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當年不解“春”中意,再讀已是“春”中人

引言: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沒有多餘的題材,以詩和散文為主,他的散文沉穩厚重、略帶傷感憂鬱,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也詳細斟酌達到臻至。因此,我們小時候讀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只覺得描寫的好,但不懂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意義,也無法領略如畫的美景,延伸美的體驗,感受如歌的心聲。長大後,經歷了成長,閒暇時再讀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卻感觸頗多。

讀《春》:當年不解“春”中意,再讀已是“春”中人

再讀《春》,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長大後為生活所迫,東奔西走,難得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好不容易抽出時間,再回爐品讀先生的文章,疲憊的心靈迴歸自然,一身輕鬆,就拿《春》來說,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1933年2月上海中華書局印行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此後長期被中學語文教材選用,那時候學習這篇文章時就覺得讀之無味。這一篇文章怎麼能編入到語文課本中呢?小時候我們只對故事感興趣,對課外的生活感興趣,以至於放學後跑到田野間,呼上一句: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但是,撒完“野”還得乖乖回來,聽著語文老師講解課文的段落大意、重點語句、景色描寫、中心思想之類的內容,直接後果是迷迷糊打了瞌睡。

讀《春》:當年不解“春”中意,再讀已是“春”中人

現在,再次品讀《春》,會發現有許多語句去感悟,並非是朱自清先生刻意去描寫春,而是有一定的用意,如果不細細品味,是無法理解先生抒發對春天、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旁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我想,朱自清先生清新淡遠、古雅醇厚的文字,從形狀到情感,是對自然的讚美,對人們的喚醒,喚起我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抒發對春的希冀與期盼,讓生命力像春天的暖陽一樣溫暖人心,閃爍著人性光輝。

讀《春》:當年不解“春”中意,再讀已是“春”中人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對物質和精神追求越來越多樣,每當“五一”、“十一”的時候,我們會到旅遊景區,感受祖國大地壯麗山河,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吸引著我們的身心,感染我們的情緒,釋放我們的心靈,這也是《春》這篇散文散發出的無限魅力,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圖景,讓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解讀《春》,真是不同的感受

“人生終要有一場觸及靈魂的旅行。”——畢淑敏

對於《春》這篇散文,大部分人只關注它的藝術特色,而忽視了思想價值,在當前的“快餐”時代,重提先生的《春》具有哪些意義呢?《春》這篇文章到底想表達是什麼?

《春》是先生受朱文叔應邀而作的,要求是具有文學性,更重視“民族精神之陶冶” 和“現代文化之理解”。先生筆下的“春天”,不只描繪的是大自然春天的新鮮、美好和生機盎然景象,也不只是為了用優美的語句編織一篇美文,而是賦予了先生強烈的情感,寄寓了先生對蓬勃的生命與青春的讚美和激勵,對民族與國家未來的希望。

讀《春》:當年不解“春”中意,再讀已是“春”中人

①我們可以從盼春、繪春、贊春三個角度來解讀《春》的情感及思想價值

盼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文章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先生盼望春天早些來的急切心情。

繪春:“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像一幅生機盎然的春天畫卷,徐徐展現在我們眼前。

贊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清新可愛,充滿希望,“像小姑娘”,美麗多姿,嫵媚動人,“像健壯的青年”,朝氣蓬勃,充滿青春的活力。娃娃、小姑娘、青年,象徵著朝氣蓬勃的生命力。

從盼春、繪春、贊春三個角度上看,先生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春天的新鮮活力和生命力,我們怎能不真切地觸摸到先生那顆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狂熱的心呢。先生告訴我們除了珍惜自然的春天‚還要珍惜人生的春天‚舒活筋骨‚抖擻精神‚為自己的人生不懈奮鬥。

讀《春》:當年不解“春”中意,再讀已是“春”中人

②我們可以在先生的話語中,體會到春的世界裡,自己彷彿融入了春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用“談話風”的語言風格對春的描寫,細膩深切,內情與外物相融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比如:“過去的日子如青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寫出了春的意境之美;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紅的像火,花裡帶著甜味,寫出了花的形狀和味道;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野花本來是沒有生命的‚因為賦予了感情,它們才獲得了生命,才有了靈性。

讀《春》:當年不解“春”中意,再讀已是“春”中人

當時先生寫《春》的時候,北平(北京)還沒有到盛春,雖然已不是冰天雪地,但依然殘雪處處,春寒料峭,路上的行人也寥寥數幾,穿上老羊皮的大襖的人們躲在家裡的柴爐前取暖,可見先生當時的心情是急切的,他懷念的是南方家鄉的春天,以寄託北平的春天,是先生自己融入了想象中的春。

重新回味下《春》,表達的現實情感

我就是一張廢紙,一張爛葉,在這大時代裡——朱自清

讀《春》:當年不解“春”中意,再讀已是“春”中人

先生的那個年代,是軍閥連年混戰,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先生曾經迷失和彷徨,也曾無奈。於是他在寫《春》的時候,時刻保持清醒,用激揚文字顯現出中國文人階層那種拯救黎民於水火,匡扶社稷於即倒的家國情懷。

《春》正是先生借春以呼喚當代青年人奮起救國,對未來要充滿希望,這種溶於我們民族每一個成員血液裡的堅強不屈、戰鬥不止的民族精神,使得中華民族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如果不用心去讀《春》是無法讀懂春的含義,更無法讀懂先生的精神寄託。只有將春的物象與物象擴展,空間與空間連通,才能讓我們明白:用生活態度來體味自然之美,用強有力的意志來把握人生碎片,這是《春》的主旨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