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縣紅槍會抗日烈士闕成祥、闕成生兄弟傳略!

闕成祥(1909.7—1939.3),懷遠縣城郊沙溝鄉瓦瓷崗(今榴城鎮大窯村)人,佃戶出身,世代務農,自幼習武,體格健壯,擅長格鬥,因在家門兄弟中排行老大,號稱“大架子”。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軍大舉侵華。1938年2月4日,縣城懷遠淪陷。日軍以縣城為據點,四處殺人放火,搶劫財物,姦淫婦女,滔天罪行,罄竹難書。闕成祥對日軍燒殺搶掠,恨之入骨,發誓報仇雪恨。帶領本村30多名青年,鍛打製作大刀長矛,參加懷遠縣民間抗日組織紅槍會,在城郊高懸武裝抗日大旗,為瓦瓷崗村紅槍會壇主。1939年3月24日,30多名全副武裝的日軍,前來偷襲瓦瓷崗。闕成祥聞報,帶領6名紅槍會敢死隊員,手持刀矛,高呼殺敵口號,奮勇衝入敵陣,與日軍浴血鏖戰。由於武器簡陋,敵眾我寡,壯烈犧牲。

闕成生(1911.5—1939.3),闕成祥同母胞弟,身材魁梧,膂力過人,粗通武功,因在家門兄弟中排行老二,號稱“二架子”。 為人肝膽俠義,疾惡如仇,耳聞目睹日軍在懷遠活剝人皮,姦淫婦女,屠村滅種,發誓與日寇不共戴天。帶頭參加懷遠民間抗日武裝紅槍會,跟隨哥哥、瓦瓷崗紅槍會壇主闕成祥,操練刀槍棍棒,高舉武裝抗日大旗,保家衛國,驅除日寇。1939年3月24日,30多名全副武裝的日軍,偷襲瓦瓷崗村,闕成生手持大刀,跟隨哥哥闕成祥等人,勇往直前,衝入敵陣,與日軍展開激烈地肉搏。由於日軍有備而來,各路援軍尚在路上,瓦瓷崗6名紅槍會敢死隊,被日軍團團包圍。闕成生寧死不退,與哥哥闕成祥等人一起,與日軍拼死肉搏,身中數刀,血染戰衣,壯烈犧牲。

懷遠縣紅槍會抗日烈士闕成祥、闕成生兄弟傳略!

闕成祥、闕成生兩兄弟,是懷遠縣民間抗日武裝紅槍會的優秀兒女。面對氣勢洶洶,武器精良的日軍,他們毫無畏懼,奮勇殺敵,喋血沙場,大長了抗日軍民的志氣,大滅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激發了懷遠軍民的抗戰激情。《懷遠縣革命鬥爭史料彙編》對他們的英勇事蹟給予高度讚揚。為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2016年5月,闕成祥、闕成生兩兄弟被追認為烈士。

苦難人生

說起闕成祥、闕成生兩位烈士的人生,還要從千里淮河的支流渦河說起。發源於河南省尉氏縣的渦河,邀百川,匯千溪,向東流經河南開封、通許、扶溝、太康、柘城、鹿邑和安徽亳州、渦陽、蒙城、懷遠等市縣,滋潤著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養育出無數傑出的渦河兒女,在懷遠縣荊山東北的渦口,匯入滾滾滔滔的淮河。

渦河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自古為是豫皖兩省間的黃金水道。元末兵燹戰亂,渦河兩岸,村莊毀滅,餓殍遍野,白骨累累,一片荒涼。朱元璋的明王朝建立後,為充實人口,從全國各地向沿淮、沿渦移民,渦河兩岸村舍相連,炊煙裊裊,雞犬相聞,逐漸成了人口稠密之地。居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也離不開“水缸黃盆瓦壺”等器皿。渦河千萬年淤積的河泥,是燒製碗盆的上等原料,明清以來沿渦出現了不少燒製生活器皿的火窯。懷遠老城西十五六里的渦河北岸,就有兩盤燒製黃盆、陶罐、瓦壺的火窯。

窯工們為方便生活,在火窯旁搭蓋庵棚茅舍,接來家眷妻小,日久天長,這裡便形成兩處村莊。東首靠近大火窯的村莊,名曰大瓦瓷崗;西首靠近的小火窯的村莊,名曰小瓦瓷崗。這兩個村莊因相距較近,人們統稱其為瓦瓷崗村。瓦瓷崗的村民,農忙耕耘播種,農閒到火窯幫工。常年生活在這裡的姚、沈、呂、闕、張、周、李、侯等姓村民,為明清兩朝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是典型的窮人聚集的雜姓村莊和窯工後裔。清宣統元年農曆六月某日,旭日升騰,雄雞破曉,雲蒸霞蔚,瓦瓷崗村窯工後裔闕鼎榮家的破茅屋中,傳來陣陣嬰兒的啼哭聲,一個健壯的男嬰呱呱墜地,這就是闕鼎榮的長子闕成祥。望著嬰兒紅撲撲的小臉,榮升為父親的闕鼎榮心花怒放,老闕家添丁進口,這哈牛耕墒,收割打場,摔坯燒窯,又有了傳承人。從此,闕鼎榮起五更睡半夜,沒日沒夜地在田裡苦扒苦掙,期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多收個三五斗,好養家餬口,讓妻兒們吃頓飽飯。

宣統三年農曆四月,鶯歌燕舞,麥浪翻金,布穀聲聲,老闕家的茅屋裡,又傳來嬰兒的啼哭聲,闕鼎榮的妻子為闕家再添一丁。二兒子闕成生,在這草長鶯飛、麥海飄香的季節喜降人間。家有雙丁,喜事臨門,老實巴交的闕鼎榮高興之餘,心頭又漸漸浮上一層烏雲,擔心起日後的生活來。原來,闕家只有毛驢一頭,破車一輛,薄田沙地三五畝,犁田耙地都要同鄰居的牲口配俱,那土坷垃里長出的糧食,完了皇糧國稅所剩無幾,哪有那麼多糧食養活兩個毛頭娃娃呀?

“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是千百年來的傳統觀念。闕鼎榮不是不想讓兒子讀書識字,窮苦人家哪有閒錢讓孩子進私塾呢?他壓根兒就不敢去想。老闕家雖說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但是從內心裡還是崇尚文人墨客。勞作之餘,闕鼎榮特意討教私塾老先生,給兩個兒子起個吉祥的名字,老大叫闕成(呈)祥、老二叫闕成(呈)生,意為闕家“生祥”“呈祥”, 吉祥如意,光宗耀祖。

人們常說:“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闕鼎榮心裡琢磨著,窮苦人的子女若講“學”,那就要學好種田技藝,學會燒窯技術,老老實實在鄉下勒好牛尾巴,當好燒窯工。心有靈犀一點通。闕成祥、闕成生,對父親的想念心領神會,兄弟倆跟著父親放驢割草,犁田耙地,推磨磨油,樣樣活計,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十五六歲,兩人就能扶犁耕墒,挑擔賣油,頂壯勞動力使用。遇到旱澇災害年成,田裡收成不好,家中無油可磨,兄弟倆就到火窯運土摔坯,掙些小錢,補貼家用。鄰居們見了,無不誇讚闕家祖上積德,養了一對懂事孝順的好兒郎。闕鼎榮聽了,心裡了樂滋滋的,比喝蜜糖還甜。

《三字經》中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闕鼎榮斗大的字不識半升,他教育子女不會引經據典,唯有言傳身教,潛移默化。闕成祥、闕成生兩兄弟,也像父輩那樣,尊老愛幼,友愛四鄰,和和睦睦。闕成祥比弟弟闕成生大兩歲,處處以大哥哥的身份禮讓呵護弟弟。家中做了好飯菜,總讓弟弟先吃。出力氣的活,總是自己多幹。遇事主動為父母分憂解愁。犁田耙地,趕集上街,兩兄弟形影不離,人們戲言“闕成祥一打閃,闕成生就離不遠”。斗轉星移,時光如流,轉眼間兄弟倆都成了大小夥子。雖說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飯,兩兄弟都長成一米八九的大個頭。個頭大、骨架大、力氣大,人們稱闕成祥、闕成生兄弟為“大架子”“ 二架子”。

大架子、二架子,身大力不虧,幹活如同小黃牛。秋糧歸倉柴歸垛,小麥出苗農閒到。父親闕鼎榮在家執掌油磨炒芝麻磨油,兄弟兩人就輪流挑擔去蚌埠街兌賣麻油。一百幾十斤的油挑子,來回一百多里的路程,兄弟倆個個都是一天打個來回。家中芝麻快用完了,父親闕鼎榮吩咐闕成祥趕草寺集買芝麻,闕成祥帶上木棍麻袋動身就走。在草寺集糧油行,行老闆把200斤芝麻稱好,關切地詢問闕成祥:“大架子,你馱芝麻的毛驢呢?”闕成祥舉了舉木棍笑答:“瞧,這不就是我馱芝麻的小毛驢?”說完木棍朝肩頭一放,挑起兩麻袋沉甸甸的芝麻,大步流星地朝瓦瓷崗奔去。

闕成生結婚成家之後,父親闕鼎榮和哥哥闕成祥,籌劃給闕成生蓋三間新房。闕成生笑呵呵地說:“蓋幾間房子還能勞駕這麼多人手哪,我有的是力氣,自個兒就行!”闕成生說到做到,自己挑擔撿拾石頭砂礓砌牆跟,自己和泥踩牆脫土坯,二三個月工夫,果真蓋起三間漂亮的草屋。

貧窮的家庭,苦難生活,練歷了人生,鑄就了堅強的筋骨,兩兄弟成了瓦瓷崗一帶名聞遐邇的大力士。逢年過節,村莊聚會,抄槍弄棒,擂臺比武,麥場摔跤,三五個大漢,也鬥不過闕成祥或闕成生。瓦瓷崗闕成祥、闕成生“大架子”“ 二架子”綽號的內涵,又增加了 “大力士”“格鬥王”的說辭。

忠厚傳家

闕姓是我國人口稀少的姓氏。安徽省闕姓人口較多的市縣,頂多千兒八百人。明清以來的六百年間,懷遠縣僅有瓦瓷崗等二三個村莊,有闕姓人口與其他姓氏人雜居。相傳,懷遠闕姓祖居山東曲阜,明初遷居懷遠。在封建社會,人口少的家族,被視為小門小姓,生存艱難,最易受人欺侮。瓦瓷崗一帶有孫、趙、姚、呂、張、闕等幾十個姓氏,闕姓人數最少,戶門最小。戶門不看大小,地位不在高低,威望全靠為人。闕成祥、闕成生兩兄弟,傳承闕氏家族美德,牢記“忠厚傳家,造福桑梓”的祖訓,有利於鄉親們的事多做,不利鄉親們的事不做。左鄰右舍誰家有困難,闕成祥、闕成生兄弟倆,也像父輩、祖父輩那樣,主動出手相助。闕家人多地少,三五畝地每年收種完畢,兩兄弟就跟隨父親闕鼎榮,牽著小毛驢,套著上那輛破大車,拉著犁耙農具,幫助鄉親們收割播種。瓦瓷崗附近有戶人家,公婆年老體弱,兒子患病臥床,兒媳瘋瘋癲癲,孩子年齡幼小。成祥、成生兩兄弟成了這戶人家的常客。春種秋收,脫粒揚場的重頭活,全包在兩兄弟的身上。麥收時節,驕陽似火,瞧著頭頂烈日,彎腰割麥,汗流浹背的闕氏兄弟,鄉親們打心眼裡佩服,無不誇讚:“成祥、成生,行俠仗義,樂於助人,在瓦瓷崗左右邊方打著燈籠也難找哇!”

人心換人心,五兩換半斤。闕氏兄弟情繫故里,行善積德,日久天長,在大夥心中威望越來越高。村坊鄰居,張家李家,遇到矛盾糾紛,都喜歡找闕氏兄弟說理調解。一次,姚姓與呂姓,因為家庭瑣事動起拳頭棍棒,一方因男人少拳頭瓤,受傷吃虧咽不下窩囊氣,邀集親朋好友,抄起刀槍棍棒,準備大動干戈,將對方打傷幾個,爭回面子。成祥、成生兄弟倆聞訊後,立即分頭趕到姚、呂兩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千方百計勸說兩家化干戈為玉帛。

在姚家,闕成祥推心置腹勸說:“大夥都是鄉里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冤家宜解不宜結啊,何必為那些雞毛蒜皮的事較真動手哩?”闕成生也趁熱打鐵,勸說呂家人:“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你們兩家同在瓦瓷崗,何必為些陳芝麻爛穀子的小事斤斤計較呢?快消消氣,就算給我個面子吧!”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闕氏兄弟不厭其煩,反覆登門勸說調解,姚、呂兩家,終於摒棄前嫌,解開疙瘩,和好如初。

為人講義氣,辦事有原則。對於事關村民利益的大事,兄弟倆立場鮮明,毫不含糊。當地有家財主,因與佃戶產生矛盾,原先說好那塊土地租期5年,每畝地租1擔秫秫,期滿再繼續租種。這戶佃戶剛租種3年,財主就要增加地租,否則要收回土地。成祥、成生兄弟兩人仗義執言,多次到財主家勸說調解,財主依仗有錢,置之不理。闕氏兄弟帶領一幫窮兄弟,要與財主到縣衙理論。財主自知理虧,最後不得不遵守諾言,取消了增加地租的霸王條款。村民們誇讚:“闕氏兄弟路見不平,兩肋插刀,這件事辦得好!”

設壇練武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炮轟瀋陽北大營,發動了侵略我國東三省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 “七七盧溝橋事變”,日寇大舉進攻中國,全面抗戰爆發。1937年11月、12月,上海、南京先後失守。1938年2月2日皖北重鎮蚌埠淪陷。繼而,日軍第三師團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強渡淮河,血洗懷遠縣城。懷遠最繁華的順河街葬身火海,大街小巷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日軍在懷遠見人就殺,見青年女子就強姦,見東西就搶。懷遠城關東門外糧食行老闆的妻子年輕漂亮,6名日軍當著老闆全家人的面,輪姦其妻取樂。日軍獸性大發之後,又其全家5口反鎖屋內,放火將其活活燒死。

日本攻佔懷遠縣城,在荊山、老西門、上洪、新城口、常家墳、火神廟、上窯、新馬橋、曹老集、仁和集等地,修築炮樓,設立據點,燒殺搶掠,姦淫婦女,惡貫滿盈。2月18日,荷槍實彈日軍包圍懷遠孝儀鄉黃伯營(今蚌埠市禹會區馬城鎮黃柏郢),見人舉槍就射,揮刀就砍,一天之內兩次屠村,殺害無辜村民307人,其中6戶人家被殺絕,全村房屋幾乎被焚燒殆盡。5月5日,日軍從懷遠乘船渡過渦河,向瓦瓷崗東的紅廟村撲去,數十名村民慘遭殺戮,有的還被挖去眼睛、心肝,割掉生殖器,澆上汽油焚燒……

日軍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激起了懷遠人民的強烈憤慨,各地紛紛組織紅槍會、聯莊會,拿起土槍土炮,舉起大刀長矛,殺敵報國、保衛家鄉。1938年春,在全民抗戰的高潮中,懷遠縣城西北的瓦瓷崗村,也成立了抗日武裝紅槍會。闕成祥因武功好、威望高,被村民推選為瓦瓷崗村紅槍會壇主,同時被推選為壇主的還有該村村民侯傳德。全村二三十歲的青壯年男子全部參加了紅槍會,紅槍會人數達30餘人,還不包括青年婦女和時年12歲的男娃、今年93歲耄耋老者呂良玉。闕成祥、侯傳德兩位壇主,帶領紅槍會員一手拿鋤、一手拿刀,邊習武、邊耕田。儘管紅槍會的武器是大刀長矛等冷兵器,無法與日軍的飛機、坦克、大炮、機槍、步槍相比,但是,紅槍會員在闕成祥、侯傳德兩位壇主的帶領下,熱血沸騰,不怕槍林彈雨,敢於衝鋒陷陣,抗日殺敵報國的熱情極其高漲。當時瓦瓷崗一帶紅槍會流傳著這樣的歌謠:

懷遠縣紅槍會抗日烈士闕成祥、闕成生兄弟傳略!

紅纓槍,

紅纓槍,

槍纓紅似火,

槍頭髮銀光,

拿起紅纓槍,

去打小東洋。

小東洋,小東洋,

它是個該死的活魔王。

它的野心比天還大!

要想把中國來滅亡!

老鄉!老鄉!

你願意做牛馬?

你願意做牛羊?

不願意!

不願意!

拿起紅纓槍,

去打小東洋!

山崗裡,青紗帳,

游擊戰爭幹一場。

打東洋,

保家鄉,

不讓鬼子再瘋狂!

不讓鬼子再瘋狂!

懷遠淪陷的1938年,闕成祥、闕成生兄弟分別是29歲、27歲,兩人雖說已經成家立業,有嬌妻愛子和諸多事情需要料理,兄弟倆舍小家顧大家保國家,一門心思撲在抗日救國上,他們說:“國家國家,沒有國,哪有家!抗日救國不當亡國奴是大事,我們不練紅槍會,小鬼子燒殺搶掠就會更猖狂!”兄弟倆走村串戶,動員大夥入會練武,還與周邊村莊紅槍會,設立聯絡暗號暗語,結成生死共存的聯莊會,握緊拳頭,一致對敵。瓦瓷崗村紅槍會,紀律嚴明,操練認真,武功純熟,名聲大振,成了周邊幾十個村莊紅槍會的風向標、領頭羊,一莊有事,眾莊支援,大家只有一個心願,團結一條心,擰成一股繩,早日趕走殺人魔王日本鬼子,過上太平盛世好日子。

懷遠縣紅槍會抗日烈士闕成祥、闕成生兄弟傳略!

瓦瓷崗周邊紅槍會風起雲湧,勢不可擋,駐懷遠縣的日軍絞盡腦汁,命令偽軍在前面開道,向紅槍會地盤逐步蠶食。他們還在距離瓦瓷崗幾里地的土樓村,設立圩寨據點,常駐日偽軍部隊,伺機鎮壓抗日軍民紅槍會。老百姓見狀人心惶惶,生怕再次離鄉背井跑鬼子反。壇主闕成祥邊安撫群眾不要害怕,邊提醒紅槍會員:“日本鬼子心狠手辣,在我們瓦瓷崗附近建立據點,早晚要來這裡騷擾,切莫放鬆警惕,要加緊練功,叫這些殺人強盜嚐嚐我們紅纓槍的厲害!”

在闕成祥、侯傳德兩位壇主的帶領下,瓦瓷崗村的紅槍會,香火不離爐,刀槍不離手,咒語不離口。紅槍會員“貼咒符唸咒語”雖說帶有迷信色彩,但是他們日日枕戈待旦,時時提防鬼子偷襲的做法不容置疑。懷遠縣城的日本鬼子,懾於瓦瓷崗紅槍會的勇猛,輕易不敢到這裡掃蕩。小小瓦瓷崗村,成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一口將這裡的紅槍會吞滅。

喋血沙場

“紅纓槍,紅纓槍,鬼子最怕紅纓槍!”紅槍會是群眾自發成立的抗日組織,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心願,順應了抗日的時代潮流,如星火燎原,遍及懷遠農村各地。不少紅槍會還與八路軍、新四軍建立關係,接受共產黨領導,配合我國軍隊神出鬼沒,開展游擊戰爭,狠狠打擊日寇。侵華日軍對懷遠縣紅槍會恨之入骨。特別是懷遠城郊瓦瓷崗周邊的紅槍會,成為日軍重點攻擊目標之一。1939年3月24日上午,駐懷遠縣城日軍經過精心策劃,會同土樓據點日偽軍,集中數十人,攜帶兩挺機槍,20多支步槍,沿渦河北岸的龜山頭、紅廟、何巷等村向西開進,密謀血洗瓦瓷崗,消滅紅槍會。日軍這次掃蕩,在土樓村西的三尖塘設下埋伏,即派出了2名日軍,到瓦瓷崗引誘紅槍會上鉤。中午時分,村民周萬生,發現2名日軍肩扛“三八大蓋”,大搖大擺向瓦瓷崗走來,急忙跑到村內紅槍會聚會點,通知紅槍會壇主闕成祥、侯傳德:“哎呀,了不得啦,闕壇主、侯壇主,鬼子快進村了,你們還安心在這裡練功來!”“怎麼,鬼子來了,來多少人?”壇主闕成祥、侯傳德伸手拎起大刀,迫不及待地詢問。“不多,我就看見來兩個鬼子!不知後面有無大隊人馬?”闕成祥、侯傳德聽說兩個鬼子找上門來,晃了晃大刀說:“好,幹!弄死這兩個傢伙!”兩位壇主立即召集身邊的紅槍會員闕成生、呂良福、侯家友、張萬和、姚洪義等人抄傢伙殺鬼子,又火速派人通知周邊村莊的紅槍會前來支援,阻擊日軍大隊人馬。當時,紅槍會計劃分三路反擊日偽軍進攻。第一路由沈郢紅槍會從渦河邊向日偽軍逼近;第二路由周村、李巷子紅槍會從土樓方向攻擊敵人;第三路由瓦瓷崗紅槍會組成敢死隊,從正面衝鋒進攻,痛擊鬼子。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時不我待。闕成祥三言二語部署完畢, “噌”地一聲甩掉棉衣,光著膀子手持紅光閃閃的紅纓槍,大聲喝道:“弟兄們,抄傢伙,殺鬼子!”話沒落音,帶領弟弟闕成生、呂良福、侯家友、張萬和、姚洪義等6人,旋風般地衝出門外,沿著村東大道,跑步追攆尋找兩個鬼子。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鬼子送上門來,豈能讓他溜走。闕成祥等人殺敵立功心切,“騰騰騰”腳底板生煙,一口氣追出3裡多地,心想攆上這兩個鬼子,三下五除二,“咔嚓、咔嚓”幾刀,砍下其頭顱,一是給老百姓報仇雪恨,二是讓大夥看看瓦瓷崗紅槍會的能耐。沒有想到追到土樓村家西,身後突然“噠噠噠”槍聲大作,潛伏在三尖塘的30多名日偽軍,竟然從背後開槍掃射,襲擊闕成祥等紅槍會員。敵人的子彈像雨點一樣飛來,打得塵土飛揚。闕成祥怒目圓睜,火冒三丈,振臂高呼“殺——”,手持紅纓槍,如同猛虎下山,率先衝入敵陣,與鬼子搏鬥起來。壇主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紅槍會員闕成生、呂良福、侯家友、張萬和、姚洪義,各持刀槍,緊隨其後,高呼“殺——”,爭先恐後,殺入敵陣,與鬼子肉搏起來。鬼子人多勢眾,武器是機槍、步槍,紅槍會敢死隊孤單6人,手中僅有是大刀長矛,敵我戰場兵力對比為5比1。五個日偽軍圍攻一名紅槍會員,何況剛剛開戰就中了敵人埋伏,紅槍會員個個身帶槍傷,只能拼死搏殺,絕無生還退路。搏鬥中闕成祥扎傷2名鬼子,體力漸漸不支,紅纓槍被鬼子擊落,只好赤手空拳與鬼子搏鬥,最後胸部、腹部被連刺數刀,“撲通”倒在地上,怒視敵寇,死不瞑目。闕成生見哥哥倒下,怒火萬丈,揮刀向前,奮力殺敵,殺傷幾名鬼子。鬼子惱羞成怒,開槍射擊,闕成生連中數彈,血流如注,含恨而亡。鬼子殺死闕成祥、闕成生兄弟,呂良福、張萬和毫無畏懼,舉槍揮刀,繼續與鬼子纏鬥,無奈勢單力薄,傷痕累累,壯烈殉國。紅槍會員侯家友,被十多個日偽軍團團圍住,肚子被敵人刺刀挑開,腸子外露,他毫無畏懼,罵聲不絕,寧死不降。紅槍會大隊援軍趕到,將其抬回家中,因傷勢過重,當晚不治而亡。紅槍會員姚洪義,負傷倒在地上,汩汩鮮血,向外湧流。鬼子偽軍洋洋得意,準備踏著姚洪義軀體,到瓦瓷崗大開殺戒。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殺啊,殺啊,殺鬼子啊——”呼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氣壯山河。周邊劉營、花園、草寺、龍王廟、萬巷子、沙溝等方圓十餘里塵土飛揚,40多個村莊的15000餘名手持大刀長矛的紅槍會員,像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包抄過來。各路紅槍會的土槍、土炮,對準鬼子偽軍,“嗵、嗵、嗵”鳴響,日偽軍膽戰心驚,拖著幾具屍體,在懷遠城裡鬼子大隊人馬的接應下,狼狽不堪,沿著渦河倉皇逃回懷遠縣城。

這次戰鬥,紅槍會犧牲5人,日偽軍被打死打傷8人。打死打傷的日偽軍雖說不多,卻是抗日戰爭期間懷遠縣紅槍會自發抗戰的典型戰例,充分顯示了蘊藏在懷遠民間紅槍會、聯莊會的強大實力,顯示了紅槍會作戰勇猛和不怕犧牲精神。駐懷遠縣城的日偽軍,從此不敢輕易到紅槍會聚集的地方掃蕩。日偽軍在瓦瓷崗附近土樓建立的據點,也因此戰被迫撤除。懾於紅槍會不怕槍林彈雨的氣勢,當年日偽軍中流傳這樣的話語:“不怕國民黨,就怕紅纓槍!紅槍會打仗不要命,這太可拍啦!”

抗日戰爭期間,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的李宗仁上將,對懷遠縣紅槍會愛國殺敵給予高度的讚揚。懷遠縣曾有6000名紅槍會員,配合桂系31軍6000名士兵對敵作戰的案列。在沿淮配合國民黨軍對日軍開戰游擊戰中,懷遠紅槍會曾在夜幕中攻入懷遠荊山啟王廟、古西門等日軍據點,打得鬼子望風而逃。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遊擊支隊第一次進軍淮上之後,彭雪楓將軍把團結改造紅槍會,壯大革命武裝力量,作為抗日鬥爭的一件大事來抓。在彭雪楓將軍的重視和領導下,新四軍派出大批幹部到紅槍會中,宣傳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引導紅槍會摒棄衝鋒陷陣靠念“刀槍不入”咒語的愚昧落後思想,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髮揮冷兵器大刀長矛的作用,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1939年8月新四軍擴軍,懷遠縣1800名青年參加新四軍,其中80%是紅槍會員。1940年,新四軍在懷遠茆塘集(今白蓮坡鎮)成立1000人的懷遠縣子弟兵團、600人的懷遠縣獨立營,70%以上的戰士來自紅槍會。紅槍會的武裝抗日活動,成為懷遠縣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載入了《懷遠縣抗日戰爭史料彙編》。

懷遠縣紅槍會抗日烈士闕成祥、闕成生兄弟傳略!

巍巍荊塗銘記日寇侵華罪行,滔滔渦淮頌揚懷遠殺敵英雄。1939年3月24日,瓦瓷崗紅槍會抗擊日軍的戰鬥過後,當地的老百姓懷著沉痛的心情,自發地募捐錢款,購買5口最好的棺木,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安葬了闕成祥、闕成生、呂良福、侯家友、張萬和等5名為抗擊日寇而犧牲的英雄。5位英雄走後,當地的父老鄉親,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關照英雄的父母子女,幫助他們渡過失去親人的痛苦,永遠銘記英雄抗日殺敵壯舉。

2013年9月,時隔七十四個夏秋,懷遠縣荊芡鄉(今屬於榴城鎮)人民政府回顧抗戰歷史,整理英雄抗日業績,向懷遠縣民政局遞交了“關於追授闕成祥、闕成生為革命烈士申請書”。懷遠縣民政局經過反覆調查核實,並經過懷遠縣人民政府、蚌埠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民政廳層層申報,201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為紅槍會員闕成祥、闕成生為烈士。英雄長眠地下七十七個寒暑過後的2016年7月15日,懷遠縣榴城鎮人民政府在大窯(原瓦瓷崗)村,舉行了隆重的烈士追認頒證儀式。烈士闕成祥兒子、時年82歲的懷遠縣退休教師闕祥山,烈士闕成生的女兒、時年80歲的懷遠縣婦幼保健站退休醫生闕祥英,兩眼閃爍著激動的淚花,他們分別代表烈士的子孫後代,衷心感謝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闕成祥、闕成生英勇殺敵的褒揚。闕祥山和闕祥英表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定要教育好子孫,不忘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和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弘揚紅槍會愛國抗日、不怕犧牲、嫉惡如仇的浩然正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高舉發展的大旗,改革開放,拼搏進取,努力提高我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富國強兵,鞏固國防,實現中華民族繁榮富強夢想,決不能讓日本軍國主義和外國敵對勢力侵略我國的悲劇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