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鄉鎮曾出過一位武林大俠,你聽過嗎?

洪河在皖西北的大地上逶迤,它不捨晝夜地入淮河東去。它見證著兩岸的歷史變遷,也目睹了無數風流人物的匆匆身影。

在阜南縣西南的洪河岸邊,有一個古鎮——方集。據說它最早叫方家渡口,是古官道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到晚清時,這裡被稱為方家集,解放後定名為方集。

上世紀初,這裡曾經出了一位武林大俠,他叫方端臣,外號方老端。他出生於1894年,自幼好武,13歲拜山西花溝山羅賓甫為師,學得一身武藝,尤以五音八卦掌和三擊掌最精。他潛心武功,久闖江湖,在武林中聲名鵲起。他的弟子有馬漢卿、陳豐厚等人,以下還有諸多孫輩弟子,人稱方派。方端臣在黃淮平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名氣很大,他的武林軼事也廣為流傳。解放後,方端臣回到老家方集,參加了方集業餘劇團。曾在阜南縣文藝匯演上表演“鐵板橋”等硬氣功以及拳術,讓人們領略了一代大俠的風采。方端臣於1959年病逝在家鄉,終年65歲。

方端臣去世後,他的弟子們依然在傳習他的武藝。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方集練習武術的人數還是很多的,每天早晚都能見到練習武術的人們。

方端臣的武功特點是重馬步橋功,強調抗擊打能力。我在方集工作期間,有幸看到他的傳人練習的一些功法,如排捶、走腿、慢勁等,都很有特點。

所謂排捶就是兩人互相擊打,渾身上下要打108拳,循序漸進,逐漸加大力度,目的就是強化抗擊打能力。

走腿功法是以特有步法練習身體的穩定能力,同時也通過氣息和力量的調整,起到內氣運動的目的。

而所謂的慢勁,是一種樁功,又叫“小五手”,它是通過長時間的馬步站樁,以上肢緩慢運動以及氣息調整,達到內外氣相結合,從而增強身體強度。這種功法頗有內家拳的特點徵。

下面我把方端臣傳人練習功法中的慢勁——“小五手”介紹一下。我只能把功法作大略描述,恕不能述其全貌,更說不清楚其體內運氣的方式、方法。

這個鄉鎮曾出過一位武林大俠,你聽過嗎?

方端臣徒弟(戴眼鏡)與方端臣之子(白衣)習練小五手

小五手的基本功法


練習目的:

強化四肢力量,增強抗暴能力,協調意念、力量、氣息的調動,使行拳中步伐更加沉穩。

練習要求:

要持之以恆,不怕苦不怕累;練功時要排除雜念,全神貫注。

一、站姿。

扎穩四平馬步(初練可半馬),兩大腿要平,兩腳尖內扣,十趾抓地,腰板要直,胸內含,重心在兩腿間,立架要沉穩。兩手呈掌形,手心朝下,平收於胸前,指尖相對。

二、手法。

第一手:

兩手由胸前下按,下至襠部,將伸到最大限度時,兩手猛地一伸,稱為“磔勁”。要求全身用力,十趾抓地,“磔勁”迅速,意念隨手,不能放鬆。

第二手:

接上手“磔勁”後,兩手由襠部上提至腰部,然後向後方伸,掌心向後,將伸到最大限度時,再一“磔勁”。要求全身用力,意念貫於兩臂。

第三手:

接上手“磔勁”,兩臂繞前用力前伸,掌心向上,將伸到最大限度時“磔勁”。要求意念貫於兩手,目視兩掌,保持全身用力。

第四手:

接上手“磔勁”,兩手向後收至腋下,掌心向上,以肘部向後伸至最大限度時“磔勁”。要求意念貫於肘部,目視前方,保持全身用力。

第五手:

接上手“磔勁”,兩肘外展,兩掌有腋

三、注意事項。

練習時間:

早晚各練一次,一般在早餐前和晚餐後兩小時。

練習時長:

小五手又叫慢勁,其特點就是慢。初學者可做快一些,隨著功夫的加強,一般練習者把五手做完,用時可超過一個小時。

練後調整:

一般練完後不要很快放鬆,要扣住勁,由手指起,注意力依次向下,勁要隨注意力下移,直至腳趾。然後可彈踢、衝拳,再做進一步的放鬆活動。


這個鄉鎮曾出過一位武林大俠,你聽過嗎?


杜選凌先生與方端臣之子、徒弟在街心公園

這套樁功小五手看似簡單,其實練習起來十分消耗體力。一套功做下來,就會大汗淋漓,精疲力竭。我親眼看到有人在大冬天練了一個半小時,結果襪子都溼了,可見練習小五手是十分吃力的。

目前在方集,大俠方端臣的許多功法雖然有人還在練習,但人數已不多。他的這些武術功法正面臨失傳的危機,亟待進行發掘和整理。我想,文體部門應該承擔起這個有責任,讓一代大俠的遺珍能夠得以保護和延續。


大俠方端臣,武藝驚鬼神。

傳授諸弟子,方集有遺珍。

時代已變遷,鮮有步後塵。

呼籲權柄者,續之留後人。


via:阜南博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