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高官辭官後,多會“告老還鄉”?

cahw18


所謂“告老還鄉”,並不是一定回到鄉下,只是迴歸家鄉,一般而言,他們回鄉之後都是居住在府城或者縣城。

其一,最根本的是,傳統社會是以農耕文化為主的社會,所以無論官員還是貧民,最終都願意落葉歸根,這是作為儒家知識分子從骨子裡認同的,也是社會的大趨勢使然。

其二,傳統社會控制人口極其嚴格,正常情況下不會像現在這樣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特定的人口遷徙政策另說),所以即使自己中舉人、中進士然後外出為官,但是很難拖家帶口,尤其是大家族,子孫都還在原籍。

其三,最重要的一點,這些官員回鄉之後並不會被閒置下來,很多都在地方上發揮餘熱,地方上大的宗族勢力也大多是因為宗族中有人曾在朝為官;部分官員回鄉之後繼續在當地教育子弟,其子孫多重複其科舉、為官的道路。


楚邾


在古代有個詞叫“衣錦還鄉”就是指做官的一輩子官運順風順水深得聖寵,退休後帶著皇帝賞賜的榮譽回到老家跟村裡的鄉親們炫耀一番,類似於今天的“安全著陸”。

至於為什麼要回原籍而不是留在京城,第一是怕對手攻擊,如果自己退休但是在朝中的政敵還沒退休那就很危險了,留在京城保不齊平時行為上出現差錯讓政敵抓住小辮子,回老家天高皇帝遠誰也管不著。

第二也是怕皇帝猜疑,如果留在京城肯定會有下屬、學生等時常拜訪,這要是傳到皇帝耳裡就會認為此人不安分,都退休了還羅織黨羽,搞不好定個謀反的罪名。

第三就像項羽所說的,在外面闖蕩發達了要是不回老家炫耀如同錦衣夜行,所以做了大官退休了也得回村裡炫耀一番,也讓那些窮山惡水的鄉村野夫開開眼界。


SHRIKEI


古代官員在向皇上辭行時多會以各種理由,如年老多病,難以勝任,體弱多病,難當重任等。其主要原因無非四種:



第一,因為個人對朝局或者政策又或者朝廷內鬥已經心生厭倦,不想捲入是非黨爭,無心官場。

第二,項羽曾經說過“富貴不歸吾鄉, 如衣錦夜行”,古人大多都是故土難離,希望落葉歸根,期望著在年老以後,能夠回到家鄉,從而安享晚年,以想齊人之福。


第三,自古薄情多帝皇,為官多年難免涉入黨爭,再加上一朝皇帝一朝臣,為了加強皇權,皇帝也會肅清一些個權臣。

第四,這也是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種制度。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成於漢朝時期,發展於唐朝時期,完善於宋、元、明、清時期


智帝輝煌


古代高官辭官致士後,多般會告老回鄉。

分析其原因,主要因為以下幾點:

①古代官員一般都是地主階級,其主要收入來源依靠地租。官員致士後,告老回鄉可以繼續從事自己農業生產。

②古代官員接受文化都是儒道融合文化,講究的達則兼濟天下,退則歸影山林。官員致士後,告老回鄉就是從此遠離朝堂爭鬥,迴歸山林從而達到身心的真正放鬆。

③古代官員收入主要依靠其他稅收和官俸,而官俸只佔很少比例,致士後官俸就會取消或者減少,其他收入來源就會縮水,生活在京城的成本遠遠高於鄉村成本。

④古代官員作為正真的特權階層,每當致士後,雖然許多官員依舊能得到政治待遇上的優厚,但與真正掌權時相比,落差感還是非常巨大的,告老回鄉一定程度上就能緩解這種落差,更能有榮歸故里、衣錦還鄉的榮光。

⑤古代官員許多都是家族式的,致士後迴歸老家,在經營家族產業同時對家族子弟進行培養,以便再次進入官場,或者做好在外做官的子弟後盾。



⑥中國傳統文化就有落葉歸根的習俗,官員在外奔波一生,致士後迴歸故鄉,就是一種落葉歸根吧。


安定郡潛夫


古代官員辭官後,大都"告老還鄉"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1.平安退休。沒有違法、沒有充軍、沒有留放辭官後回鄉養老。2.朝庭制度規定,辭官只能還鄉,辭職官員與本籍縣府之間報告制度,朝庭有什麼事可以立即找到你。古代的官員辭官後,還可以領取一定的俸祿。發俸祿的機關就是原籍縣府。不像現在有銀行卡隨便在那裡都行取到錢。所以不能到別處去,去了俸祿就難取了。3.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落葉歸根,官員的家庭成員大部都在原籍,在原籍是不允許做官的,官員的大部分財富,田產、房屋也都在原籍,所以辭官後都還鄉。4.古代當官在外是沒有房產、田地的,朝庭也不允許官員在外購置房地產,吃飯靠俸祿,住房是朝庭的。所以官員辭職後也沒有其他地方去只有回鄉養老。


張興193886045


“告老還鄉”即老病不堪釐務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動請辭,漢代叫"上書乞骸骨\

希望星晨58298869


百善孝為先!我國自古就是重情義重孝道的國家,在古時更是如此。

在朝堂上忙碌一生的為官之人,大多都以請辭的方式結束工作狀態,步入退休生活。
退休後大多數會選擇還鄉。

一方面這是當時社會的整體風氣,也符合眾人的道德標準。就算皇上再怎麼捨不得,也不能拒絕臣子回鄉進孝的合理化請求。
另外,伴君如伴虎,當差時每日謹小慎微,生怕說錯話站錯隊。老了,退下來了,還不躲遠遠的?是非之地豈敢久留,萬一受了誰的誅連,落得個晚節不保,多難過多傷心。


皇上本身也是十分樂意的,眼不見為淨,又省了筆開銷
。必竟那會退休金是一次性支付的,划算。

另外為官一生忠孝不能兩全,回家儘儘孝道,哪怕給爸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父母的微笑能抵消良心上的愧疚。鳥語花鄉泥土芬芳,餵馬劈柴純天然糧食蔬菜,農婦、山泉有點甜……鄉下的整體環境對身心都是有好處的。節奏慢,一切又那麼平靜,正可以撫慰那顆疲憊的心。街坊四臨友好不失尊敬的交往,也能化解心中的失落感,何樂而不為!


一人好人好夢成真


在很多人眼裡,若是能有個公務員的職位,那肯定是非常好的,其實這種思想並不是現代人才有的,而是國內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想法,在我國古代要做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對待為官者都是很推崇的,不過經常看古裝片的人就會發現,有時會出現當官的覺得受了氣心裡不舒服就直接辭官回鄉去了,看到這些地方估計大家都會納悶,好不容易做了官居然就這樣辭了或者是直接告老還鄉,是不是太兒戲了?


首先一點,要辭官並不是簡單的事情,也是要辦些手續的,而在古代人們辭官的原因,除了家室以外,基本就是覺得厭倦或官職不適合覺得沒有得到重用。但是做官起碼還是有薪水的,雖然不多,但總好過辭官後連這個收入也沒有了吧。然而事實還真不是這樣,在古代做一個官的擁有的東西其實是很多的,特別是稍有地位的地方小官,雖然看著官不大,但實際管到的人卻不少,這樣一來就少不了收到不少東西,特別是一些經商的人,為了求做生意上的方便,更是少不了送上厚禮的。

那個時候可沒有現在的檢察那麼嚴格,又是大家都默認的風氣。而手裡這些禮金,幾乎是薪水的好幾十倍,這些錢在當時的人都會用來購置些田地給自己,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自己辭官後耕種,還能租出去做個地主。而有些頭腦靈活的,甚至還會買下不少好店鋪,單靠這些收入都比朝廷發的那點薪水多很多了。所以這也是古代人們辭官都不怕的原因,自然就不在乎那點小薪水。

這還是對於一些小官來說的,如果是大官,在古代裡面即使他沒了官職,也依然還是有很多收入的,特別是被封幾千幾萬戶侯,雖然聽起來沒有直接賞錢多,但這個才是最賺的,因為這個就是說被封給你的居民是要納稅給你的,這樣一加起來就很多了,而且還是年年都有的龐大收入,只靠這些基本都衣食無憂後代不愁了。

特別是一些比較出名的人物,即使是辭官了,但他的影響力也還在那裡,很看重名聲的古代,自然就不缺人去求辦事或者拉攏了,這些自然也是少不了送禮的,所以在古代並不是因為做官薪水多大家才想去做,而是因為能帶來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禾子大人說歷史


衣錦還鄉思想

  誠然,榮歸故里,衣錦還鄉歷來是國人的思想傳承,西楚霸王也不能免俗。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面對秦宮破殘,又思欲東歸,還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此話一針見血的道出了項羽衣錦還鄉,榮祖耀宗的觀念。

落葉歸根思想

  古代中國文化中有很強的落葉歸根思想。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如果死了以後不採用土葬,就覺得一輩子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沒有落葉歸根,死了以後也無法面對自己的祖先,面對自己的父母。而如果一個人死了以後不能加入家族的祖墳,這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懲罰,只有放到非常嚴重的錯誤才會進行的懲罰。


歷史O故事


古代官員在年老後多會選擇告老還鄉,我想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落葉歸根。

經濟上,中國古代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一個家庭都是靠著幾畝薄田而生活,長此以往人們自然對故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思想上,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父母在,不遠遊”,如果有父母在,不管你走到哪裡,這裡就是家,你就不會走遠;這就是故鄉對遊子強大的吸引力。

第二,明哲保身。

在古代,皇帝集國家大權於一身,生殺僅在一念之前。所謂伴君如伴虎,年老的官員侍奉了皇帝一輩子,自然深知其中的顫顫微微、度日如年。如果有一天能離開君王也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況且,身在權力中心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影響。一旦站錯隊一輩子就毀於一旦。



第三,衣錦還鄉。

古代學子參加科舉的目的就是想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做了一輩子官能衣錦還鄉,那是光宗耀祖的榮耀事。

第四,土地制度。

古代封建社會一直是地主階級掌握政權,當官的肯定會購置大量的田地來僱人耕種。那就涉及到了家產的傳承,百年之後能給子孫留下不菲的家業也是一樁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