大军,4年打下应天,以少胜多胜过官渡之战

这种情况下,燕王部所一路势如破竹,抵达大同之后又佯装撤退,使得朝廷军军心涣散,大同被朱棣拿下。

拿下了大同和济南之后,燕王部队一路高歌猛进,最终于1402年攻克了应天,在百官的跪拜中登上了皇位。

朱允炆几乎调集了全国的兵力,最终还是黯然收场。“靖难之役”以朱允炆削藩为始,以朱允炆焚毁宫殿为终,就此告一段落。

朱棣击败建文帝百万大军,4年打下应天,以少胜多胜过官渡之战

总结这场战役,燕王朱棣所有的部队集结起来,也不过区区五万人,而建文帝的百万雄兵却最终战败,除却燕王朱棣的勇猛和建文帝朱允炆的无能,是不是也是天命所归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