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的宿命


收藏家的宿命


收藏家的宿命


收藏家的宿命


收藏家的宿命


收藏家的宿命


收藏家的宿命


收藏家的宿命


文物收藏耗費了不少人一生精神,可恨人生苦短,百年痴情終須一別。撒手棄世之際,如何處理這些寄託深情之物,對收藏家而言是一道難題。

有人秉持“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要你比我過得好”的信念,把它們捐贈社會,讓痴情在身後流傳下去。

世界許多著名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藏品多由私人捐贈而來。

一代名士張伯駒,畢生酷愛古玩字畫,傾家蕩產收藏珍跡,最後全部捐贈給了社會。

古陶瓷鑑定專家孫瀛洲,一次性捐贈的文物數量多達3940件。

學者夏丐尊的長孫夏弘寧代表全家將祖父生前保存的126件價值連城的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墨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知名錢幣收藏家羅伯昭,將15247枚古錢幣捐贈中國歷史博物館,後又將一批錢幣捐贈上海博物館。他對家中晚輩說:“我花了無數心血收藏,但是你們沒有一個人繼承我的愛好,我的收藏,在你們手裡就是廢銅爛鐵,把它們捐贈獻社會,才能得到永久保存。”

得知清末帝師翁同龢後人美藉華裔翁萬戈,手上有183件珍貴文物,中國文物部門派人上門徵詢能否賣給國家?他一口回絕,表示皆為非賣品。2018年7月28日,在百歲生日那天,他宣佈將這批文物,全部捐贈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也有人反其道而行,認為痴情無可替代,選擇讓藏品隨自己而去。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給王羲之書法以“盡善盡美”的評價,平日愛不釋手,臨終指名將其代表作《蘭亭序》列入陪葬品名錄,在他死後墊作枕頭。以至後世永遠無緣欣賞到這一墨寶真跡。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完成的紙本水墨畫,被譽為“畫中之蘭亭”,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此畫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氏酷愛此畫,每天不思茶飯地觀賞臨摹,臨終在病榻上居然吩咐將此畫焚燬給自己殉葬,幸被匆匆趕到的侄子及時從火中搶救出來,此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希特勒生來有一定藝術資質,早年能畫一手好畫,可惜不入當時美術界大佬法眼。大權在握之後,希特勒戰事倥傯之中突然想起向昔日的愛好致敬,起意要建設一座世界最大的博物館,成立了一支特種部隊專職負責蒐集天下珍稀藝術品,充實館藏,頗有“成績”。可惜好景不長,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3月19日,敗局無法挽回的希特勒簽署命令,在他和第三帝國毀滅時,務必把蒐集來的藝術品,全部銷燬。

幸虧主管這批藝術品收藏的波西米勒博士良心發現,陽奉陰違,冒著殺頭的風險,延誤破壞命令的施行,才使這批包括米開朗其羅的“聖母抱子像”在內的絕世寶藏,免遭劫運。

收藏文物,源於熱愛,勢在必得的初心決不是為了將來有一天捐贈出去;可是一旦到了年紀,自然要面對難以割捨卻不得不割捨的局面。

一得一舍之間,乃是收藏家的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