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为何最终大明朝还是覆灭了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

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域内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

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为何最终大明朝还是覆灭了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帝还是一个好学不倦的皇帝,博览群书,举凡《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皇祖明训》《帝鉴图说》等典籍几乎朝夕不离手。他还命令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写《正心诚意箴》,制成屏风,分别安放在文华殿、武英殿,以便随时激励自己。

足以可见,崇祯帝学识渊博,满腹诗书,这样的帝王可算得上是弹精力竭,任劳任怨了。

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为何最终大明朝还是覆灭了


也许,老天也想给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一些考验。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为何最终大明朝还是覆灭了

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历史中的崇祯帝此时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难题。内有农民造反,外有皇太极虎视眈眈

农民军起义长达十多年之久,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一代帝王就此陨落。

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为何最终大明朝还是覆灭了



尽管崇祯帝本身志向远大、事必亲躬,但他犯了一个皇帝普遍会犯的错误——多疑。在位17年间,他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人才流动频繁,真正有学识的书生都不愿请命。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与此同时,崇祯帝在财政方面所用的措施也极为不对,因国家财政赤字,便征收大量的税,百姓本已经食不果腹,还要上交大量的税收,怎能不反。

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为何最终大明朝还是覆灭了

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因瞻前顾后而拒绝迁都,这也丧失了最后的机会,其实,如果崇祯帝选择迁都的话,可能最后的结局就不会是自刎于煤山了。

故而,崇祯帝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史书对于崇祯帝的评价可谓是非常全面了,在皇权递争之中,在朝野党争之际,在抵御后金、对付农民起义之时,崇祯帝无法力挽狂澜,即使再怎么励精图治,最终还是导致了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