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後來那些篡權者們,司馬懿要算斯文儒雅的。他是裝,可是他裝得讓那些以儒家道統思想武裝的士大夫衛道士們挑不出毛病。
儒家思想對中國政治影響深遠。即使在三國時代,崇尚仁義道德,講究“父慈子孝”“君仁臣忠”也已經成為時代共識,成為異軍突起的正義大旗、贏取人心的道德標榜。所以梟雄如曹操也不得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此獲得道義支持。
司馬懿出身河內郡旺族世家,學養深厚。《晉書》上稱司馬懿“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曹操一再徵召司馬懿,後又命他任文學掾、黃門侍郎、議郎、丞相主簿,直到任太子中庶子輔佐曹丕,這一系列職務均屬文職,說明司馬懿實乃儒生出身,而且素享文名。這一點在司馬懿身上有兩個突出的體現:
一是本著正統儒家思想,德行第一,宦官之後曹操徵他作官,他開始是拒絕的。這其中有他規避曹操囂張氣焰的心計,也有儒家出身不同流合汙的清高姿態。
第二個體現就是大家口口聲聲聲討司馬懿的“裝”、“隱忍”。司馬懿為什麼要隱忍、為什麼要裝?因為他既不能磨滅心中與時俱進的不軌雄心,又要遵循儒家忠順恭敬、不可懷有二心的臣子之道以騙取人心,除了裝,他還有第二條道路嗎?
三國亂世,英雄輩出。像司馬懿一樣深諳儒家之道又有權謀的人燦若星河。然而司馬懿能夠從他們當中耀眼勝出如皎月蔽星光,實在是因為他比一般有權謀的儒士更精於權謀,又比一般權謀者更精於利用儒家道統攝服人心。
歷史上對司馬懿評價很低,主要是由於晉王朝短命,後世站在帝王的角度,對司馬懿“前忠後亂”的行徑無疑是必須大加撻伐的。其中尤以李世民的評價最為突出,這位發動了玄武門事件榮登大寶的皇帝評論司馬懿時一生相互矛盾的品性及所作所為,最後下了結論:“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試問太宗:他自己弒兄殺弟,篡取皇位,之後又為自己當年的行徑塗脂抹粉、粉飾歷史,又當如何解釋呢?
通往最高權利的道路上佈滿刀叢劍林,無非常之權謀不足以智勝,無仁義道德之旗號不足以攝眾。這就是中國特色的權利鬥爭之路,沒有最黑,只有更黑。李世民評司馬懿,其實是烏鴉落在豬身上,誰也不用笑誰黑。
從電視劇《軍師聯盟》到《虎嘯龍吟》,一個突出的貢獻是精彩演繹出司馬懿在儒家道統和政治權謀兩大領域的跨界英雄本色。藝術地還原了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
劇中司馬昭宛若司馬家族的一面鏡子,總在不經意間映照出司馬氏最真實的心思。高平陵事件之後,司馬懿表面上退居幕後,把司馬師司馬昭推到前臺。他們殺曹爽黨羽、殺叛軍王凌,血流成河,連三歲孩子也不放過。當痛心不已的司馬孚質問司馬昭為什麼要大肆屠戮,為什麼不懂他爹司馬懿?司馬孚輕輕抹去嘴角被掌摑的印記,直視司馬孚雙眼冷冷反擊:“叔叔,是你不懂我爹。”
不僅親弟弟司馬孚不懂二哥司馬懿,連一直擔當司馬懿紅顏智囊的柏靈筠夫人最後也搞不懂自己的老公了,指責他濫殺無辜、擅權干政,“你忘了自己的初心,我看不起你!”
他們不懂真正的司馬懿,是因為他們都被司馬懿仁義道德、忠貞不二的儒生做派給騙得牢牢的。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是因為司馬昭道行太淺,遠遠未能將他爹那套外儒內法、大奸似忠的權謀大法學到手,司馬昭懂他爹,但遠不及他爹。
閱讀更多 亂而且亂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