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背後折射的「末代之主現象」

人們都在絕對化地認為後主劉禪是扶不上牆的阿斗,扶不上牆的是爛泥,將後主劉禪等同於朽木和爛泥。

筆者覺得很大原因在於留下了著名的”此間樂,不思蜀“的歷史典故,即成語樂不思蜀的主人公及創造者。

“樂不思蜀”背後折射的“末代之主現象”

對於大眾對作為堂堂蜀漢之主的劉禪這個貶低甚至是侮辱性的調侃,我覺得有失公允的。 當然我們不是要給後主名譽進行翻案,畢竟泱泱蜀漢亡於他之手裡乃是真真切切的史實。

讓厚重莊穆的史卷引領我們回到那塵封已久的三國鼎足而立的時代,在身臨其境地在一個權謀與屠殺同在,英雄與小人共存的歷史情景之中體驗與暢遊,通過歷史遺留下的碎屑,追逐尋找的答案。叩問史冊,孰是誰非,一覽便知!

“樂不思蜀”背後折射的“末代之主現象”

這個典故出現的直接原因在,正值行將就木的蜀漢帝國剛剛被當是實力依舊稱雄的曹魏帝國所滅,而曹魏政權裡不僅大權在握炙手可熱且常懷雄心之志的實力派強權人物司馬昭在宴席上對身為亡國奴及階下囚的後主劉禪不懷好意的甚至是綿裡藏針式地試探時,後主劉禪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回答。

筆者個人覺得,這極有可能是經過利益權衡下完美回答。

我們看看孫吳亡國之君孫皓對晉武帝司馬炎的回答是”我亦為你/晉主/在我朝留了把座椅。”這不是自己找死的愚蠢的回答嗎?由此看來,劉禪至少比孫皓智商務情商高多了,懂得自己的所處的境遇和如何自晦來保全自己!我們隨著歷史的車輪向後轉到大宋王朝,同樣是一位亡國之君,即被譽為”詞帝“的南唐後主李煜,由於在七夕之夜寫出膾炙人口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名句,竟被宋太宗無情地賜予毒酒一杯,最終弄得個魂斷他國的悲慘結局,悲夫!!由此可觀,阿斗能夠在“亡國之君必死”的故事慣例中,能夠過得下來就說明其挺睿智可見一斑。

其次,蜀漢王國偏居西南一隅,地狹人稀,交通閉塞,且其在東漢末年尚未徹底地開發,生產力相對落後,根本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先進,地大物博,交通便利,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不具備任何的可比性。即使在幾百年後的在唐朝是大詩人劉禹錫就有詩云“巴山楚水淒涼地”,可見當時蜀國的開發水平是多麼的低下,難怪後主阿斗不願返蜀呢?這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地域間的嚴重的不平衡性決定的,換言之,乃是經濟層面的原因!!

退一萬步說,劉禪乃亡國之君,的確是。但我們好好想想:先主昭烈帝劉備,閱歷如此之廣,又左有臥龍鳳雛兩位經天緯地般的超級謀士,右有武藝超群威名赫赫的五員虎將,尚且獨木難支,何況是劉禪呢?其能夠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之下,尤其是在諸葛孔明病逝五丈原之後,蜀政權內部的派系政治鬥爭日趨激烈的遭遇之下,依然能蜀漢政權屹立十幾年之久,可見,劉禪絕非無能之輩!!

那麼,筆者覺得很大原因在於留下了著名的”此間樂,不思蜀“的歷史典故,即成語樂不思蜀的主人公及創造者,而流傳筆典故的原因,則來自於他是蜀漢政權的亡國之君,在於中國古代社會里所有末代帝王所特有諷刺與貶低的政治現象,我們姑且稱之為“末代皇帝現象”。

縱觀歷史,這種對亡國之君被口誅筆伐現象不僅僅只出現於劉禪身上,諸如霞的亡國之君被稱作桀,商的亡國之君帝辛稱作商紂、南齊亡國之主蕭寶卷封為東昏侯、創造南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死後賜諡為“煬”、隋的亡國之君楊廣追諡煬帝、南唐亡國之君李煜降宋亡國被封違命侯、北宋的亡國之君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曉桓父子分別被封為昏德公和重昏候等……屢見不鮮于史書。

那麼,緣何會出現如此特殊且有規律的現象和政治慣性?

其一,統治者為了吸取前朝敗亡的教訓,積極為前朝編纂史書,為了避免重蹈前朝敗亡的覆轍,對君主進行委婉勸誡,並通過為前朝亡國之君追贈惡諡,來驚醒君主對自已千古之後的歷史評價,是一種自下而上制約君權的理性的制度設計和有效手段。其二,後繼王朝在位前朝編纂史書時,大體極盡其能事地抹黑、貶低,乃至妖魔化前朝國君,尤其是前朝的亡國之君,不惜以追贈惡諡的政治行為來加以確定,以示前朝之主種種“不君”的行為,致使民心盡失,德運漸衰,氣數已盡,上天早已棄之如敝履,不足以擔任“替天行道”的重任,而新朝開國之主則正是順應天意,取而代之,成為上天重新選定的“替天行道”的代表,是眾望所歸的承受天命之人。總之,是通過驗證前朝天命氣數已盡,來證明後繼政權存在的合理性與正統性。其三,這與中國古代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有關。中國王朝的形成是通過化家為國和家國一體的方式演化而來,而在治國理念上也經常帶有泛家庭傾向,諸如皇后為母儀天下,國君則為君父,國民為子民,天下臣民為國守喪,將不孝之罪規定為十惡不赦之列,求忠臣於孝子之家等等。“孝道”觀念在各種政治行為的推動下,成為了最高的社會道德標準。而“孝道”不僅在於三年無改父之道,更在於在勝一步的光宗耀祖以顯於世。而最大的不孝莫過於無後,正如孟子所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了亡國之君而言,此間的“無後”,不僅僅是同宗子孫未能好好受其護佑而慘遭屠戮,更是未能承繼先祖歷經磨難開創的基業,並將其發揚光大,反而不甚作為,將其拱手讓人,讓先祖神主不得繼續血食太廟,淪落成為芸芸眾鬼。

理解歷史,於無字之處讀經典…

——秦宏亮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