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兵臨成都,蜀漢尚有十餘萬軍隊,劉禪為何不戰而降?

蜀漢景耀六年十月,鄧艾率領三萬精兵,繞過劍閣天險,偷渡陰平小道,直抵成都城下。此時的蜀漢政權尚有十餘萬軍隊,可是後主劉禪卻放棄抵抗,派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等人攜帶印綬,向鄧艾遞上降表。鄧艾抵達成都後,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詣軍門”,至此蜀漢徹底滅亡。

此時,姜維率軍據守劍閣,成都尚有數萬兵馬,雙方如能裡應外合,是有可能殲滅鄧艾這支孤軍的。可是,劉禪在諸葛瞻戰敗後,居然放棄抵抗,選擇投降。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位大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就是譙周!按照史書的記載,劉禪“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

鄧艾兵臨成都,蜀漢尚有十餘萬軍隊,劉禪為何不戰而降?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鄧艾偷渡陰平,佔領江油等地的消息傳來,“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劉禪立即召集群臣,商量對策。有人提議“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還有人為人“ 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這時候譙周站了出來,駁斥了這兩種說法。

“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

鄧艾兵臨成都,蜀漢尚有十餘萬軍隊,劉禪為何不戰而降?

譙周的意思是說,如果降吳,那就等於向吳稱臣,魏國將來必然會滅掉吳國,到時候又向魏國稱臣,“再辱之恥,何與一辱”;如果奔向南方,難保人心叵測,如果發生不測,則悔之晚矣。譙周能言善辯,按照他的意思,只有投降一條路可走,“眾人無以易周之理”。

譙周身為蜀漢大臣,為何卻勸自己的皇帝投降呢?其實,譙周不是一個人,他代表著蜀漢政權中的一個政治集團!劉備稱帝時,蜀漢政權分為三個政治集團,地位最高的是荊州集團,他們是劉備稱帝的班底,以丞相諸葛亮為首。其次是東州集團,他們原是為劉焉父子效力,後歸降劉備的,以吳懿、李嚴等人為代表。

鄧艾兵臨成都,蜀漢尚有十餘萬軍隊,劉禪為何不戰而降?

第三個就是益州集團,他們雖然人數眾多,而且是當地土著,但卻在蜀漢政權中地位最低,譙周就屬於這一政治集團。早在劉焉父子統治益州期間,益州集團就表示不服,屢次起兵反抗,劉備入川后,採取重用荊州集團,團結東州集團,壓制益州集團的政策,更加引起了益州土著的不滿。

比如說,蜀漢政權的高官,幾乎全部由荊州、東州集團的人士擔任,益州人士只能擔任郡守這樣的地方官。這自然會引起益州集團的不滿,在劉備統治時期,就不斷髮生反抗、叛亂事件,比如說彭羕、黃元等人。反叛失敗後,益州集團的人士仍然散播蜀漢國運不長的謠言,因為只有推翻蜀漢政權,他們能“翻身”做主人。鄧艾到來時,諸葛瞻等人戰死,主戰將領悉數在外,益州集團充斥朝中,劉禪已經無法掌控局面。

參考資料:1.《三國志》;2.《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