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思維一個“孵化”的空間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就算文章老手,能做到出手成章、文不加點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好文章都是反覆修改、“慘淡經營”的成果。畢竟,像王勃、曹植那樣能出口成章者是少數。況且,他們的傳奇故事究竟有幾份真實幾份演繹,也很難考究。

實際上,越是文章高手越在這方面心存敬畏。

我們得有把一篇文章修改幾遍甚至十幾遍的思想準備。

基於這個事實,想寫好作文的同學,得準備一個用著稱手的草稿本。

這個草稿本,得是一個“真正”的草稿本。真正的草稿本有什麼特徵呢?

它是一個思想孵化的空間,是隻屬於自己,不準備示人的那種。這個草稿本得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思想自由馳騁的場域。在這個場域,你儘可大膽嘗試,讓發自內心的聲音流淌出來;你甚至可以試著觸碰你思想和語言的邊際,享受放飛自我的舒暢。字寫錯了沒關係,塗掉就是。筆跡混亂也沒關係,上交老師前謄抄清楚就好。

但如果一開始就在學校發的作業本上寫作,你無法做到這些。因為要讓老師看,你得考慮書寫是否工整、是否會說錯話、有無錯別字……在作文草創階段,如果顧慮這些因素,思想的展開會受到限制甚至滯澀。

有的學校給學生髮了兩個作文本,一個叫草稿本,另一個叫正式本。一篇作文交兩遍,初稿按老師意見修改後再交老師批閱。學校的考慮沒問題,多一遍反饋,孩子多一遍收穫。

但學生不能真的把學校那個“草稿本”當成草稿本。只要你的作業得見老師,它就已經“正式”起來了,即便它叫“草稿本”。

有不少學生平時的作文訓練還真就是直接在作業本上完成的,我自己學生時代有很長一個時期是這樣,我兒子也有過這樣的時期。這是一個讓人看著都痛苦的過程:擠牙膏一樣,思前想後,顧慮重重,一會擠一點,擠錯了還要用橡皮、塗改液什麼的修改,改次數多了紙面破損得實在看不過眼,撕掉再寫……

不用自己草稿本寫作的學生也許是在考慮:或者是想快快寫完作業,沒有耐心謄抄那麼多遍——學校發了“草稿本”的學生更容易有這樣的想法;或者是訓練自己的應試能力,把平時的訓練都當成考試。

想對持第一類考慮的同學說,就算你只考慮完成作業的效率,結果也會是:欲速則不達。

試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先在自備草稿本上寫完、再謄抄到作業本上的過程一定要比直接在作業本上寫來得快——如果你對作文質量有起碼的要求話。

想對持第二類想法的同學說:太急功近利了,這樣訓練出來的作文,最好結果也只是四平八穩,就算應試,也只能保證不出錯,出彩的幾率不大。

平時的作業是訓練,是讓你試探寫作的各種可能性,不是考試,你得給自己一個試錯的空間,讓思維的各種觸角在試錯中得到伸展,思想得到孵化。

說到這裡,有同學會想用電腦寫作。

的確,電腦寫作查資料快速,修改方便,稍加訓練打字速度也快。但實踐證明,開機、打開文字處理軟件所費的周折、期間各種資訊的誘惑,很容易讓人的注意力跑偏。成人使用也許可以,但對於中學以下年級的學生,暫不推薦使用。

寫作效率的決定因素在於思維的速度,不在書寫速度。以何種工具寫作,主要取決於是否有利於思想的流動。實際上,許多大作家都是用最原始的手寫方式寫作的,這絲毫沒妨礙他們的高產出。

給自己準備一個書寫起來很舒暢、你樂於在其上書寫的本子吧。這方面不要省錢,寫作是一項艱苦的勞作,勞作的時候對自己好一點。

忽然有一些作文之外的想法。

小時候,母親不讓我們看母雞下蛋,說老看的話,母雞下的蛋就會是軟蛋。作為一個曾經的熊孩子,我用實際行動印證過母親的話。

母雞下蛋有這個規律,搞創作、寫文章、做成事都是這個道理。

你的作品成形之前,需要避開外人的關注、議論、評判,找一個安靜的窩,專注於醞釀。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始終在眾人的關注下,很容易會成”軟蛋“。

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人除了展示給人的一面,也有不肯示人的一面,那是你作為一個訓練者、成長者的沉潛。(更多內容請關注閱行長安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