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真正配稱:收藏家!

古玩,又稱文物、骨著等,被視做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縮影,融合了歷史學、方誌學、金石學、博物學、鑑定學及科技史學等知識內涵。經歷無數朝代起伏變遷,藏玩之風依然不衰,甚而更熱。其中自有無窮魅力與獨到樂趣。歷來為文人學者所重視。

誰才真正配稱:收藏家!



在民國時候,古玩的真正含義,如果以瓷器為例的話,古玩指的是官窯中的特殊品種,或稱之為御窯,自古以來,陶瓷分為三大類,官窯、民窯、御窯,也有的過去,過去書裡說的客貨,就指當時的民窯。古書裡有一句話,官窯有別於民窯,官窯有別於御窯。玩古收藏的前提是識古。而識古就是要學習歷史文化和鑑定等方面的知識。前人的研究成果、鑑賞理論、經驗教訓都可以通過讀書而為我所用。古玩收藏知識的學習不僅使人心靈得到享受和陶冶,長年的知識積累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當機遇降臨的時候,會帶給你靈感的竊喜。

誰才真正配稱:收藏家!



文物最為誘人的,不是身價幾何,而是其中所富含的歷史、藝術、科技等諸多信息。收藏文物,可以說是收藏曆史、收藏文化。在普通人眼裡,文物有價,而在收藏家眼裡,文物無價——因為它們不可再生,因為文化無價。收藏家,都是熱愛、痴迷於中國文化的一類人。心中懷有這樣的愛,收藏家才會為其樂,為其喜,為其苦,為其悲,乃至為其死。真正的收藏家與藝術品投資者完全是兩類人,在收藏家眼裡,珍愛的藝術收藏與市場行為無關。

誰才真正配稱:收藏家!



時下的收藏界流行自封或互捧,“專家”、“大師”多如過江之鯽,而全民收藏的熱潮更是造就了多如牛毛的所謂收藏家。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中間又有多少人才收了幾張字畫或幾件瓷器,就自認為是收藏家?更有甚者,分明是個舊貨小販,買進賣出,久而久之便冠冕堂皇自行“冊封”。其實,這些人充其量不過是個收藏愛好者或投機商而已,他們與收藏家有本質區別。他們的收藏不過是金錢的彙集或附庸風雅,並非精力與心血的凝聚,而收藏家的目的則是“藏物”,而非“藏錢”

誰才真正配稱:收藏家!



甲骨文的發現人王懿榮曾經這樣說過:“東坡說岐山風物慚,此語乃皮相耳。東坡未解好古也。然安得腰纏十萬哉?若有之,決不上揚州!”20世紀中葉,張大千用一座王府換來的《韓熙載夜宴圖》,張伯駒費盡心力購入的展子虔《遊春圖》、陸機《平復帖》、李白《上陽臺帖》,這些名作放到現在,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只是這些無價之寶的主人從不曾變賣。張伯駒當年發自肺腑地說:“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往國外。”話語中表露了他收藏的本意,寥寥數語道盡了大收藏家的真性情!


誰才真正配稱:收藏家!



有多少收藏大家藏物藏寶聚珍,著述等身,生活卻簡樸得令人驚訝。不過千萬不要誤會收藏家是清貧的書生,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而,想要在收藏界有所成就,除了雄厚的財力、過人的魄力,還要有出色的眼力,眼力才是成就大收藏家的關鍵。

作為一個“玩古玩的人”,首先,古董蘊涵的是文化。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面前,即使學富五車,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其次,收藏古董考驗的是心態。收藏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除了文物給人們帶來精神享受和藝術薰陶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文物的升值潛力。只有具備一定的鑑賞知識,才有可能去偽存真,因此,搞收藏必須擺正心態。再次,古董收藏體驗的是快樂。擁有心愛的藏品和求取知識的樂趣,常人往往無法體會和理解。


誰才真正配稱:收藏家!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博大而精深的文化,造就了璀璨的歷史文物。從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到金縷玉衣、唐三彩、青花瓷,每一件文物上都打著明顯的時代烙印,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鑑賞、收藏、研究古董是瞭解和認識歷史文化的一種途徑,也可以說,文物是無言的百科全書。“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文物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的載體,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繫著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需要我們倍加珍惜。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讓歷史點亮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