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美國”背後的儒家思想精華:和

最近流行這麼一個段子,當要諷刺一個人霸道時,就會用到“做人不要太美國”,其實這背後是在調侃這兩年不安分的美國出臺的政策有些不地道不友好,實在讓人看不下去了。

“做人不要太美國”背後的儒家思想精華:和


中國為什麼能發展到讓美國感覺到自己超級大國的地位收到威脅?我們靠的是強勢嘛,不是,道理就一個字:和。

“做人不要太美國”背後的儒家思想精華:和


這次疫情全球性的爆發,中國很好的展現了大國風範,這與我國的文化和歷史有些密切的關係。

1儒家思想的精華傳承至今

儒家思想講究以和為貴,又倡導中庸之道,所以為人處世最終多數是達到平衡的境界。那麼相應在政治外交上,中國特色就和諧多了。

“做人不要太美國”背後的儒家思想精華:和


2外交原則奠定基礎

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原則裡就寫的明明白白,大家好好處,你不整么蛾子,我不會主動找事。

“做人不要太美國”背後的儒家思想精華:和


3我們不是好欺負的

早在19年的中美貿易戰中,我國官方就有這樣一段表述“對於兩國經貿分歧和摩擦,中國願意採取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推動達成互利雙贏的協議。但合作是有原則的,磋商是有底線的,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中國決不讓步。對於貿易戰,中國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這個態度一直沒變。”

“做人不要太美國”背後的儒家思想精華:和


4和,才能團結,才能長久

上下五千年,為什麼唯獨中華文化延承至今依舊彰顯蓬勃的活力?因為中華文明參透了一個規律:世間萬物都是運動的,讓事物保持生命力就需要在運動中保持平衡,運用到現實當中就是和,就是包容。儒釋道的融合,滿漢的融合,五十六個民族的融合,全球化的融合……所有的這些都啟示著我們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要團結,要講求和睦,要互相幫助,而不是相互制肘,心存嫉妒。就像網友們調侃的那樣:做人,不要太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