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情況看古代和田玉的利用

內地最早用和田玉加工的玉器出土於殷墟婦好墓,婦好是商王武丁之妻,這說明和田玉已經進入殷商王室生活,也“標誌著內地以和田玉為主體的玉器時代的開始”。之後,和田玉名副其實成為中華文明的代表之一。《穆天子傳》裡曾記載西王母到中原“獻白環玉玦”,周穆王西行時再登崑崙山讚許到“惟天下之良山,寶石之所在”,有穆王“取玉三乘”,“載玉萬隻”之說。可見商周時期和田玉的開採量已經達到相當規模。先秦思想家屍子曾感慨:“玉者,色不如雪,澤不如玉,潤不如膏,光不如玉。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崑崙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中國覆十萬之師,解三千之圍。”說明當時採玉環境的惡劣,和對利益追求的不懈。


從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情況看古代和田玉的利用

宋代以前採玉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記載於闐“東曰白玉河,西曰綠玉河,又西曰烏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異。每歲秋水涸,國王撈玉於河。然後國人得撈玉”。


從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情況看古代和田玉的利用

宋人張世南的《遊宦紀聞》記載了宋徽宗時向于闐徵取玉石的經過:

大觀(1107-1110)中,添創八寶,從於闐國求大玉。一日忽有國史奉表至。故事,下學士院,召譯表語,而後答詔。其表雲:“日出東方赫赫大光照見西方五百國、五百條貫主師子黑汗王,表上日出東方赫赫大光照見四天下、四天下條貫主阿舅大官家,你前時要者玉,自家甚是用心力,只為難得似你尺寸底。自家已令人兩河尋訪,才得似你尺寸底,便奉上也。”當時傳以為笑談。後果得之,厚大逾二尺,色如截肪,昔未始有也。


從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情況看古代和田玉的利用

此事在《宋史·輿服志》中亦有記載。表明唐宋之際對和田玉的需求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多為極品,這對和田玉開採以及運輸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情況看古代和田玉的利用

清朝乾隆帝時由新疆密勒塔山開採重達5035千克的和田青玉,用幾百匹良馬和千餘人拉了三年,行千餘里運至京城。後又轉運到揚州,由當時國內著名工匠數百人用了六年時間精心雕琢完成了“大禹治水”玉雕。可見清代和田玉開採和玉雕工藝都達到了封建時代的巔峰。


從和田玉輸入中原的情況看古代和田玉的利用



​和田玉向內地的輸入源源不斷,開採量有增無減,和田玉文化在中原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延續性和傳承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