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樂不思蜀”,為何仍能在位長達41年?

劉禪“樂不思蜀”,為何仍能在位長達41年?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歸功於劉備、諸葛亮等人的殫精極慮,劉備早亡,傳位於其子劉禪,劉禪小名“阿斗”,登基後拜諸葛亮為相父,因為年僅十餘歲,諸葛亮擔任蜀國的丞相,盡其所能輔助劉禪,可惜事與願違,劉禪被後世許多的文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並且因為劉禪,衍生了一句反語:樂不思蜀。

影視劇中的劉禪,更是幼稚滑稽,唯諸葛亮馬首是瞻,可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出現了,劉禪自登基之日起,到下臺為止,在位長達41年,縱使諸葛亮死後,也維持朝廷長達29年,如此的一個幼稚君王,如何穩定自己的國家?也許更多的人對於劉禪的認識有所偏差。

劉禪“樂不思蜀”,為何仍能在位長達41年?

歷史上的劉禪,或許少了一些幼稚無知,卻多了幾分聰明和隱忍。劉禪剛剛繼位的時候,面臨的處境:北方有曹魏虎視眈眈,東有孫吳隔岸觀火,此時蜀國因為劉備的去世,人心晃動,雖然諸葛亮還在,但是關於諸葛亮是否會叛亂的言論,流傳於朝野,劉備為了穩住人心,臨終交代劉禪,要聽從相父的決策。

劉禪年弱,既無諸葛亮的號召力,又沒有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狡詐,為求自保,只好為諸葛亮之言而執行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似乎成為了劉禪的口頭禪,可是在諸葛亮主導大權的時候,劉禪在幹什麼?樂不思蜀?

劉禪“樂不思蜀”,為何仍能在位長達41年?

劉禪登基後,先與張飛之女張氏完婚,建安二年,劉禪開始致力於發展農業,並下令停止征戰,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從建安三年開始,諸葛亮開始征戰,先後南征四郡,其後又北伐曹魏,常年的在外征戰,國內的大小事情,其實都是由劉禪全權負責操辦,劉禪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昏庸。

建安十二年,諸葛亮卒,劉禪隨之開始整頓軍隊,先大赦天下,提拔吳壹為大將軍,撤掉諸葛亮舊部楊儀。因為此時的劉禪,趁著諸葛亮十幾年的北伐空隙,實際上牢牢的控制住了蜀國的實權。

劉禪“樂不思蜀”,為何仍能在位長達41年?

諸葛亮北伐曹魏,本來就是一個失策,但是劉禪縱使清楚,也無法公然與相父翻臉,可是諸葛亮一死,劉禪的地位徹底的鞏固,從建新十二年到景耀五年,這個十幾年的時間內,蜀國長期處於穩定。

很多的文人對於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的“不作為”感到困惑,其實劉禪很聰明,因為他意識到,三國鼎立之中,蜀國的實力依舊最弱,丞相十幾年的北伐,最後依舊以失敗告終,振興經濟才是首要的任務。

劉禪“樂不思蜀”,為何仍能在位長達41年?

同時劉禪還廣納賢才,延煕十二年,曹魏司馬懿發動叛亂,魏國朝政出現危機,此時夏侯霸遭受排擠,身處危機,劉禪親自派人接應,之後拜夏侯霸為車騎大將軍。

景耀六年,司馬懿率領大軍攻破蜀國的城池,群臣上書要求劉禪投降,劉禪不肯,劉湛殺妻後自殺,以此相逼,劉禪無奈選擇接受上書,舉國投降。

劉禪“樂不思蜀”,為何仍能在位長達41年?

也許很多的人認為劉禪投降,是其一生的恥辱,可是大勢所趨,又豈能歸責於其一人,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縣公,在此度過了餘生。

其實縱觀劉禪的一生,既有輕易草率,也有大智若愚,生於權貴,但是卻受制於左右,絕處逢生,可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歷史上的劉禪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也不是“樂不思蜀的君王”,更多的是一個有心復國,卻無力迴天的可悲之人。

參考《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