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司馬懿

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司馬懿(179 -251 年),字仲達,三國時河內溫縣(今河南禹縣)人。出身於大士族地主家庭。多謀略,善權變。

假稱風癱靜待刺客

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司馬懿出身於一個東漢以來累世二千石(郡太守)的地方豪族。其祖父司馬僬曾為穎川太守,其父司馬防曾任京兆尹。少年時的司馬懿,聰明好學,博聞強記,善謀略,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同郡人南陽太守楊俊以善於知人聞名。一日見了司馬懿後,對人說:“此兒長大,定為非常之器。”

東漢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被郡政府舉為上計掾。此時曹操任司空,他得知司馬懿的名聲,決定闢請為官。司馬懿早已看出漢朝已國運衰微,朝廷大權實際上已落人曹操之手。他本屬大士族之裔,而曹操乃宦官之後,怎肯屈節事之。於是,推說身患風癱,不能起居,拒絕徵辟。曹操一向機警而多疑,馬上懷疑這年輕人是在藉故推辭。司馬懿拒不應闢這使曹操大為惱火,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不敬。於是他立即派人扮作刺客前去驗證虛實。夜深人靜時,刺客穿牆越屋來到司馬懿的寢室。見司馬懿果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仍不放心,手揮寒光閃閃的利劍,猛地刺向司馬懿。警覺的司馬懿察知刺客到來,立即悟到這是曹操派來驗察他的病情的。於是將計就計,毅然放棄了一.切逃避求生、自衛和反抗的努力,裝著風癱病重的樣子,直挺挺地躺在那裡,一動不動,任刺客所為。刺客這才信以為真,收起利劍,回去稟報曹操去了。

司馬懿機智地躲過這場浩劫之後,總不能永遠躺在床上。他十分小心謹慎而有節制地活動,但還是沒有逃過曹操的眼睛。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自任漢室丞相。為了實現統一南方的大業,他- 面開玄武池以練水軍一面積極網羅人才。 於是,他又想起了司馬懿。曹操想起當年的事,嚴厲地對使者說:“司馬懿如果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來!”善於審時度勢的司馬懿判定,, 如再拒絕定難逃殺身之禍。於是,他欣然就職。曹操見司馬懿接受徵辟也未多想,任命他為丞相府文學掾,並命他與其子曹不遊處。很快便將其轉為主簿。

曹操對司馬懿的才能非常賞識,但對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的特點也看得一清二楚。他聽說司馬懿有“狼顧相”,又察知他有所謂“雄豪志”,加之又曾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心中不禁警覺。他暗忖:槽與曹同音,“食槽"難道預示著司馬氏將侵奪曹氏權柄?於是,曹操更加猜疑司馬懿,漸生反感,並有加害之意。一次,曹操見曹丕與司馬懿關係甚好,憂心忡忡地對兒子說:“司馬懿終將不甘心位居臣下,將來必然干預我家政權。”但曹丕不僅聽不進父親的警告,還多方面保護司馬懿,這才使司馬懿免於被害。

司馬懿敏感地察覺到了曹操對他的猜疑,於是裝作對權勢地位無所用心,表現出滿足現狀的樣子,曹操見此,這才安下心來,消除了對他的懷疑和警惕。詭詐無比的曹操又一次被這位青年人施放的煙幕所矇蔽。

屯田積穀經國遠籌

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戰亂不已,經濟調敝,百姓流離失所.社會動盪不安。在此情況下,解決積穀 和流民問題就成為穩定社會 、克敵制勝的 關鍵。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已升為軍司馬的司馬懿向曹操提出了實行“軍屯”的建議。他說:“昔箕子陳謀,以谷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20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戍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欣然採納。此後,司馬懿還不斷地強調勸農積穀的重要性,並具體領導了發展軍屯的事宜。

正始三年(242年)三月,司馬懿奏請修廣漕渠,引黃河水人汴,灌溉東南諸陂,開始在淮北大興屯田。廣漕渠300餘里,溉田2萬餘頃。一年後,司馬懿又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灌溉穎川南北諸陂萬餘頃。自此.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倉庾相望,自壽陽至京都洛陽,百姓屯田與軍隊屯田連成一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淮河流城與東吳接壤,司馬懿在這裡大規模屯田,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軍事意義。在當時,由於司馬懿的倡導,曹魏政府在淮北有2萬餘人屯墾,淮南也有3萬餘人,而且還有4萬餘人在這一地區且耕 且守。每年可得軍糧500萬斛。魏國的東南邊防得到了鞏固,這不能不說是司馬懿的功勞。

借吳滅羽解圍樊城

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率軍攻打曹仁駐守的樊城。以期破樊後,直下皖、洛,佔領曹操的統治區, 進而一統中原。

曹操深知樊城的戰略地位,便急派于禁、龐德兩位大將率7萬人馬前去增援。時值秋李,霖雨不止,漢水猛漲,關羽水淹其軍,生擒了于禁。然後又斬殺了將軍龐德,蜀軍一時威名大震,直逼樊城城下。曹操此時已到洛陽,面對如此緊迫的形勢,不禁驚慌失措,以至打算遷都。司馬懿卻十分沉著,忙上前諫阻道:“于禁將軍是被水淹才失敗的,並非是戰場上殺不過敵手所致,於國無礙。如果現在匆忙遷都,既是向敵人示弱,也會助長了關羽的兇焰,更會引起淮沔-帶居民的騷動和不安。孫權和劉備,外親而內疏,現在關羽如此得意,白然是孫權不願看到的。我們可以派使臣與孫權聯繫,請其派兵抄關羽的後路,樊城之圍自然迎刃而解。”

曹操聽完司馬懿的-席話,非常高興,決定依計而行。恰巧這時孫權遺使找上門來,要求自後路進攻關羽,以討好曹操。曹操大喜過望。

關羽聞知孫權乘機抄他的後路,心中不免驚慌,本欲撒兵回救,卻又眼見圍樊之戰功虧一賽,十分可惜。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孫權派大將呂蒙率兵襲擊公安,劉備的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呂蒙佔據了江陵。與此同時,東吳的另--大將陸遜也攻取了宣都等地。關羽無奈,只好放弁樊城之圍,還當陽,走麥城。後被吳將俘獲,不降被殺。樊城之圍不戰而解。

司馬懿不僅借東昊之力解了樊城之圍,而且還借孫權之手殺了關羽,真可謂一箭雙鵰,坐收漁翁之利。這不能不說是高人籌的謀略。

不久,曹操病死於格陽。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封司馬懿為河津亭侯,後遷為丞相長史。這時,孫權舉兵西進。曹不召集群臣分析軍情,商議對策。眾大臣都認為,東吳此次興兵西進,意在攻取樊城襄陽。而兩城積儲不多,難以持久抵禦。於是,他們建議應及早命令鎮守襄陽的大將曹仁在孫權兵到之前,火速棄城,退居皖城。只有司馬懿不以為然,他說:“孫權剛剛打敗關羽,必然擔心劉備會伺機報復,現在是他欲與魏王結好、防禦西蜀的時候決不敢貿然犯我。樊、襄二城在軍事上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千萬不能放棄。”遺憾的是,曹丕固執己見,拒絕了司馬懿的建議,命曹仁焚棄二城退居皖城。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孫權並未侵擾二城。曹丕聞訊,懊悔不迭。

先斬後奏速擒孟達

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公元219年,西蜀大將關羽北攻襄陽時,因兵力不足,多次求援於駐屯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的蜀將孟達,孟達按兵不動。關羽兵敗被殺後,孟達怕劉備治罪,遂於延康元年(220年)便率兵投降了曹魏。司馬懿看出其人言行不一,反覆無常,曾多次勸諫魏文帝曹丕,對孟達不可重用。可惜,曹不不聽,卻非常器重孟達,封他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候。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魏國合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相當於今湖北南漳、保康、房縣、竹山、竹溪和陝西安康等縣),又封他為新城太守。然而,孟達對此並不滿足,總在圖謀自成大業。太和元年(227年),曹丕病逝,與孟達關係密切的桓階和夏侯尚兩位大臣也相繼死去。新繼位的魏明帝曹睿派司馬懿領兵駐屯宛城(今河南南陽),以驃騎 將軍之職主瞥荊州豫州(今河南中部、北部)的軍事事務。於是,孟達疑惑起來,覺得司馬懿是在監視他。諸葛亮得知這~情況後.乘機寫信勸孟達起兵反魏,迴歸蜀漢,孟達同意了。但是,諸葛亮對孟達是很不放心的,卻又深以其為患。為了彌補丟失荊州的重大損失,爭取從側翼牽制魏軍兵力,配合蜀軍北出祁山,取得上庸地區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諸葛亮決定用計促成孟達迅速起兵反魏:為此派了一個名叫郭模的人向駐屯於魏興(今陝西安康縣西北)的魏軍將領申儀詐降,故意將孟達要舉兵反魏的消息透露給他。申儀早與孟達不和,得此情報,十分高興,立即上報司馬懿。孟達聞訊十分不安,想立即起兵,又拿不定主意,便寄書成都,與諸葛亮商量,司馬懿已經料定孟達必反無疑,得到申儀的報告後,判明瞭諸葛亮的意圖,決定消滅孟達為了充分做好準備.他雙管齊下:是設法 破壞孟達與蜀漢的關係,挑撥離間,使其猶豫不決,延緩起事;二是調兵遣將,火速征討。司馬懿深恐孟達迅速起兵.便寫信給孟達說:“青日將軍背棄了劉備,蜀漢上下無不切齒又痛恨於你。魏國對你~向十分信任,封高官,任要職,又委你圖蜀大事,所以,諸葛亮早就想除掉你,苦於無計可施,如果將軍真與蜀軍相通,諸葛亮怎麼會把這麼重要的消息洩露出來呢?顯而易見,郭模的降魏及其所送的情報都是不可信的,完全是諸葛亮的離間之計,目的是想借魏軍之手殺害將軍,因此,將軍不應當有任何疑慮。”孟達根本識別不出這是司馬懿的緩兵之計,以為司馬懿真的對他沒有懷疑,覺得沒有必要迅速起兵了。

再說諸葛亮見孟達仍然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情知不妙:又派人送信告訴孟達:不要輕信司馬懿的任何言語,必須馬上舉兵反魏,迅速加固城防準備迎擊魏軍的進攻。否則就會功敗垂成,甚至丟掉腦袋。孟達這才最後下定了決心。同時,他又給諸葛亮回信道:“皖城和洛陽遠距800裡,上庸又遠離宛城1200裡。即使司馬懿知我起兵,也必須奏報魏明帝,待批覆聖旨到達宛城後,才能出兵。其間最少需要一個來月。到那時,我的城防和佈置均已完成。上庸偏僻,地勢險要,司馬懿是不會親自出馬的,別的將領來則不足為慮。”孟達的大意給司馬懿提供了奔襲的條件。

司馬懿給孟達去信以後,立即調兵遣將,準備討伐孟達。諸將領卻認為,孟達是否與蜀漢勾結,最好再觀察一下,不宜貿然出兵。司馬懿解釋道:“孟達是個反覆無常、不講信義的人,他舉兵叛魏是必然的,只是目前還舉棋不定。如不乘此良機迅速平定,就會後患無窮。”司馬懿當機立斷,先斬後奏,奔襲上庸。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親自率領一隻精兵從宛城出發,大軍偃旗息鼓,晝夜兼程,沿途嚴密封鎖消息,以每日150裡的急行軍速度,僅用8天時間,便兵逼上庸城下。東吳、西蜀急忙派兵,從兩路奔走,援助孟達。司馬懿亦分出兩支人馬,分別阻擊東西兩線的援軍,使其無法接近大兵圍困的上庸帶。

這時,孟達的城防佈置剛剛開始,只好倉促組織抵抗。他寫信給諸葛亮說:“我公開反魏剛剛8天,司馬懿就已兵臨城下了, 簡直太神速了!”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水軍設置了一道木製的柵欄。司馬懿遣軍渡水,一舉攻破木柵, 直逼城前。接著又將全軍分成8隊,

晝夜不停地輪番攻城。孟達軍心動搖。魏軍攻到第13天時,眼見城池就要攻破,孟達的外 五甥鄧賢,部將李輔等人打開城門投降。魏軍攻人城中,殺死了孟達,俘虜了一萬餘人,迅速 九結束了戰鬥,然後迅速撒離戰場,班師歸皖。

奔襲上庸是一個不大的戰役.作戰時間雖然不長,戰鬥過程也不復雜,但司馬懿的指揮卻是非常出色的。首先,他正確地分析了諸葛亮的意圖,掌握了孟達的為人和品行,因而正確地判斷了敵情及其發展趨勢,成功地施行了緩兵之計;其次,他以極大的魄力機斷行事,不顧個人風險,毅然決定打破先奏後斬的常規,做到了出敵意外;再次,他率軍出兵後,以日行150裡的速度,以八面同時攻城的方式,一鼓作氣,不到半個月就結束了戰役,把諸葛亮蓄謀已久的重大計劃扼殺於搖籃之中,達到了速戰速決的目的。當然,孟達起初優柔寡斷,貽誤戰機,以後又育目自信,麻痺輕敵,也給司馬懿造成了可乘之機。這一戰役,充分顯示了司馬懿傑出的軍事指揮謀算能力。

以守為攻智拒諸葛

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志在統一中原、復興漢室的諸葛亮率大軍北伐。蜀軍進抵天水,圍曹魏將軍賈嗣、魏平於祁山。魏軍的形勢非常危急。魏明帝急調荊州都督司馬懿西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統轄車騎將軍張邰、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部抵禦諸葛亮。

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謹慎行事,持重相抗。他斷定,孤軍深人的蜀軍,必因軍糧供應困難而急於求戰。於是,他命令全軍在險要之地築好營壘,據險固守,拒不出戰。諸葛亮被迫以退兵誘敵,司馬懿謹慎追趕,後來由於部將催逼,被迫派兵出戰,結果被蜀軍擊退。後來,魏軍吸取教訓,聽從司馬懿的計策,堅守不戰,蜀軍終因糧草不濟而被迫撤兵。

蜀軍無功而返,魏軍謀土杜襲、督軍薛悌認為,明年麥熟,諸葛亮必然興兵再犯,應抓緊冬季時間向隴右運糧。司馬懿不以為然,他說:“諸葛亮再出祁山,不會舉兵攻城,而會尋求野外作戰。戰場是在隴東,而不是在隴西。諸葛亮幾齣祁山都未能如意,都是因為糧草供應不足所致。此次歸去必然大量積存穀物。依我看,不足三年他是不會舉兵來犯的。”事實證明,司馬懿的預見是十分準確的。諸葛亮果然在三年後復出,於青龍二年(234年)才大舉興兵。其攻擊的地點果然在隴東,採取的作戰方式主要是野外作戰。

這一次,諸葛亮經過充分準備,率10萬大軍出斜谷,人鄖城,紮營於渭水南原。魏明帝甚為擔憂,又增派徵蜀護軍秦朗率步騎2萬人,歸司馬懿節度指揮。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背水為壘。並派將軍周當屯陽遂,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與蜀軍對峙於積石。諸葛亮大軍受阻,不得前進,只得退到五丈原。司馬懿清楚,諸葛亮雖經三年準備,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10萬大軍的軍需補給仍會+分困難。蜀國傾其國力進行伐魏戰爭,也很難經受起曠日持久地消耗。因此,諸葛亮還會像上次那樣急於決戰。於是,他嚴令部屬,堅守營寨,不許出戰。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持重”戰略認識得更加清楚,他要以逸待勞,拖垮蜀軍。

諸葛亮沒有辦法,於是決定屯田養兵推備進行長期的戰爭。雙方相持數月,毫無動靜。諸葛亮無可奈何,便決定採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 套婦女的衣飾,意在羞辱司馬懿,從而激怒他,使其出戰。魏軍將士知主帥受辱,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出戰。司馬懿冷冷一笑,故作震怒說:“待我奏請聖上,不日與蜀軍決戰!”魏軍將士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魏明帝看完司馬懿的奏章,心領神會,斷然拒絕出戰,並派大臣辛毗為軍師,手持符節,前往魏營加以壓制。此後.每逢蜀軍前來挑戰,司馬懿便假意要出戰,辛毗便手持符節立於軍門加以阻止。蜀將姜維聞之,憂心忡忡地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符節立於軍門,魏軍看來是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嘆道:“司馬懿本來就無心應戰,之所以一再請戰,不過是向其屬下顯示軍威而已。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假如他真心出戰,又何必要千里迢迢向魏明帝請戰呢?”

諸葛亮派使者去魏營挑戰,司馬懿非常客氣地接待了使者。席間,司馬懿與使者閒聊,漫不經心地問道:“諸葛公近來起居如何?一天能吃多少飯?”使者不知何意,如實答道:“僅吃三四升米。”司馬懿又問起諸葛亮日常處理政事的情況,使者毫無警覺,懷著欽敬的心情答道:“諸葛公夙興夜寐,凡20板以上的處罰,他都要親自審閱。”瞭解到這些情況,司馬懿心中暗喜。送走使者,他對身邊的將佐們說:“進食不多而事繁不息,人豈能堪。諸葛亮豈能久在人世也?不久將死。”

一天,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來信問軍事進展情況,他覆信道:“諸葛亮雖率軍10萬,但已落人我的圈套。大破蜀軍,指日可待。”此時的司馬懿對自己避而不戰的策略十分自得,更加有信心了。不久,在他與蜀軍避戰對峙百餘日後,諸葛亮因操勞過度,憂煩至極,病死於五丈原。蜀軍只好退兵,北伐中原再度失敗。

司馬懿老謀深算,以守為攻,終於成功地阻止了蜀軍的進攻。從表面上看,司馬懿是非常被動的,實質上,他是非常高明的。他知道諸葛亮治軍有方.但是,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非常閒難,不可能長期堅持下去。於是,他就抓住蜀軍這一致命弱點,堅守不戰,用時間慢慢地將蜀軍拖垮,使得足智多謀、指揮卓越的諸葛亮也徒喚奈何,含恨而逝。由於阻擊蜀軍有功,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被提升為太時,成為主管曹魏全國軍事的統帥。

攻其必救遠征公孫

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景初元年(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字文懿)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定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市),改紀年為紹漢元年,下設文武百官,與曹魏抗衡。同時派大將軍卑衍、楊祚領兵數萬,依託遼河的有利地勢,堅營高壘,準備防禦魏軍的進攻。

第二年正月,魏明帝曹睿將司馬懿從長安召回洛陽,商量如何平叛。司馬懿主動提出,只率4萬人馬前去討平叛亂。曹睿擔心兵少路遠,難以取勝。司馬懿說:“兵不在多,只要善於計謀,就能出奇制勝。”曹睿一聽,非常高興。但仍有些擔心,便進一步問道:“你估計我軍出動後,公孫淵會採取什麼對策呢?”司馬懿答道:“放棄襄平,主動轉移是上策;防守遼河,阻擊我軍,是中策;堅守襄平,就要當俘虜了。我判定,公孫淵絕對不會棄城退走,他估計我們孤軍深人,不能堅持長期作戰,必然要依託遼河的天然屏障阻擊我軍,這是次等、下等的計策呀,豈有不敗之理!”“那麼,你估計這次遠征遼東,往返需要多長時間呢?”曹睿又問。司馬懿胸有成竹地說道:“前去需要100天,回來需要100天,作戰需要100天,休整需要60天,年時間足夠用了。“曹睿見司馬懿對如何作戰的方案瞭然於心,非常滿意,便派司馬懿率軍4萬前往遼東平定叛亂:

公孫淵得知司馬懿將要親自率兵前來,很是害怕,立即遣使向孫權求救,表示願意臣服於東吳。孫權同意出兵伐魏,聲援遼東,但同時寫信給公孫淵說:“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敵.深為弟憂之。

景初二年(238年)三月,司馬懿率領步騎4萬,從洛陽出發,魏明帝親自送出西明門,並命令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兒子司馬師送過溫縣,並令郡守等地方官吏沿途拜見。司馬懿率軍經孤竹,越碣石,逼近遼水:這一年,司馬懿已經59歲了,比當年曹操遠征烏桓時還大7歲,他老當益壯,滿懷勝利的信心,領兵遠征。六月,魏軍到達遼河西岸。這時,卑行、楊祚已在遼河東岸築起了一道長達六七十里長的防線,修建了堅固的營寨。魏軍到達後,卑衍採取堅守不戰的辦法,企圖與魏軍長期隔河對峙,想用時間拖垮魏軍。

司馬懿看罷地形,便命令..部分t兵大張旗鼓地向敵軍的南翼猛攻。卑衍和楊祚見魏軍攻勢兇猛,惟恐南翼江防被破,急調精兵前去救援。這恰恰中了司馬懿的聲東擊西之計。司馬懿見燕軍的精銳部隊已急赴南翼,便立即親率大軍從燕營北部偷渡遼河。過河後,隨即命令部隊沉掉了渡河的船隻,毀掉了浮橋,逼近燕營。並傍遼河構築工事,擺出了一副持久作戰的姿態:然而,司馬懿並不發動進攻,卻率領主力繞開敵營直奔襄平而去。眾將不明白司馬懿的意圖,問道:“將軍只圍困而不進攻,又繞開敵營而走,太不能顯示我軍的威力了吧? "司馬懿解釋道:“敵軍憑藉堅固的營寨,企圖疲憊以至拖垮我軍,我們如果去攻打,豈不正中敵人下懷?兵法上說,攻其必救,就可迫敵出戰。敵軍主力集結在遼河一線,後方空虛,我軍直指其老巢襄平,他們必然回兵救援。那時,我們不就可以乘機大量地消滅敵人了嗎?”眾將恍然大悟。

魏軍舉突破遼河天險,並弁營不攻,直撲襄平。卑衍、楊祚萬分驚慌,生怕老巢空虛不保,立即率領全軍回援襄平,企圖堵截魏軍。司馬懿待燕軍進到適當地點,命令奔赴襄平的兵馬回師猛擊.連續發動三次大規模的進攻,三戰三捷。卑衍、楊祚率領殘兵敗將,慌忙逃問襄平城內。司馬懿乘勝進軍,兵臨襄平城下:

這時,正值多雨的季節,襄平地區連降暴雨,加上遼河河水猛漲,淹沒了兩岸大片地方。襄平城四周,變成了一片白茫茫的水鄉,有的地方水深達數尺。魏軍急切不能合圍,營帳全都泡在水中。有的官兵提出轉移到高地紮營,司馬懿傳令道:有敢言遷營者斬首!”都督令史張靜違反命令又要求遷營,果然被司馬懿斬首示眾。魏軍被迫泡在水中,處境十萬困難。公孫淵乘機命令城中的部隊與老百姓出城放牧、打柴。有的將領見有機可乘,就要求消滅出城的敵軍,司馬懿不準。一個名叫陳硅的問他:“將軍過去打上庸時,八路並進,日夜攻打,只用了6天,就攻破了城池,殺掉了孟達。現在我軍遠道而來,反而不急於攻打敵人,是何道理?”司馬懿笑道:“那時,孟達兵少糧多,可供一年,我軍人數4倍於敵而糧食不夠一月,以一月圖一年,怎麼能不速戰速決呢?以4人攻打一人,則是可以速戰速決的,所以不計死傷,猛攻上庸,實質上是與他競爭糧食。現在情況不同了,敵眾我寡,敵飢我飽,又逢大雨,難以速戰速決。此次出兵遼東,不怕燕軍堅守,就怕燕軍跑掉。目前,我軍雖少,但糧草充足;燕軍雖多,但糧草將盡。如果消滅出城放牧、打柴的燕兵,搶走他們的牛馬,在我軍沒有完成合圍的情況下,不就等於迫使燕軍拼死逃跑嗎?公孫淵依仗人數眾多和雨天大水給我軍帶來的困難,繼續堅持.不肯認輸。我們何不將計就計,主動示弱於敵,讓他們安心。等到雨停、水退、敵軍糧盡之時,再發動攻勢,不比現在撿點小便宜強得多嗎?用兵的訣竅在於根據敵情的變化而變化啊!”眾將聽罷,莫不欽佩司馬懿的才智。於是,司馬懿率領部隊,面繼續合圍襄平,.面暗中趕做大批樓車鉤梯,待機攻城。

不久,雨停了,遼河之水亦漸漸退去,魏軍也完成了對襄平的包圍。接著,司馬懿抓住燕軍糧草基本斷絕之機,對襄平城發動了猛烈的攻勢。司馬懿指揮魏軍將士築起土山,登高俯射城中,其箭如雨,晝夜不息。又在城下挖地道,以求伏兵人城,上下結合,還配以樓車、鉤梯,輪番進攻。時過不久,公孫淵支持不住.遣使出城求和,

要求魏軍先撤出包圍,然後他自縛請罪。這種緩兵之計,哪裡能騙得過司馬懿?司馬懿毫不猶豫地加以拒絕,並將來使斬首。公孫淵忙又派衛演到魏營,請求允許他送兒子當人質,以圖解圍。司馬懿讓衛演帶話給公孫淵:“既敢對陣,或戰或守或走,三者都不能,就應降應死,豈有求和之理。不必送子當人質!“公孫淵無奈,只好硬著頭皮死命抵抗。但是,他的土兵早已飢疲不堪,軍心早已瓦解,大將軍楊祚首先開城投降。司馬懿揮軍人城,一舉擊斃燕軍7000餘人。公孫淵無路可走,便率軍從南面突圍,企圖殺開一.條血路逃生,結果被魏軍殺死於亂軍之中。餘部全部投降。

襄平城被攻佔以後.所謂燕E朝的其他幾個郡都望風而降。平叛作戰果然只用了3個多月。第二年春,司馬懿按照原定的一年計劃,如期班師回朝。

平定遼東之戰,制止了公孫淵的分裂割據維護了已經形成的統局面。 足智多謀的司馬懿以其卓越的指揮才能,創造了一個孤軍遠征、以少勝多的傑出戰例。

韜光養晦誅殺曹爽

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公元239年正月,司馬懿討平遼東回到洛陽不久,魏明帝曹睿病死。魏明帝臨死前,拉著司馬懿的手,將8歲的太子曹芳託付於他命太子上前抱著他的脖子。司馬懿頓首流涕,受遺命與大將軍曹爽共輔幼主。

太子曹芳繼帝位後,司馬懿升為侍中錄尚書事。與曹爽各統3000兵馬,共同執掌朝政。起初,曹爽因司馬懿德高望重,對他恭敬有加,不敢專斷獨行。後來丁謐等人勸道:“太尉有大志而甚得人心,不可推誠信任。”曹爽遂對司馬懿猜疑提防。在丁謐的謀劃下,曹爽於景初三年(239年)二月使魏少帝下詔,提升司馬懿為太傅,表面上提升了司馬懿,實際上削奪了司馬懿的兵權。而且朝中奏事也得先經曹爽。曹爽還把自己的弟弟曹羲、曹訓、曹彥等分別提升為中領軍、武衛將軍、散騎常侍。為了提高威望,建立功名,曹爽不顧司馬懿的反對,於正始五年(244年)二月強行伐蜀,結果勞民傷財,無功而返。

曹爽專利,司馬懿失權,兩個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在不利的情勢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採取以退為守的策略,運用韜晦之計,收斂鋒芒,藏形隱跡,告病居家,不問朝政。

正始八年(247年)四月,曹爽的野心日益膨脹,竟將太后遷人水寧官,進一步獨專朝政。並與其黨羽密謀,企圖奪取皇位。但是,他最為憂慮的仍是司馬懿。

一天,曹爽借心腹李勝調往荊州之機,讓他以向司馬懿辭行為由,前去觀察這個稱病居家、不問朝政的太傅。當李勝來訪時,司馬懿立刻猜出了他的來意,於是決定將計就計,迷感對方。

李勝來到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躺在床上,在兩個侍女的服侍下喝粥,粥競撒滿了前胸。李勝說:“聽說太傅舊病復發,沒想到竟病得如此嚴重。我此次蒙皇上恩典,將赴本州(李勝是荊州人,所以稱本州)任刺史,今特來向太傅辭行。”

司馬懿故作氣喘吁吁狀,說:“您去幷州,幷州靠近胡人,可要好好防範。我年老病重,死在且夕,恐怕我們今後不能相見了。我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請您日後多加關照。”李勝糾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幷州。”司馬懿問:“您不是去幷州嗎?“李勝又重複一遍:“我是回本州,回荊州。”司馬懿裝作才明白的樣子,說:“我年老糊塗,沒有聽懂您的話。您調回荊州,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李勝回去後,將其在司馬懿處的所見所聞詳細地告知曹爽,並說:“司馬公不過是尚有餘氣的屍體而已,形神已離,不必再對他有何顧慮了。”

曹爽最忌怕的對手就是司馬懿,聽完李勝的這番話,他認為把持朝政為所欲為的最後障礙不存在了,於是更加肆無忌憚了。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喪失警惕、思想麻痺的曹爽兄弟,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輕易離開了京城。裝病蟄居而暗中準備的司馬懿立即抓住時機,發動了政變。他上奏永寧太后廢免曹爽兄弟,奪了他們的兵權。然後,親率太尉蔣濟等兵屯於洛水浮橋,切斷曹爽的歸路。並派人給魏帝送去罷免曹爽的奏章。 他還指洛水為誓,保證曹爽等人僅予免官,決不加害。曹爽的謀士桓範力勸曹爽速保皇帝到許城,F詔調兵,鎮壓司馬懿的反叛。愚不可及、貪生怕死的曹爽此時早沒了主意,索性把刀往地下一扔,投降了。然而,這一次曹爽又上當了。曹爽等人回到京都不久,司馬懿便以“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戚權”的罪名,將曹爽兄弟及其黨羽全部處死, 並夷滅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馬懿在討伐政敵王陵凱旋歸京後,病死於洛陽,終年72歲。

中華古代名將錄之權謀大師---司馬懿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如果說,南擒孟達、西拒諸葛、東平公孫等戰例,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那麼,他多次裝病,韜光養晦,奇誅曹爽,則顯示了他政治鬥爭的韜略。對此,唐太宗李世民評價說:“現其雄略內斷,英敬外決,珍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句,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司馬懿不愧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謀略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