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東晉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前秦王苻堅懷著統一全國的野心,向東晉發動戰爭。此刻,前秦已經獲得了漢中和四川,將西面的邊境線推到了三峽一線。但在下游地區,東晉卻藉助著北方惡鬥的機會,佔領了秦嶺、淮河一線的大量戰略要地。在南襄隘道方向,東晉手中保留了南陽、襄陽、荊州等要地,佔據了幾乎整個南襄隘道。在河淮地區,東晉佔據了彭城、下邳、淮陰、壽陽等地區,將防守線推到了如今山東與江蘇的邊境上。

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苻堅墓碑

前秦要想進軍江南,必須首先清理這些戰略要地,將它們作為中間目標。只有獲得了這些中間目標,才可能繼續南下進攻東晉首都建康。苻堅的軍事部署也在東西兩方面同時進行。在西面的荊州方向,以進攻南陽、襄陽為首要目標,主要軍力共十七萬人。在東面,則以淮陰、盱眙為目標,以便佔據淮河。這次戰爭的結局對於前秦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前秦佔領了若干處戰略要地,特別是在西部,攻克了南陽和襄陽,打通了漢江通往長江的通道,並在荊州對東晉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壓力。

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漢江

而在淮南地區,前秦卻在初期的成功之後遭遇了慘敗。最初,前秦順利攻克了淮北重鎮彭城,打開了進軍淮河的通道,接著攻克了戰略目標點淮陰和盱眙,獲得了淮河上的立足點。最後直搗長江上的廣陵。但隨後,晉軍反撲,將秦軍趕回了淮河以北,秦軍最終只獲得了彭城。

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彭城

戰爭結束後,雙方的地理分界線已經南移。南陽、襄陽、彭城等具有關鍵性影響的城市進入了前秦的疆域。這些城市的易手,讓東晉的防禦捉襟見肘起來。對東晉來講,它此刻的處境與當年滅亡前的東吳已經極其相似。在公元280年西晉伐東吳的戰爭中,西晉佔領了四川、陝西和中原,在湖北的分界線也是以襄陽為界,東吳佔荊州,西晉據襄陽。東晉與前秦的分野也同樣劃在了這裡。東晉唯一比當年東吳強的是在淮南地區。當年西晉佔領了壽春、淮陰等地,將邊境打在了淮河與長江之間,而如今壽春和淮陰仍在東晉的掌握之中,沒有被前秦奪走。所以,東晉的戰略縱深比當年的東吳稍強。但就是這一點點區別,造就了淝水之戰的奇蹟。

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淝水之戰劇照

東吳之所以速亡,在於它沒有足夠的縱深來進行防禦,它的防禦線就設在了長江之上,一旦長江失手,政權立刻崩潰。東晉由於多了一點兒縱深,戰略防禦設在了長江以北的淮河流域。雖然防線只比東吳北移一兩百公里,但不要小看這一點兒距離,即便到了現在,壽春周圍到了雨季也是泥濘不堪,在當時更是河流密佈。這種地形對於北方軍隊來說就是死地,一旦陷入其中,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

東晉太元八年,苻堅終於下決心完成一次規模巨大的協同作戰,其作戰方略基本上照抄了西晉伐東吳的策略。前秦的兵馬分成了四路大軍:第一路是從四川沿長江而下的水軍,試圖模仿當年王濬順江而下直搗建業的壯舉;第二路是在襄陽集結的陸軍,這一路軍進攻荊州境內的據點,並配合第一路水軍完成從西面的進攻;第三路是苻堅率領的主力軍,負責從中原南部的項城進攻壽陽,從壽陽沿巢淝水道可以到達東晉守衛的歷陽重鎮,再在當塗附近過江進攻建康;第四路部隊來自河北,他們從彭城而下,沿泗水進入淮河,直指廣陵,直下建康。

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廣陵

在東晉方面,抵抗力並不比當年的東吳強。為了對抗苻堅,晉軍分成了東西兩翼,西翼以荊州為中心,由桓衝指揮;東翼以江淮為中心,由謝安指揮。更無望的是,東晉的軍隊是錯配的,其中西翼有十萬人,而東翼只有八萬人。人數更少的東翼卻要抵擋前秦的主力大軍。雖然前秦從實力到戰略都處於優勢,卻有兩個致命的弱點。第一個弱點在於協調能力。當年西晉部隊之所以能夠攻克東吳,除了複雜的戰略、數路並進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協同。西晉的五路大軍與王濬的水軍必須在時間上配合好,從各個方向共同擠壓東吳的防線,直到將其壓垮。為了協同,西晉專門設了司令官賈充,負責處理數路大軍的協調工作。

苻堅既然模仿了西晉的戰術,也必須在協同上慎之又慎,要求各路大軍能夠同時發起進攻,並協調作戰。特別是由四川而下的水軍,如何與其餘各路相配合,也是一個難點。當年西晉作戰時,依靠杜預的寬宏大量,對王濬充分授權,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仿古戰船

苻堅剛剛統一不久,他的軍隊是由各個征服地域抽調的,缺乏協同能力,在戰爭中無法做到有效的協調。更致命的是,苻堅本人就是一路軍的總指揮,當他離開了大本營之後,各路大軍之間並沒有一個統一下命令協同的司令官,結果,一旦出發,立刻陷入了各自為戰的境地。其中,苻堅自己率領的攻壽陽部隊在他的督促下,按時到達了戰鬥位。從襄陽出發的慕容垂也較早趕到,投入戰鬥。其餘部隊卻拖拖拉拉,不知所措,形不成配合。結果從出發開始,前秦模仿的西晉戰略就變了味,向著失控滑去。到最後,變成了其他各路在觀望,只有苻堅的主力軍在戰鬥的局面。當其餘各路無法協同時,苻堅領導的主力軍將秦軍的第二個缺點無限放大:淮河流域的泥沼起作用了。

由於地形複雜造成的移動過慢,在進軍壽陽的過程中,苻堅等不及後續軍隊的到來,突然決定速戰速決,在大軍還沒有集結完畢時,就率領一部分軍隊向壽陽快速行軍。這樣,秦軍人多勢眾的優勢被削弱了。對於晉軍而言,最大的機會則是趁秦軍集結未穩,儘快發動進攻,將苻堅一舉擊破,形成震懾效應,逼迫其他部分退軍。

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淝水之戰古戰場

雙方在淝水河邊相遇。交戰時,晉軍指揮官謝玄向苻堅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建議:希望秦軍暫時後退,讓晉軍能夠渡河作戰。這個提議讓苻堅欣喜不已,認為可以讓晉軍渡河之後,形成背水陣,沒有退路時,再將晉軍完全殲滅。這本身是一個沒有問題的策略,但苻堅沒有想到,他的部隊由於缺乏必要的協同能力,竟然連整體後撤的動作都無法完成。在秦軍集體後撤時,晉軍降將朱序乘機大喊:“秦軍敗了!”隨後,秦軍的陣形徹底散掉,從後撤變成了逃跑,苻堅再也無法有效指揮部隊,被晉軍掩殺。

在東方,慕容氏的後裔建立了後燕,在西方還有一個小小的西燕存在,曾經佔領了長安,最後定都長子。前秦的西部關中平原則被姚萇佔據,建立了後秦,苻堅也被姚萇俘獲殺死。苻堅的大將呂光在河西走廊地區建立了後涼。鮮卑人的代國也重新復國,後來改為魏國,是為北魏。

以少勝多,淝水之戰,看淮河防線的重要意義

鮮卑人復原像

總結

淝水之戰的勝利,讓人們意識到,西晉滅吳式的勝利不是北方的必然。西晉之所以勝利,包含了幾個條件:第一,獲得四川;第二,在淮河以南獲得立足點,儘量將防線壓到長江上,減少南方的縱深;第三,各條戰線協同作戰。一旦這三個條件無法同時滿足,北方的軍隊可能會陷入淮河流域的泥沼之中,那就是南方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