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皇位也是嫡長子繼承嗎?

堂前舊言


滿清皇位也是嫡長子繼承嗎?不是,因為滿清的皇位繼承製前後變化很大,比較複雜。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從清朝的發展歷史說起。

從努爾哈赤逐步統一女真各部,到最後以“七大恨”為名,正式起兵反明,在這期間的前後三十餘年中,明朝始終未能給予關外足夠的注意。甚至於,明廷還在一定程度上扶持女真,鼓勵女真各部對蒙古部落發動戰爭。

直到後金徹底崛起,並且將整個東北和蒙古大部形成了統一的軍事同盟,明朝才意識到,自己苦心經營的平衡局面已經被徹底打破,明朝在關外的優勢地位已經岌岌可危。

從萬曆後期開始,明朝多次調集大軍對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發動攻勢,企圖一舉殲滅新生的後金政權。結果,在關鍵性的薩爾滸之戰中,後金軍隊在努爾哈赤率領之下,利用“任憑你從幾路來,我只衝著一路去”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擊潰了各路明軍。

到努爾哈赤去世前,明朝和後金在東北依然處於僵持狀態。當然,戰爭的主動權已經到了後金手中,明朝只是憑藉堅城壁壘進行被動防禦。

皇太極雖然不斷次強化了這種攻勢,但直到過世也沒有突破明朝的東北防線。直到1644年,歷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帝王,加上明朝內部遍佈全國的農民起義,清軍才終於入主中原。

接下來,文史不假與您一起來深入瞭解清朝的幾種皇位繼承製,從中發現為何嫡長子繼承製沒有能夠成為主要的皇位傳承方式。

一、汗位推選制

汗位推選其實是女真族的傳統繼承形態,也是清朝的第一種皇位繼承方式。不過,這種傳承方式很短暫就結束了,僅僅在清朝存續了二十年的時間。基本上,從天命七年開始,至崇德八年結束。

介紹汗位推選制,就必須得提到八旗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兩者之間存在著太多的重疊之處。

女真部落在平時狩獵時,會設立一個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大箭的意思;額真,首領的意思)。這種基層組織一步步演變,在作戰、屯墾和納糧時,都會以牛錄作為一個單位。努爾哈赤在這個基礎上,初步創立了八旗制度。

明確,每三百人設一個牛錄額真,每五個牛錄額真又設一個甲喇額真,每五個甲喇額真再設一個固山額真。

而固山額真,就是滿人編制中最大的一級單位,每個固山都有特定顏色的旗幟,以示相互間的區分。而固山,在漢語中的意思就是“旗”。

八個固山,就成了我們熟知的八旗,包括有黃、白、紅、藍四旗和鑲邊的黃、白、紅、藍四旗,合稱為“八旗”。

每個旗的旗主,都由努爾哈赤的子侄擔任,也就是後世赫赫有名的八大和碩貝勒。

他們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完全平等,只對努爾哈赤服從,這種由奴隸的軍事民主制進行的改進加強版,就直接奠定了滿清未來數百年的政治基礎和軍事基礎。

努爾哈赤推行八王議政的制度,加之兩次立儲失敗,使他下定決心以推選的方式來來確立繼位之君。在他生前,就明確了八王議政的主要基調,包括以下幾點:

(一)、共同推舉一國之君。

(二)、必須服從眾議結果。

(三)、平均分配所得財物。

1626年,在努爾哈赤過世後,其子皇太極就是通過汗位推選制而上臺。不過,依靠推選制即位的皇太極,通過強化自己在軍事、政治和文化的決策權,逐步拋棄了汗位推選制。

二、懿旨確立制

1643年,皇太極因為受傷感染而不治身亡。雖然他已經極大地削弱了八王議政的權力,但由於自己並未明確立儲,這等於又給了汗位推選制再度實施的機會。

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開始爭奪皇位,兩派之間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眼看,滿清分裂的危機就會一觸即發。

關鍵時刻,在孝莊太后的積極斡旋下,雙方才各退一步,同意由皇太極的幼子福臨來繼承皇位。於是,以太后頒佈懿旨的形式,令六歲的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順治皇帝。

1661年,順治皇帝因為天花過世,也有人推斷是出家為僧。但無論哪種情況,他的離開的確很突然,因而沒有明確的繼任儲君。

得益於當時滿清政權已經在穩固,因此這次的擇立新君工作,顯得波瀾不驚。由孝莊太后出面,再次用頒佈懿旨的形式,令八歲的皇三子玄燁繼位,也就是聞名後世的康熙皇帝。

滿清入關的前兩任皇帝,都是由太后懿旨而確立的,包括順治和康熙。而到了清末的最後兩任皇帝光緒和宣統,也是由太后懿旨的形式確立的。

三、嫡長子繼承製

尚未入關時,滿族對於嫡庶之分並不是太明顯。但在入關以後,尤其到了康熙時期,開始深受漢化的滿清政權也日益重視嫡庶之分和尊卑禮儀。

1675年,因嫡長子承祜幼殤,康熙帝冊立了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嫡子胤礽為皇太子,第一次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而胤礽,也成為了清朝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皇太子。

由於正處在中央集權的上升期,儲君與皇帝的關係非常難於把握,而且,之前也沒有先例可以借鑑。

同時,康熙的子嗣太多,許多都已經成年掌權,幾乎每一位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受此影響,皇太子胤礽的處境十分尷尬,與父親康熙的關係也難以把握。

1708年,胤礽獲罪被廢除太子位,並囚於鹹安宮中自省。

1709年,仍然對嫡長子繼承製抱有幻想的康熙,下旨復立胤礽為皇太子。結果,三年後又再次廢黜。

此後,雖然朝中多有推薦太子復立的建議,但康熙帝已經徹底對嫡長子繼承製失望,而對於皇位的繼承也更加慎重。因此,康熙決心開始秘密建儲制。

四、秘密建儲制

1722年,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一年的康熙病逝,皇四子胤禛憑藉康熙遺詔成功即位,史稱雍正皇帝。

至此開始,秘密建儲制開始走上了清朝的政治舞臺。所謂的秘密建儲制,就是對於皇位的繼承人採取一種秘而不宣的制度,打破之前舊有的傳統,皇帝生前不明確冊立太子,死後以遺旨的形式公佈。

雖然存在著一些進步性,但凡事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由於儲君身份不公開,使得他在平時的教育、婚娶、朝政等方面,並沒有受到比其他皇子更多的優待和照拂。

而且,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會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約。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雍正皇帝的繼位不正之說,這就是秘密建儲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漏洞所致。當然,這只是一場謠傳罷了。

五、全文結語

四種皇位繼承製,汗位推選制、懿旨確立制、嫡長子繼承製和秘密建儲制,都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到清朝時的繼承和演變,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1.清代皇位繼承的方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

在入關之前,依循當時的滿洲舊俗,汗位的繼承是以汗之嫡子為選擇的,但是次序並不重要。換句話說,就是隻論嫡庶,不論次序。嫡長子和嫡次子、嫡三子相比,並沒有優先權利,而嫡幼子,雖然有繼承父親遺產的權利,但是這種繼承並不包括大汗的身份。同時,在八旗分封的時候,只有嫡子才能分到整旗旗分,也確保了只有汗之嫡子才有競爭汗位的實力。太宗和世祖,就都是嫡出之子。其中太宗之母原為側室,後來扶正,遞補大妃之位。

入關之後,吸取了漢地王朝的傳統,清代皇室開始有了嫡長子的優先待遇。比如說順治帝,他把董鄂妃給他生育的兒子叫做“長子”,完全無視了庶妃所出的聖祖兄弟幾位,這是因為董鄂妃在他眼中就是嫡妃地位,所以董鄂妃之子即是嫡長子。後來聖祖繼位,依然以立皇太子的身份,無視了皇長子允褆,而以嫡長子允礽作為皇太子,便是遵守了漢地嫡長子的傳統。

不過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皇太子允礽失德,九龍奪嫡,造成了康熙朝中後期朝政混亂之一端,故而世宗雍正帝繼位之後,便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在此制度之下,嫡長子不再是明文規定的下一代繼承人。

2.八大鐵帽子王,指的是清代入關時期的八位軍功王公。

清代八大鐵帽子王,指的是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這八位都是入關時候立下大功的軍功皇族。清代初期時候,爵位傳承製度不是特別明確,世襲遞降和世襲罔替的區別不是特別嚴格。到了乾隆朝,規定在皇族之中,只有因為軍功封的爵位才能夠世襲罔替,其餘一律世襲遞降。所以擁有世襲罔替的這些王公,民間稱之為“鐵帽子”,也就有了“鐵帽子親王”、“鐵帽子郡王”等說法,其實還有“鐵帽子公爺”、“鐵帽子將軍”等等。


橘玄雅


清代皇位繼承大多不是嫡長子繼承(這裡僅從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開始算起)。

清世祖 順治帝福臨,皇太極第九子,為崇德五宮之一永福宮莊妃之子,皇太極十一子,皇太極第二、三、八子早殤,而其餘九子中僅九子福臨、十一子博穆博果爾(麟趾宮貴妃子)為五宮之妃所生,因為皇太極時五宮地位遠高於其他,所以如若非要說福臨是嫡長子也是說得通的,只是有些牽強。

清聖祖 康熙帝玄燁,順治帝第三子。順治一生有四位皇后,第一位皇后為孝莊侄女,後被廢,子女不詳;第二位皇后順治十一年立,為廢后侄女,無子女;另有孝獻皇后,即董鄂妃,死後追封,一子早夭;第四位即康熙生母,為康熙即位後上諡號。康熙既非嫡子也非長子,其即位據說是因為他得過天花而不死。

康熙帝

清世宗 雍正帝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其即位成為清代未解之謎。

雍正帝

清高宗 乾隆帝弘曆,雍正帝第四子。乾隆帝可以看作是長子即位,其前有嫡長子(唯一嫡子)弘暉八歲而夭,另有李妃所生三個皇子弘盼(2歲亡)、弘昀(10歲亡)、弘時(雍正五年亡,24歲)均早夭。

乾隆帝

清仁宗 嘉慶帝永琰,為乾隆帝十五子。乾隆帝有十七子,但只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活到了乾隆退位,四人中,永琰、永璘為同胞兄弟,而永璇、永瑆據說不得乾隆喜愛,永璇甚至在乾隆朝僅為郡王。

嘉慶帝

清宣宗 道光帝旻寧,嘉慶帝嫡長子。

道光帝

清文宗 咸豐帝奕詝,道光帝四子,母為孝全成皇后,是道光帝第三位皇后,前兩任皇后均無子,是故咸豐實為道光嫡子,且至道光去世,健在的皇子中也以咸豐為長。

咸豐帝

清穆宗 同治帝載淳,咸豐帝唯一皇子(其弟早夭),無子,死因未知。

同治帝

清德宗 光緒帝載湉,奕譞次子,奕譞為道光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長子早夭。

光緒帝

末代皇帝 溥儀,載灃(奕譞第五子)長子、光緒侄。

末代皇帝溥儀

縱觀清代皇位繼承,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僅有道光一人。順治帝可以勉強看作嫡長子繼承,康熙帝即位應該有一定偶然性,而雍正即位爭奪最為激烈。是故雍正帝即位之初,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建立了另一套皇位繼承製度,即秘密立儲制。即皇帝在位時將皇位繼承人名字寫好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至其駕崩後在輔政大臣的見證下宣讀,同時以密旨藏於內府,以備核對。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皇子為爭奪皇位而相互傾軋,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將皇位繼承權獨斷於皇帝手中,這樣皇帝就可以選擇自己認為可以繼承大統的皇子,而不必再受到大臣的約束。雍正元年立弘曆,乾隆三十六年立永琰、嘉慶四年立旻寧、道光二十六年立奕詝都是採用這種方法。但是皇權的爭奪向來是激烈的,而且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不可能完全避免,咸豐帝奕詝是清代最後一位通過秘密立儲制確立的皇帝,其後皇位更替掌握在慈禧等人手中。

關於八大鐵帽子王,可以參考之前問答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685817019571899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