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為何能“嚇退”司馬懿


在三國時期,諸侯割據群雄爭霸。各個諸侯不僅組建起了強大的軍隊,更打造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智囊團,靠著這些智囊在帳中運籌帷幄,才有了歷史上眾多的經典戰例。如今,只要說起三國時代,那麼必然就會提及鼎鼎大名的臥龍先生——諸葛亮。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為何能“嚇退”司馬懿


諸葛亮劇照(唐國強版)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的家族諸葛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他的祖先諸葛豐還曾在漢朝做過司隸校尉,他的父親諸葛珪則擔任過泰山郡丞。

本來諸葛亮的生活也算是無憂無慮的,但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便去世了。從此他和弟弟諸葛均便不得不依附於當時投在袁術門下的叔父諸葛玄。起初諸葛玄在豫章為官,後來由於朝廷派人頂替了諸葛玄的官職,他便投奔了劉表。諸葛亮兄弟也隨著來到了荊州地界。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便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直到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才終於請的他出山輔佐。

01

世人對於諸葛亮的智謀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原因多半是源於《三國演義》一書。眾所周知,《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並不能當作正史看待,但其中的一些故事還是令人頗為著迷,其中就包括諸葛亮巧施空城計的部分。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為何能“嚇退”司馬懿


空城計

空城計是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中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然這個故事雖是做著杜撰出來的,但由於故事內容精彩,在民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者多次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或被創作為戲劇作品,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發生在諸葛亮北伐期間,當時魏國的主帥司馬懿攻佔了由馬謖把守的街亭,隨後,司馬懿乘勢率軍直奔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曹魏大軍共計十萬有餘,而此時諸葛亮的手下卻幾乎無兵可用。但面對危局諸葛亮沉著冷靜,他命令手下大開城門,隨後帶領兩個小童登上城樓,面對著曹魏大軍淡定自若的彈奏琴曲。司馬懿懷疑諸葛亮身後有伏兵於是就引軍撤退了。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為何能“嚇退”司馬懿


司馬懿劇照(倪大紅版)

但這只是表面上的說法,卻經不住仔細的推敲。試想諸葛亮雖然智謀超群,但司馬懿同樣也是精於謀略,其智謀水平並不在諸葛亮之下。況且當時他的手上有十萬大軍,即便是諸葛亮有伏兵也不可怕。只要司馬懿能夠先行派遣一部分兵力前去試探諸葛亮的虛實,然後再派大軍進攻,那麼諸葛亮必敗無疑。因此這其中存在著很多疑點,而在筆者看來空城計中最大疑點,並不是鎮靜的諸葛亮而是在他身旁的兩個童子。

02

那麼司馬懿卻為何最終選擇了退軍呢?筆者在此總結出了兩點原因。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為何能“嚇退”司馬懿


其一就是諸葛亮身旁的兩名童子。

若按照正常的說法,即司馬懿因為畏懼諸葛亮身後有伏兵才選擇撤軍,那麼諸葛亮計謀的重點就要不是在城下灑掃的士兵身上,更不是他自己,而是身旁的兩名小童。我們都知道,大人對於自己的表情管理是非常到位的,而小孩子則不然,正是這兩名小童在這緊要關頭表現出的冷靜給司馬懿帶去了巨大的疑惑,才使得他不敢輕舉妄動。

三十六計之“空城計”,為何能“嚇退”司馬懿


其二便是司馬懿自己的小算盤。

古語有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封建帝制的時代,這樣的慘劇每天都在上演,司馬懿這種智謀超群又手握重兵的大臣,自古以來就是帝王想要除之後快的一類人。司馬懿自然深知這一點,他知道只要蜀漢滅亡,那麼自己的末日也就到來了。於是他即便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也不會貿然出擊,因為一旦諸葛亮死了,那麼自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有了這兩點原因難怪司馬懿會撤軍了。

當然了,“空城計”的故事本身就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雖然在正史中不曾出現,但其還是因為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了世人的追捧,至今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