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东晋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前秦王苻坚怀着统一全国的野心,向东晋发动战争。此刻,前秦已经获得了汉中和四川,将西面的边境线推到了三峡一线。但在下游地区,东晋却借助着北方恶斗的机会,占领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大量战略要地。在南襄隘道方向,东晋手中保留了南阳、襄阳、荆州等要地,占据了几乎整个南襄隘道。在河淮地区,东晋占据了彭城、下邳、淮阴、寿阳等地区,将防守线推到了如今山东与江苏的边境上。

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苻坚墓碑

前秦要想进军江南,必须首先清理这些战略要地,将它们作为中间目标。只有获得了这些中间目标,才可能继续南下进攻东晋首都建康。苻坚的军事部署也在东西两方面同时进行。在西面的荆州方向,以进攻南阳、襄阳为首要目标,主要军力共十七万人。在东面,则以淮阴、盱眙为目标,以便占据淮河。这次战争的结局对于前秦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前秦占领了若干处战略要地,特别是在西部,攻克了南阳和襄阳,打通了汉江通往长江的通道,并在荆州对东晋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汉江

而在淮南地区,前秦却在初期的成功之后遭遇了惨败。最初,前秦顺利攻克了淮北重镇彭城,打开了进军淮河的通道,接着攻克了战略目标点淮阴和盱眙,获得了淮河上的立足点。最后直捣长江上的广陵。但随后,晋军反扑,将秦军赶回了淮河以北,秦军最终只获得了彭城。

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彭城

战争结束后,双方的地理分界线已经南移。南阳、襄阳、彭城等具有关键性影响的城市进入了前秦的疆域。这些城市的易手,让东晋的防御捉襟见肘起来。对东晋来讲,它此刻的处境与当年灭亡前的东吴已经极其相似。在公元280年西晋伐东吴的战争中,西晋占领了四川、陕西和中原,在湖北的分界线也是以襄阳为界,东吴占荆州,西晋据襄阳。东晋与前秦的分野也同样划在了这里。东晋唯一比当年东吴强的是在淮南地区。当年西晋占领了寿春、淮阴等地,将边境打在了淮河与长江之间,而如今寿春和淮阴仍在东晋的掌握之中,没有被前秦夺走。所以,东晋的战略纵深比当年的东吴稍强。但就是这一点点区别,造就了淝水之战的奇迹。

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淝水之战剧照

东吴之所以速亡,在于它没有足够的纵深来进行防御,它的防御线就设在了长江之上,一旦长江失手,政权立刻崩溃。东晋由于多了一点儿纵深,战略防御设在了长江以北的淮河流域。虽然防线只比东吴北移一两百公里,但不要小看这一点儿距离,即便到了现在,寿春周围到了雨季也是泥泞不堪,在当时更是河流密布。这种地形对于北方军队来说就是死地,一旦陷入其中,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

东晋太元八年,苻坚终于下决心完成一次规模巨大的协同作战,其作战方略基本上照抄了西晋伐东吴的策略。前秦的兵马分成了四路大军:第一路是从四川沿长江而下的水军,试图模仿当年王濬顺江而下直捣建业的壮举;第二路是在襄阳集结的陆军,这一路军进攻荆州境内的据点,并配合第一路水军完成从西面的进攻;第三路是苻坚率领的主力军,负责从中原南部的项城进攻寿阳,从寿阳沿巢淝水道可以到达东晋守卫的历阳重镇,再在当涂附近过江进攻建康;第四路部队来自河北,他们从彭城而下,沿泗水进入淮河,直指广陵,直下建康。

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广陵

在东晋方面,抵抗力并不比当年的东吴强。为了对抗苻坚,晋军分成了东西两翼,西翼以荆州为中心,由桓冲指挥;东翼以江淮为中心,由谢安指挥。更无望的是,东晋的军队是错配的,其中西翼有十万人,而东翼只有八万人。人数更少的东翼却要抵挡前秦的主力大军。虽然前秦从实力到战略都处于优势,却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个弱点在于协调能力。当年西晋部队之所以能够攻克东吴,除了复杂的战略、数路并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协同。西晋的五路大军与王濬的水军必须在时间上配合好,从各个方向共同挤压东吴的防线,直到将其压垮。为了协同,西晋专门设了司令官贾充,负责处理数路大军的协调工作。

苻坚既然模仿了西晋的战术,也必须在协同上慎之又慎,要求各路大军能够同时发起进攻,并协调作战。特别是由四川而下的水军,如何与其余各路相配合,也是一个难点。当年西晋作战时,依靠杜预的宽宏大量,对王濬充分授权,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仿古战船

苻坚刚刚统一不久,他的军队是由各个征服地域抽调的,缺乏协同能力,在战争中无法做到有效的协调。更致命的是,苻坚本人就是一路军的总指挥,当他离开了大本营之后,各路大军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下命令协同的司令官,结果,一旦出发,立刻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境地。其中,苻坚自己率领的攻寿阳部队在他的督促下,按时到达了战斗位。从襄阳出发的慕容垂也较早赶到,投入战斗。其余部队却拖拖拉拉,不知所措,形不成配合。结果从出发开始,前秦模仿的西晋战略就变了味,向着失控滑去。到最后,变成了其他各路在观望,只有苻坚的主力军在战斗的局面。当其余各路无法协同时,苻坚领导的主力军将秦军的第二个缺点无限放大:淮河流域的泥沼起作用了。

由于地形复杂造成的移动过慢,在进军寿阳的过程中,苻坚等不及后续军队的到来,突然决定速战速决,在大军还没有集结完毕时,就率领一部分军队向寿阳快速行军。这样,秦军人多势众的优势被削弱了。对于晋军而言,最大的机会则是趁秦军集结未稳,尽快发动进攻,将苻坚一举击破,形成震慑效应,逼迫其他部分退军。

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淝水之战古战场

双方在淝水河边相遇。交战时,晋军指挥官谢玄向苻坚提出了一个奇怪的建议:希望秦军暂时后退,让晋军能够渡河作战。这个提议让苻坚欣喜不已,认为可以让晋军渡河之后,形成背水阵,没有退路时,再将晋军完全歼灭。这本身是一个没有问题的策略,但苻坚没有想到,他的部队由于缺乏必要的协同能力,竟然连整体后撤的动作都无法完成。在秦军集体后撤时,晋军降将朱序乘机大喊:“秦军败了!”随后,秦军的阵形彻底散掉,从后撤变成了逃跑,苻坚再也无法有效指挥部队,被晋军掩杀。

在东方,慕容氏的后裔建立了后燕,在西方还有一个小小的西燕存在,曾经占领了长安,最后定都长子。前秦的西部关中平原则被姚苌占据,建立了后秦,苻坚也被姚苌俘获杀死。苻坚的大将吕光在河西走廊地区建立了后凉。鲜卑人的代国也重新复国,后来改为魏国,是为北魏。

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看淮河防线的重要意义

鲜卑人复原像

总结

淝水之战的胜利,让人们意识到,西晋灭吴式的胜利不是北方的必然。西晋之所以胜利,包含了几个条件:第一,获得四川;第二,在淮河以南获得立足点,尽量将防线压到长江上,减少南方的纵深;第三,各条战线协同作战。一旦这三个条件无法同时满足,北方的军队可能会陷入淮河流域的泥沼之中,那就是南方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