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被誤會千年之久的聖明之君

劉禪,只能說生不逢時,若在太平統一年代為君主,將是國強民富的聖明之君!

劉禪作為亡國之君仍能在時局動盪時代自然死亡,實屬聰慧過人。畢竟蜀國實力依舊存在,隨時都有可能因別人假借自己名義,向他老爹一樣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揭竿而起。卻憑藉裝瘋賣傻,掩藏自己的鋒芒,隱忍而活,為自己,為家人,為蜀漢之臣,為蜀地之民隱忍,留下“扶不起的阿斗”之稱呼!

劉禪,被誤會千年之久的聖明之君

樂不思蜀的典故由來

相傳,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特地囑咐伶人演奏蜀中樂曲,勾起蜀漢舊臣亡國之痛,皆掩面痛哭。只有劉禪像個沒事人似的,談不上胡吃海塞,任怡然自得樂在曲中。司馬昭見此,試探道:“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劉禪,被誤會千年之久的聖明之君

樂不思蜀中,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

要知道劉禪可是當了42年的國君,即使諸葛亮亡故,任然在位近30年之久。

劉禪的聰慧機智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劉禪懂得讓權於丞相諸葛亮,事事皆以聽之訊之人之(不聽不行啊,畢竟諸葛亮可以藉機異位)。

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就有戲稱,汝可替代我兒,此時,諸葛亮義正言辭拒絕了(是否有刀斧手立於賬外就不得知了),並表示“臣,定當竭力輔佐少主,匡扶漢室!”,從此之後劉禪以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被誤會千年之久的聖明之君

從此進入劉禪為後主,諸葛亮為實主,蜀漢事宜皆以丞相為主導,劉禪謙讓之。諸葛亮也遵守劉備遺願多次出兵北伐,使得蜀漢勞民傷財。古代打仗,可不像現代打仗,光行軍都要月把時間,即使仗打完了,班師回朝也要幾個月。想象此間,丞相不在,雖留下“親閒人,遠小人”的警告和推薦輔佐之人,可是把大後方管理的井井有條,後方補給調配得當,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差事,畢竟蜀內也有內亂。此間就可看出劉禪的協調調配的賢明。

只要打仗肯定有勝負之分,至於雙方慘敗,也是一方慘勝。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

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褝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沒有固執己見。

劉禪,被誤會千年之久的聖明之君

禪亮共處期間,亮經常越俎代庖行君王之權,這可是犯了君臣大忌,可劉禪卻之一隻眼閉一隻眼,將其處理妥當;亮北伐,勞民傷財,安定百姓納糧交稅,支撐北伐事業。

諸葛亮死後,大權將重歸於劉禪,此時劉禪以文武兩職相互制約,到總攬朝政

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成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體恤民情,停止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可惜大將姜維繼續在外長期用兵,討伐曹魏,蜀國的國力財力繼續被大量消耗在戰場上。劉禪惟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高情商的劉禪,在今天絕對是眾多美女的傾慕者,同事之間的好同事,領導人中的好領導。

劉琰的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

對於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沒有委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

劉禪,被誤會千年之久的聖明之君

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後人認為:“後主能作此語,亦非非常。”

大軍壓境,選擇降,成就了扶不起的阿斗

諸葛瞻戰死在綿竹後,劉禪見大勢已去,沒有向自己兒子那般想要背水一戰,而是選擇主動投降。他深知這麼多年的戰爭已經讓蜀地百姓苦不堪言,好不容易過了幾天安生日子,母親又要送自己的兒子或者自家的男性上戰場。

劉禪也清楚自己如果背水一戰或許偏於一方,苟延殘喘,等待時機可以捲土重來,但是蜀地百姓已經等不起了。要知道漢朝講究的儒家文化,即使三國鼎立任以儒家為首。降,代表不恥,辱沒先祖,將被世人和後人戳脊梁骨。劉禪還是選擇了降,從此揹負“扶不起的阿斗”之名。這也體現了劉禪的“仁德”。

劉禪,被誤會千年之久的聖明之君

跟同時代領導人吳王孫皓和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劉禪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氣國家領導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龐永認為:“殘暴之君在位,臣民須他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視他為贅疣。”孟德斯鳩說“那種歷史記錄讀來乏味的國家是幸福的。”王學泰說:“統治者的招撫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來,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價去換得一日之果腹;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少破壞一些社會財富也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劉禪若在天下統一為君王,將仁德聖明之君。體恤百姓,人口將空前發展,百姓將富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