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一個標準的“笨孩子”?

對孩子用武力或語言暴力。

有的父母,一遇到問題就大聲責罵、甚至動手打孩子。孩子害怕家長,害怕他們憤怒的表情、如雷的“獅子吼”、暴力的語言,只能選擇聽從沉默。時間長了,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會形成內向、封閉、少言寡語性格。

家長打罵孩子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問題的,打罵只會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更大的傷害。孩子被打,情緒上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等,導致神經系統出問題。

如何養出一個標準的“笨孩子”?


大量的負面暗示

很多父母有口頭禪或者是謙詞,經常有意無意在外人或孩子面前,說自己孩子笨,太笨、笨蛋等。殊不知道,父母對孩子的用語和措辭,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的年齡尚小,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他們聽到的就是“笨”。有時,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表現謙虛,“我兒子腦袋瓜子不行,很笨的。”“這孩子學習可費勁了。”

整天被高頻率的負面暗示所淹沒,孩子怎麼能不相信自己“真的很笨”?時間長了,就如你所願,他真的越來越笨了。

每一餐都讓孩子吃太飽

不少家長在孩子吃過飯後,不斷往孩子嘴裡塞飯,要多吃點、再吃點,恐怕孩子少吃會餓著。殊不知,人吃的太飽,就不愛運動,腦細胞不活躍、懶於思考,有昏昏欲睡之感,哪有心思學習呢?難怪民間有“吃太飽、撐笨心”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有研究表明:長期吃太飽,會出現腦細胞早衰和智力下降、致腦動脈硬化、越來越笨,所以吃太飽,未必是好事。早餐質量與智力發展,關係密切,早餐不但要吃,而且要吃好。午飯和晚飯要吃個七分飽。

少吃點零食。我們在班級管理的時候發現,學習成績最差的孩子,多半喜歡吃零食,書包裡、書桌裡零食不斷,他們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吃”上,上課的時候還在想著下課吃什麼,喜歡“吃”到了忘我的地步。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變笨,多給他錢,使勁買零食吃。有的父母不給,爺爺奶奶、七大姑八大姨給零花錢。你們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智商並不低,學習習慣不好,可卻成了“笨孩子”。

班級裡成績不很好的孩子絕大部分智商都不低,甚至有的比其他人還聰明,為什麼淪落成“笨孩子”呢?因為他們沒有良好的思考、記憶的習慣,大多好吃懶做,坐在那裡,腦子卻沒有轉起來。一個“懶”字,害了他,原本他如果是個勤奮的孩子,學習也不會差的,可是,世界上的事沒有如果……

如何養出一個標準的“笨孩子”?


怎樣讓我們的孩子變聰明呢?

用積極正面的語言暗示、影響他們,鼓勵他們;不要吃得太飽,告訴他們吃不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事,還有很多事等著我們去做,因為我們是最高級的動物——人;幫助家裡做家務,不要吃飽了等人伺候,家裡的一切都要伸伸手;儘量不用打罵的方式處理問題,我們的態度要“溫柔而堅定”,有些事情我們要他做,不要妥協,但是態度要溫柔。

祝願家長朋友們都關注家庭教育,把它當成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業來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