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3万对20万,以少胜多!柏举之战新锐吴国差点灭亡了500年楚国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境内)大败楚军,楚军南遁,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胜,直下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北纪南城),楚昭王逃跑,吴师入郢。

背景

柏举之战和吴师入郢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役,是吴楚争霸的高潮。弭兵会盟以后,楚国贵族渐渐腐化,奢靡成风。那时候,蔡昭侯、唐成公朝见楚昭王,并献上美玉和宝马。楚令尹子常也很喜欢,就向他们索要,蔡昭侯、唐成公不允,竟被子常扣留在楚国三年。

蔡昭侯、唐成公回国以后,决心报仇雪恨。他把公子元和一位大夫的儿子送到晋国作人质,请求晋国伐楚。晋国就与齐、鲁 、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8个诸侯国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县南)会盟,商讨伐楚大计。由于沈国(今河南平舆县北)没有参加,晋国就指派蔡国(今河南新蔡附近)灭了沈国。沈国是楚国的附属国,楚国就兴师伐蔡,并包围了蔡都。蔡国让晋国出兵,晋大夫荀寅向蔡昭侯索贿未果,就劝阻了晋国执政范献子伐楚。蔡昭侯无奈,只得向吴国求救。

3万对20万,以少胜多!柏举之战新锐吴国差点灭亡了500年楚国

蔡昭侯像

吴国和楚国是死对头,两国在大别山以东的江淮流域争夺数十年。伍子胥奔吴以后,把孙武推荐给了公子光。不久公子光用专诸刺死王僚,继位吴王,是为阖闾。他加紧操练军队,准备粮草,国家渐渐富强起来。王僚异母弟公子掩余和烛庸逃往徐国(今安徽泗县境内)和钟吾国(今江苏新沂市和宿迁市宿豫区),阖闾让他们交出两位公子,两国不允,还把他们送往楚国,吴国就灭了徐国和钟吾国。此后六年里,吴王阖闾采取伍子胥“分三军疲敝楚师”的策略,大大消耗了楚国的国力和士兵的斗志。当蔡昭侯、唐成公寻求吴国救援的时候,吴国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决定出兵了。

第一阶段:吴师救蔡不战而胜,吴楚两军汉水对峙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自为主帅,以伍子胥、孙武为将谋,胞弟夫概为前锋,率3万大军,溯淮而下,直趋蔡国。楚军主帅子常见吴军来势汹汹,就解除了对蔡国的包围,回守本土,吴军不战而胜。蔡军与吴军汇合,渡过淮河,在豫章(今湖北光山县)登陆。然后通过桐柏山与大别山之间的信阳通道(即义阳三关),与此同时,唐国(今湖北枣阳一带)也率军南下,与楚国在汉东地区会师,楚军则在对岸严阵以待,两军对峙局面形成。

3万对20万,以少胜多!柏举之战新锐吴国差点灭亡了500年楚国

汉水流域

第二阶段:楚令尹子常急功冒进,吴军诱敌深入于柏举

吴楚大军对峙数日,楚司马沈尹戌让令尹子常率军在汉水一线与吴军周旋,以拖延时间。自己则去楚国北方重镇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发那里的戍军去焚烧吴军的舟船,然后堵塞大隧、直辕、冥阨三关,最后从吴军背后袭击他们,以形成和子常守军两面夹击的局势。沈尹戌北上不久,武城大夫黑认为时下阴雨连绵,吴军战车是木头所制,而楚战车则是皮革包裹的战车,不利楚军久持,主张主动渡水与吴军决战。大夫史皇认为如果沈尹戌实现背后奇袭吴军的计划,那么功劳将被他占有,因此也主张速战速决。

子常采纳了武城大夫黑和大夫史皇的建议,率领大军渡过汉水,摆开阵势,欲与吴师决战。但是吴军并不急于决战,他们且战且退,从小别山(湖北汉川东南)一直打到大别山,三战三胜。子常自忖难以克敌,就产生了逃跑的想法,幸亏史皇劝阻,才又整顿军马,在大别山南麓柏举(今湖北麻城)安营扎寨,以寻找战机。

第三阶段:柏举之战吴军大胜,夫概追击楚军连胜

公元前506年农历11月18日,吴楚两军在楚地柏举摆开阵势。吴军前锋夫概认为,子常虽然贵为令尹,但是却不得人心,今又多次战败,士气低下。如果吴军主动出击,楚军必定溃退,那时再顺势追击,可获全胜。但是吴王阖闾并不同意。

3万对20万,以少胜多!柏举之战新锐吴国差点灭亡了500年楚国

柏举之战示意图

夫概决心已定,便动员自己的先锋部队说:“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于是亲率先锋部队5000人,以迅雷之势直冲子常的队伍,楚军毫无防备,阵脚大乱。阖闾见夫概部初战得手,便乘机倾巢而出,楚军死伤无数、主力尽失。子常乘乱逃往郑国,于是史皇驾着他的战车,左突右冲,战死军中,吴军大胜。这就是(狭义)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以后,楚国夫概率领先锋继续追击楚国溃军,到了清发水北岸。由于水流阻隔,楚军一时难以渡过,阖闾想立即攻击。夫概认为楚军已经陷入绝境,如果立刻攻击,他们一定会拼死抵抗,这样就会兵败。不如让楚军渡河,半渡而击,楚军一定会急于渡河而无心恋战,那时再出击,定可全歼尚未渡河的楚军。阖闾采纳夫概的意见,再次大败楚军。

楚军接连溃退,人困马乏,就在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内)地方开灶做饭,可是饭还没做好,夫概又追了上来。楚军只得再次逃跑,吴军就地享用饭菜,恢复了力气继续追击,又接连打了数次胜仗。

3万对20万,以少胜多!柏举之战新锐吴国差点灭亡了500年楚国

雍澨位置

第四阶段:沈尹戌奇袭夫概,孙武包围沈尹戌

司马沈尹戌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军,已经到了息地(今河南息县),正准备渡淮焚烧吴军的舟船。不料楚军接连战败的消息传来,只得放弃焚船,率领军队南下阻击吴军。他从吴军侧翼潜行到雍澨一带埋伏,夫概率领前锋率先到达,楚军在沈尹戌的带领下,力战吴军,大败夫概前锋部队。这时候,吴军主力赶来,孙武指挥大军包围楚军,沈尹戌指挥楚军左突右冲,身负重伤仍然无法突破重围。自知无法突围,又因曾侍吴王,不愿做他的手下败将,就让勾卑砍了他的首级。勾卑带着首级往郢都逃去。

尾声:昭王出逃,吴师入郢

沈尹戌战败以后,吴师摧枯拉朽,直下郢都。楚昭王慌忙带上妹妹季芈畀我逃离郢都(今湖北荆州北纪南城),楚军把茅草系在大象尾巴上点燃,驱使大象冲入吴军方阵,楚昭王才得以逃脱。楚昭王一路跋山涉水,先是向西渡过睢水(今湖北枝江东北),然后又南下渡过江水,不觉进入云梦泽,还受到强盗袭击,王孙也被砍伤。后来在殒公辛和他的弟弟的保护下才辗转逃到随国(今湖北随县)。

3万对20万,以少胜多!柏举之战新锐吴国差点灭亡了500年楚国

楚郢都

留守郢都的楚军根本无力抵抗吴军,公元前506年农历11月29日,吴军大破郢都,吴师入郢。吴国君臣在楚都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他们把楚国君臣的家室按等级分配占有,伍子胥还把楚平王坟墓挖开,取出尸首,鞭尸三百次,以报父兄被杀之仇。那时候,楚昭王逃到随国的消息传到郢都,吴王派兵以汉东之田交换楚昭王。随君因占卜不吉,便以随国受到楚国庇护多年,不忍心背盟为由拒绝交出楚昭王。并告诫他们如果吴国能够征服整个楚国,他们也会臣服于吴国的,吴军方才退去。

吴国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以上整个过程称为柏举之战(广义),吴军取得重大胜利,吴师入郢,几乎亡楚。吴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柏举之战的胜利,是有诸多因素的。首先,吴国的国际形势比较好。

受地缘关系的影响,吴国与晋国并没有直接的军事行为,反而因为共同的敌人楚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召陵之会的召开,更为吴国伐楚提供了良好的北方环境。其次,吴国为攻打楚国做了充分的准备。吴王僚时期,吴国对楚的争夺已经渐渐处于上风。吴王阖闾继位以后,任用楚人伍子胥、伯嚭,齐人孙武等人,操练军队,发展国力。尤其是伍子胥的“疲楚”战略,大大消耗了楚国国力和士兵的斗志。最后,吴军作战目标明确,战术灵活机动。吴国此次攻打楚国,就是寻求决战。但是在作战过程中,又不急于决战。他们先是奇袭楚国边关,进而采取快速推进,压迫楚都的策略。当楚军主动进攻时,吴军却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当楚军处于守势时,吴军又采取突然袭击、攻其不备的策略。而当楚军逃跑时,吴国又在深追、半渡之间自由变换,逐步消灭楚军有生力量,可见吴军战术的灵活丰富。

3万对20万,以少胜多!柏举之战新锐吴国差点灭亡了500年楚国

柏举之战示意图

当然,楚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取得胜利,甚至可以全歼吴军、占领吴国。楚司马沈尹戌在吴楚汉江对峙的时候,就让子常固守汉水,自己则发方城守军去焚烧吴军舟船,然后封锁信阳通道,切断吴军退路。进而南下汉东,与子常两面夹击吴军。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这将是一次完美的包抄、合围的战术。即便吴军能够突围成功,也必定伤亡惨重。到时子常再和沈尹戌合兵一处,像吴军追击楚军一样追击他们,又可以消耗部分吴军。而当吴军到达信阳通道附近,守军又可以和楚军本部两面夹击吴军,这样吴军就是插翅也难飞了。楚军取得战斗的胜利以后,士气大涨。他们就可以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吴国本土了。只可惜令尹子常一步走错,步步走错,终致满盘皆输。

柏举之战,吴国以3万兵力大胜20万楚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整个春秋时期都是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他大大的削弱了长期称雄的楚国,壮大了吴国的势力和影响,为后来吴国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此外,吴军在战斗中采取的战术思想也对后世的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