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老”葫蘆蟲具

淺談“老”葫蘆蟲具

談及“老”葫蘆蟲具,首先要定義它們的出產年代。

範制葫蘆蟲具以清中期道光年間為盛,民間也出現安肅模、“三河劉”等代表作,再後來,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宗室綿宜曾在盛京少量範制葫蘆蟲具,其法取官模與“三河劉”之長處,既有官模之華貴又採三河劉糠胎之出音,實為養蟲之利器。民國時期,天津先後出現旋大爺、李六爺、史老啟、常春堂張家等幾位範制名家,在器型、工藝等方面將範制蟲具推向高峰。

建國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範制葫蘆經歷一段時間的沉寂。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王世襄先生《談葫蘆》一文的發表,京津兩地重新迎來範制葫蘆的高潮,出現了北京“喜字張”,天津王強、李德林、李廣、黑俊芳等代表人物。天津範制的題材多為八駿圖、勾連、麻姑獻壽、福祿壽、漱口盂、麒麟送書、山鬼等。

按照葫蘆蟲具發展的時間線來看,個人認為“老”葫蘆蟲具的截止時間應為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範蟲具則應稱作早期新葫蘆或“半老”葫蘆。

淺談“老”葫蘆蟲具

如何區分老葫蘆呢?

清、民兩個時期是範制蟲具的繁榮期,誕生了一批各具風格的範制名家。但是從器型、工藝等方面綜合判斷,還是能夠區分出該時期的葫蘆與後面所範葫蘆的差別。

看器型。老葫蘆為了方便上懷,鮮有大器型,且多圓底,沒有葫蘆套立不住。而且當年每家範制器型大都固定,瞭解每家大致出產過何種器型及代表作,也可做大致判斷。如“三河劉”和早期安肅素模均無高身黑白蟲葫蘆,這種器型自民國天津就開始出現。

看工藝。老葫蘆多用木模或瓦模範成,模製葫蘆表面多可見四道或六道範制痕跡。王世襄先生曾在《中國葫蘆》一書中對官模子葫蘆的模具是這樣描述的:“四道痕者其範四瓣。所範先用梨木四條拼合,斷面作⊕形,中心依擬定之造型挖空,陰刻花紋。所範年年可用,唯不論葫蘆能否長成,每年只能用一次,故成品數量大受限制……六道痕者,制模先用梨木七條,拼成木棒,斷面作⊕形。其中心一條,上大下小,頂端留柄,以便抽出。木條先膠粘牢固,車床旋削成形。雕刻陽文花紋。隨即如水泡開,束以銅箍,木模便告完成,實例如風雨歸舟一具。下一步在木模外敷泥,厚約二釐米,待稍幹,將木模中心一條抽出,所餘六條可一一依次抽完,此時中空內有陰文花紋之泥範已具。入窯燒焙,便成瓦範,亦稱磚模,用以套束葫蘆幼實,秋老破範取之。用此法一模具可翻制無數瓦範,不受四瓣木範年僅一用之限制,實範匏工藝一大突破。”

看裝配。老葫蘆鮮見有厚口框,因為薄口框出音效果更好;蒙芯受當時技術限制以及上懷需要,也少見有過高的樣式。

看色澤。老葫蘆由於經年累月把玩,傳至今日顏色多如蒸粟或重棗,內斂卻又不失色澤,這種顏色是人工做舊所不能比的。(圖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