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從法國高考作文題說起

  

他山之石:從法國高考作文題說起 | 雨波

網上有關考試的帖子多了起來,告訴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節。在眾多的帖子裡,有一張讓我注目。那是素有“哲學家搖籃”之稱的法國的高中畢業會考的作文題。法國的高三分文、理、經濟科,今年的作文考試各科均有三題,可選做一題。

  文科 

  1、“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 

  2、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  

  3、試分析休謨論“結伴慾望和孤獨”一文的哲學價值。“‘結伴’是人類最

   強烈的願望,而孤獨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懲罰。”  

  經濟科

  1、什麼是公眾輿論能承受的真理?

  2、“給予的目的在於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

  3、試分析尼采論“罪行與犯罪”一文的哲學意義。作者在文中提出問題:

   輿論在瞭解了犯罪動機和作案具體情況後,即能遺忘錯誤。這種現象是

   否有悖倫理原則?  

  理科

  1、能否將自由視為一種拒絕的權力?

  2、我們對現實的認識是否受科學知識的侷限?

  3、試分析盧梭論“人類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學含義。盧梭說:

   “我們對同類的感情,更多產生於他們的不幸而不是他們的歡樂。為共

   同利益聯繫在一起的基礎是利益,因共處逆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感情。”

  看完卷子,介紹給友人,友人頗有感慨:“法國的高考作文題很讓人三思,與之相比,國內的題就太小兒科了,今年是論誠信之類(注①),淺得太多了。”友人的心裡泛起的,是那份深遠的人文關懷。

  兩張不同的考卷,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思考,體現了兩個民族著眼點的差異。“誠信”固然重要,在當今的商品社會里也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然而,我們還應該關注一些人類普遍關心的問題,從年輕時就做起,經常考慮一點抽象的、哲學範疇的東西,這樣我們的思想才能深邃,胸襟才能廣闊,才能不被個人的恩怨得失所淹沒。成功了不驕奢,失意時不消沉,不僅把日子過得充充實實,還能對祖國和人類社會作出大的貢獻。

  在國內,高考題還有著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那就是國內叫做“高考指揮棒”的效應。中華民族無論到了哪裡都以重視讀書教育著稱,因此高考題對學校的教學、學生的思考、和社會的關注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即使是在國外,它們也同樣地影響著那裡的華人社會。與此同時,今天的年輕一代正面對著遠比過去複雜的時代,他們思考,他們不解,他們彷徨,他們追求,他們上下求索,渴望真知。如何正確運用高考題目對他們的‘指揮’作用,讓我們的下一代有個高的、厚的起點,讓他們有一個肥沃的生長的土壤,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省的問題。

  法國民族是個了不起的與眾不同的民族。法國是巴黎公社的誕生地,在近代史上,曾經出過拿破輪這樣的軍事家,出過雨果、盧梭這樣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出過莫奈、比才這樣的藝術家,出過費馬、富里葉這樣的科學家。今天,有著五十四萬平方公里、六千萬人口的法國,仍然在國際舞臺上獨立地思考著。

  一個民族關心什麼樣的問題,她的大眾的興趣所在,在很大的程度上說明了這個民族的狀態和素質。

  我們從法國的高考作文題中可以學到些什麼?

2001/07/28 初稿於加利福尼亞 07/30 修改

---------------------------------------


注①:2001年中國的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一則寓言,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湧,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捨不得丟,艄工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裡。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麼呢?請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大洲點評:和風細雨的筆致,其實也是沉重的很。話題的核心,看似兩個不同文化國度的高考作文題的比較,其實卻是指向了素質教育的關健。文以載道,語文教學怎麼改革,也是改不掉這樣的一個傳統的,而且我們看,外國的傳統比我們似乎更強的傳承著呢!但我們的道,更多的是道德的道,核心便是一個善字吧?是實踐的哲學,而法國的作文題所顯示的道,理性的色彩更濃,更多的是形而上的關於哲學的真理的思考。我們似乎要讓學生明白的是怎麼做,而他們呢,首先要明白的,是為什麼做——我從該文所引發的這思考不知正確與否,然而,這又確實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讀該文,我尤為感動的,是作者身在海外,又從事的是與文學和教育毫不搭界的職業,卻位“洋”而不敢忘憂國,思考得又尤為深致,正所謂隔岸觀火,別有見地。而精短之文,卻又寫得條分縷析,環環相扣,邏輯謹嚴,立論深致,並且引而不發處又多多,耐人尋味,令人思考更多更深呢!——本篇與上篇相比看,異曲同工,相得益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