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破竹的苏联军队为何唯独打不下库尔兰?

寫哯茬


库尔兰地区可能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这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向南可到东普鲁士,向北则能一直抵达列宁格勒,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于该地区可以说相当重视,因为这里既是波罗的海的咽喉区域,同时也是战争后期德军撤退的重要通道。但这块土地还有更令人称奇地方,它是德国无条件投降前苏军唯一没有解放的国土。



库尔兰半岛海岸线向南一直延伸到东普鲁士,向北经立陶宛一直到列宁格勒,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德军非常重视这个地区,这是德军撤退的重要通道,也是防止苏军驻守在这个地方的空军对德国本土的袭击,库尔兰半岛上的港口是德军一个命脉牢牢掌握在手中,战争的发展德军付出了大量的伤亡。1944年夏,苏联红军在三支舰队的配合下击溃了苏德战场北翼的德军。希特勒不允许向苏军投降,激战在所难免,德军遭到重创,节节败退。 1944年1--2月间苏军在西北方向的进攻,使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900多天的封锁完全解除。

1945年1月25日,德军最高统帅部认识到库尔兰地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将德国北方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残部联合起来,重新组建库尔兰集团军.最终还是被苏军包围孤立起来。

1944年9月,德军由战略进攻改变成防御作战,这一时期战争平凡激烈和惨烈,在库尔兰港口城市利耶帕亚,德库尔兰集团军群也发动了几次大的战役和反攻行动。德陆海空军和武装党卫军也参加了会战。德军在几次会战中顶住了苏军的猛烈进攻,巩固的半岛的防御,地面进攻陷于停顿。


库尔兰半岛东面和东南面地区是两军争夺的要点,德军几乎所有部队都进行过战斗,其中第四、第12、和第14装甲师和205、第215步兵师,更是遭受苏军沉重打击,伤亡惨重!

苏联红军的第5次打击最为猛烈,但还是没有将集团军群分割开,以后苏军的进攻也慢慢减弱。

战后报告数据:此战役期间苏联红军共投入总兵力为42.092万人,其中减员30501人,伤病130447人,合计160948人。

1945年5月3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由于纳粹德国投降时刻即将到来,集团军群司令部发布命令通知所有部队停火,1945年5月8日库尔兰战役正式宣告结束。

库尔兰集团军群,42名将官、8038名军官、181032名士兵,以及约14000名拉脱维亚籍的士兵在内的约203000人,于1945年5月8日向苏军投降。


该集团军地大多数人被抓到西伯利亚做劳工而且死在了西伯利亚,1955年的时候余下的一万多人返回到了德国。


鹰扬纵横


首先我们要明白,库尔兰在哪里?再分析为何苏军打不下库尔兰。战火观察室为您解析。

库尔兰地区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南可到东普鲁士,北可到列宁格勒,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该地区相当重视,因为这里既是波罗的海的咽喉区域,同时也是战争后期德军撤退的重要通道。


库尔兰地区之所以出名,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它是德国无条件投降之前苏军唯一没有攻占的国土。众所周知,在二战后期,由于自身工业潜力全开,加上美国的倾力援助,苏军的T34和谢尔曼坦克可谓是一路横推至柏林,无人能挡。

然而,库尔兰地区就是个例外。库尔兰地区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决定了战争双方对其都是高度重视。为了更快的结束战争,苏军势必全力攻占该地区,以切断德军撤退的道路。以防夜长梦多。而德军为了保存实力,同时转移一部分有生力量,让自己在整场战争中留有变数,必须死守库尔兰这一交通枢纽。



在战争的后期,大量的德军通过库尔兰地区撤退回国内,而他们所携带的相当一部分重型装备,根本带不回去,只好留在库尔兰。库尔兰地区的德军早以明白该地的重要意义,不仅加固了防御工事,还准备了大量弹药,做好了长期死守的准备。而撤退的德军将重型武器留在了库尔兰,库尔兰的留守德军于是获得了充足的重型火力,火力配备进一步加强。而德军上层则是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在库尔兰拖住苏军。不得不说,德军的战斗意志和战争素养相当高,在高层的要求下,库尔兰留守德军硬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苏军死磕八个月,直至二战结束,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综上,苏军之所以打不下库尔兰,一方面是因为库尔兰德军意志坚定,死守阵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库尔兰拥有大量的重型武器,给苏军进攻带来很大压力。


战火观察室


我认为:“苏军为何打不下库尔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德军精神”。



希特勒早就说过:“我的士兵,我让他们朝着悬崖一直走,只要我不喊停,他们就会一直走下悬崖。”希特勒的这句话,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有点夸张”了。因为在二战时期,德国投降的士兵还是蛮多的,但我们也确实不能否认“德军精神”。



大家可以客观的梳理一下,二战时期的德军,不论胜败,是不是在每一场大战役中,都给予“对手”惨痛打击。我们能战胜纳粹德军的战役,无一不是“惨胜”。当然这里边肯定有,德军装备比较先进的优势。那我们再看,即便是德军在面对盟军和苏军,处于劣势的“两线作战”情况下,是不是也能表现出强悍的战斗力,这就是“德军精神”。



然后在看“库尔兰战役”中,德军为什么那么顽强。德军在平时作战中,由于受到“希特勒的精神”感召,会爆发出“百分之一百的战斗力”。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二战时期有很多德军投降,是因为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又是在别国领土上作战;而且在明知打不赢的情况下,有些德军士兵也会投降。



但是,如果你告诉德军:“现在需要掩护德国平民(妇女、儿童、老人)撤离,还要掩护自己被围困的战友撤退。”这时的德军就会爆发出“百分之二百”以上的战斗力,这就是“德军精神”的“升华”。



在“库尔兰战役”中,恰恰激发出了这种升华了的“德军精神”。以至于德军把数倍与己的苏军,挡在了阵地之外长达半年之久。当然,库尔兰的德军再坚强,也挡不住“法西斯”灭亡的脚步,最终还是“节节败亡”的下场。



在我军历史上,也无数次的表现过这种升华了的“战斗精神”。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保护老百姓,为了掩护战友,我们的战士宁愿粉身碎骨,视死如归。



所以说:“德军精神”才是“势如破竹的苏联军队,唯独打不下库尔兰”的根本原因。


深度迷彩本色


自从苏军攻占梅梅尔,切断北方集团军群同东普鲁士的联系后,在库尔兰半岛的德军就成了孤军。古德里安曾向希特勒建议放弃库尔兰半岛,将北方集团军群撤回德国本土,以加强柏林正面的防御。希特勒并没有同意这一计划,因为他还幻想着将来以此为跳板向苏联发起反攻,而且保住这块苏联领土也可以让德国留下一丝“尊严”。在希特勒的顽固坚持下,德军留在了库尔兰半岛,直到战争结束。从北方集团军群被围到德军投降,苏联人曾发起六次进攻,但无论苏军从哪里展开进攻,他们都没有前进超过25英里,库尔兰半岛似乎成了苏军的克星。

诚然,德军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显然不是全部的真相。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库尔兰半岛的面积非常小,而且它三面环海,这就导致苏军可采取的战术非常有限。地狱狭小,德军密度大,苏军又无法迂回包抄,那只能在正面拼消耗,德军完备的防御体系自然会让苏军吃尽苦头。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狭小,苏军兵力很难有效地展开,这就削弱了苏军在兵力上的优势。德军作为防守的一方,本身就占据着一定的优势,此刻地利上的优势又在德军一侧,那么苏军的进攻自然会变得困难重重。

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并不强,他们根本无力对库尔兰半岛实施彻底封锁,所以库尔兰集团军群并不能算是一支孤军。在库尔兰战役期间,德军依靠海上力量不仅运出了大量伤兵,甚至还曾将7个师的兵力运回了德国本土,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库尔兰半岛上的德军也具备一定的后勤保障,而这也是德军坚持几个月不败的原因之一。

从1944年12月开始,封锁库尔兰集团军群的苏军数量便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而且苏军后三次攻势的强度也有所减弱,这说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关注点已经开始从库尔兰地区转移。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德军据守库尔兰并不会对苏军进攻柏林产生任何影响,与柏林相比,库尔兰半岛根本不值一提,所以苏军才没有耗费太多的精力对付这一股德军。在苏联人看来,库尔兰集团军群不过是一支自我囚困的囚犯,消灭他们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好处,除非他们撤回德国本土。或许苏联人的后三次攻势并不是为了消灭德军,很有可能是为了防止德国军队从海上撤离,如果我们按照这一思路推测的话,我们就找到了苏军未能拿下库尔兰半岛的根本原因。


战情解码


在1944年的秋天,惨无人道的纳粹德国已经失去了胜利的希望,苏联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向德国,任何的抵抗都是徒劳,德国的军队在东西两面腹背受敌,士兵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因为有350万正在撤退中的德军,几十万的伤员,还有250万的德国侨民将永远消失在战争的洪水中。

军人就是这样,危难时刻将自己留下保证人民的生存。这就是留在库尔兰地区的德军,根据上级的命令,他们必须留下来,与苏联大军正面交火,紧紧咬住苏联大军,给后方制造更多的撤退时间,他们在极度艰苦绝望的条件下,顶住了苏联大军排山倒海的连续猛烈攻势。


就在库尔兰地区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苏联的领导人突然对外宣称:“库尔兰地区的战斗已经无关轻重”,然而事实却是苏联在库尔兰战役中已经投入了五个集团军,难道只是为了所谓“无关紧要”的半岛?事实证明:苏联的攻击没有突破库尔兰德军,哪怕苏联的军力是德国军队的几倍,但是德军就像一只疯狂挣扎的狮子,死咬住库尔兰不放。库尔兰地区是属于苏联的领土,夺回库尔兰地区,这不但关系到苏联的国家荣誉,还关于在同盟国之间的面子,所以,库尔兰是苏联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拿下的。


在整个库尔兰战役中,装备精良的苏联军队,对库尔兰德军总共发动了六次大的攻击,每一次都是集结重兵,依靠着绝对的数量优势,打算将德国部队“推平”,有一点需要知道,在战争后期的苏联军队,不论军人素质还是武器装备,已成为世界一流军团,但是如此优越的硬件水平,越来越猛的攻势,却始终没有拿下“库尔兰堡垒”,直到二战结束后德国宣布投降,库尔兰守卫军才放下武器。显然,这是二战里的奇迹,虽然在战役中最后存活的守军,大部分还是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但是苏联始终没有把他们打败。

遗憾的是,库尔兰战役一直鲜为人知,因为苏联不愿意提及这并不光彩的战役。但是,在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却看到了一支善战的军队,更看到了一支品格高贵的军队。如何说“高贵”呢?做为军人,他们完美地体现了“军人”得气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从下达命令的那一刻,他们就知道自己的命运,长官没有骗他们,就是要他们死守到底,“你可以死,但是你要守住!”他们也希望活下去,也希望能与家人团聚,但他们更需要把这希望留给战友和同胞,这就是他们牺牲奋战的目标,去完成这些目标,对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我们看来高贵非凡之处。


凉城空闲之余


在被德国人战史称为六次库尔兰会战前,苏军以整个德北方集团军群覆灭为目标的战役企图有两个,一1943年2-4月的北极星行动,二1944年9-11月的波罗的海沿岸战役。前者因苏军进攻不力半途而废,后者以44年10月21日德北方集团军群整体撤入库尔兰半岛建立环形防御无果而终。此时的苏军也谈不上势如破竹,尤其长期与德北方集团军群僵持对峙的苏列宁格勒、波罗的海沿岸第二(原西北方面军)、三方面军(原沃尔霍夫方面军),可说兵疲将惰!



撤入库尔兰半岛的北方集团军群10月辖第18集团军第1军第11、126步兵师,第10军第30、第14装甲师,第39装甲军第4、12装甲师、第61、225步兵师。

第16集团军第2军第227、563步兵师;第43军第23、83、218步兵师、第12空军野战师、第207、390警卫师;第50军第290、281步兵师;克勒菲尔战斗群党卫军第19步兵师;格拉瑟尔战斗群第38军第32、81、121、122、329步兵师、第21空军野战师、第201警卫师,直属第24、31、87、132、263步兵师、第300特种师。

军群预备队党卫军第3装甲军诺尔兰德师、第20步兵师、尼德尔兰装甲步兵师、北方野战训练师。12月1日统计陆军42.8万人、党卫军警察3.8万人、空军3.2万人、海军0.6万人,总计50.5万人。


在经过白俄罗斯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惨败后,北方集团军群是在苏军猛烈攻势下实力保存最完整和最强大的一个集群。

第一次库尔兰会战1944年10月27—11月7日、第二次11月19—25日、第三次12月21—31日、第四次1945年1月24—2月3日、第5次2月20—3月13日、第六次3月17—28日,6次会战除了前三次围困库尔兰半岛的波罗的海沿岸第一、二方面军投入近乎全部70万兵力支持进攻外,其他三次都不足20万人。

库尔兰半岛德军仅朝南、东南方向面对苏军的攻击,防御密度是整个东线战争之最。在森林、湖泊、沼泽地形下,苏军坦克机动部队隐蔽突破、快速穿插无用武之地,只能以航空兵炮兵轰击、步兵硬啃德军坚固防御阵地,这对自1941年12月季赫温战役失败后就一直保持防御态势的北方集团军群来说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加之德海军保有波罗的海制海权,德军无忧于后勤补给和海军第二、三战斗群的舰炮火力支援。对苏军而言,白俄罗斯战役和罗马尼亚战役后,通过波兰进军德国本土、东普鲁士和巴尔干是战略最优先方向,库尔兰半岛沦为次要,不过以偏师消耗下德军,避免其优势兵力过多的撤回本土增添攻击难度,得之喜失之也不悲。犹如东普鲁士战役后,苏军依然让德第2、4集团军残余凑合而成的15-18万人东普鲁士集团军苟延残喘于维斯瓦河河口的半岛沙咀和格但斯克东北地域样。



1945年5月10日以希尔佩特大将为首的库尔兰集团军群18.9万人向列宁格勒方面军投降,它不是甚么永不言败,不过退无可退的武装俘虏营。甩锅帝要是当它的司令,或许自己首先游过波罗的海!


历史扒粪机


德军也没有攻破马奇诺防线。美国也没有逐岛占领。

所谓的战略价值,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瓮中之鳖了,以后也会乖乖投降的。

投降后就由不得你了


一叶枫流


苏联的攻击没有突破库尔兰德军,哪怕苏联的军力是德国军队的几倍,但是德军就像一只疯狂挣扎的狮子,死咬住库尔兰不放。库尔兰地区是属于苏联的领土,夺回库尔兰地区,这不但关系到苏联的国家荣誉,还关于在同盟国之间的面子,所以,库尔兰是苏联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拿下的。



聪明的小史册


说起库尔兰地区可能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这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向南可到东普鲁士,向北则能一直抵达列宁格勒,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于该地区可以说相当重视,因为这里既是波罗的海的咽喉区域,同时也是战争后期德军撤退的重要通道。但这块土地还有更令人称奇地方,它是德国无条件投降前苏军唯一没有解放的国土。1944年9月,苏联军队取得了巴格拉季昂行动的胜利,击溃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一直推进到波罗的海的战略重镇——里加。同年10月,里加战役结束,这意味着苏军只要攻下库尔兰地区,就能彻底打开通往东普鲁士的大门。为了能够尽快解放库尔兰,苏联共调集了90万人、约17500门各型火炮、超过3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600多架作战飞机。而此时退守到该地区的德军,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重型装备的保有量都逊于苏军,在不少人眼中,苏军很快就能攻克库尔兰地区。但是,意外发生了。


小小李公子


说起库尔兰地区可能许多人都没听说过,这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向南可到东普鲁士,向北则能一直抵达列宁格勒,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于该地区可以说相当重视,因为这里既是波罗的海的咽喉区域,同时也是战争后期德军撤退的重要通道。但这块土地还有更令人称奇地方,它是德国无条件投降前苏军唯一没有解放的国土。 解放里加的苏联军队 1944年9月,苏联军队取得了巴格拉季昂行动的胜利,击溃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一直推进到波罗的海的战略重镇——里加。同年10月,里加战役结束,这意味着苏军只要攻下库尔兰地区,就能彻底打开通往东普鲁士的大门。为了能够尽快解放库尔兰,苏联共调集了90万人、约17500门各型火炮、超过3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600多架作战飞机。而此时退守到该地区的德军,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重型装备的保有量都逊于苏军,在不少人眼中,苏军很快就能攻克库尔兰地区。但是,意外发生了。 在库尔兰地区作战的德军士兵 与苏联急于夺取库尔兰的心情相同,德军也千方百计想要守住该地区。德国高层深知,一旦库尔兰地区被苏军解放,数百万撤退中的德军和平民以及数十万伤员将成为俘虏。因此,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扼守住这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毕竟德国海军当时还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大量人员可以通过海运回到德国本土。在这种情况下,德军高层下令,库尔兰必须守住,无论敌人出现在哪儿,都要抓住机会消灭他们,以减轻德国本土所受到的压力。即使是苍蝇也要学会打枪。首要任务就是拖住敌人! 记录库尔兰战役详情的书籍——《永不言败-库尔兰战役》 一方想要夺取库尔兰,而另一方得到的命令则是死守,要说战斗不残酷恐怕谁也不相信。据《永不言败-库尔兰战役》一书记述,从1944年10月27日到1945年3月底,苏德两军在库尔兰地区共发生了六次大规模会战。每次会战,苏军都调集精锐力量,打算彻底摧毁德国守备部队。然而,无论苏军的攻势多么凌厉,他们依旧无法解放库尔兰地区。等到第六次会战结束后,德军的防线已经摇摇欲坠。由于缺乏人员补充,德军精锐部队早就消耗殆尽,留下的不过都是些老幼病残。但即便是这样,包括港口在内的多处战略要地依旧在德军手中,直到1945年5月9日凌晨1时,德国海军还从库尔兰等地的港口抢运出上万人。 从库尔兰半岛撤退的军队和居民 随着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库尔兰地区残存的德军也从5月9日开始陆续向苏联军队投降。直至5月23日,苏联人才彻底完成了对库尔兰地区的接收工作。这块面积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了苏联军队在二战中唯一没能解放的国土。而在这片土地上拼死一战的德军,也因为自己的顽强和勇猛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