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思维一个“孵化”的空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就算文章老手,能做到出手成章、文不加点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好文章都是反复修改、“惨淡经营”的成果。毕竟,像王勃、曹植那样能出口成章者是少数。况且,他们的传奇故事究竟有几份真实几份演绎,也很难考究。

实际上,越是文章高手越在这方面心存敬畏。

我们得有把一篇文章修改几遍甚至十几遍的思想准备。

基于这个事实,想写好作文的同学,得准备一个用着称手的草稿本。

这个草稿本,得是一个“真正”的草稿本。真正的草稿本有什么特征呢?

它是一个思想孵化的空间,是只属于自己,不准备示人的那种。这个草稿本得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思想自由驰骋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你尽可大胆尝试,让发自内心的声音流淌出来;你甚至可以试着触碰你思想和语言的边际,享受放飞自我的舒畅。字写错了没关系,涂掉就是。笔迹混乱也没关系,上交老师前誊抄清楚就好。

但如果一开始就在学校发的作业本上写作,你无法做到这些。因为要让老师看,你得考虑书写是否工整、是否会说错话、有无错别字……在作文草创阶段,如果顾虑这些因素,思想的展开会受到限制甚至滞涩。

有的学校给学生发了两个作文本,一个叫草稿本,另一个叫正式本。一篇作文交两遍,初稿按老师意见修改后再交老师批阅。学校的考虑没问题,多一遍反馈,孩子多一遍收获。

但学生不能真的把学校那个“草稿本”当成草稿本。只要你的作业得见老师,它就已经“正式”起来了,即便它叫“草稿本”。

有不少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还真就是直接在作业本上完成的,我自己学生时代有很长一个时期是这样,我儿子也有过这样的时期。这是一个让人看着都痛苦的过程:挤牙膏一样,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一会挤一点,挤错了还要用橡皮、涂改液什么的修改,改次数多了纸面破损得实在看不过眼,撕掉再写……

不用自己草稿本写作的学生也许是在考虑:或者是想快快写完作业,没有耐心誊抄那么多遍——学校发了“草稿本”的学生更容易有这样的想法;或者是训练自己的应试能力,把平时的训练都当成考试。

想对持第一类考虑的同学说,就算你只考虑完成作业的效率,结果也会是:欲速则不达。

试着比较一下就知道了,先在自备草稿本上写完、再誊抄到作业本上的过程一定要比直接在作业本上写来得快——如果你对作文质量有起码的要求话。

想对持第二类想法的同学说:太急功近利了,这样训练出来的作文,最好结果也只是四平八稳,就算应试,也只能保证不出错,出彩的几率不大。

平时的作业是训练,是让你试探写作的各种可能性,不是考试,你得给自己一个试错的空间,让思维的各种触角在试错中得到伸展,思想得到孵化。

说到这里,有同学会想用电脑写作。

的确,电脑写作查资料快速,修改方便,稍加训练打字速度也快。但实践证明,开机、打开文字处理软件所费的周折、期间各种资讯的诱惑,很容易让人的注意力跑偏。成人使用也许可以,但对于中学以下年级的学生,暂不推荐使用。

写作效率的决定因素在于思维的速度,不在书写速度。以何种工具写作,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利于思想的流动。实际上,许多大作家都是用最原始的手写方式写作的,这丝毫没妨碍他们的高产出。

给自己准备一个书写起来很舒畅、你乐于在其上书写的本子吧。这方面不要省钱,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作,劳作的时候对自己好一点。

忽然有一些作文之外的想法。

小时候,母亲不让我们看母鸡下蛋,说老看的话,母鸡下的蛋就会是软蛋。作为一个曾经的熊孩子,我用实际行动印证过母亲的话。

母鸡下蛋有这个规律,搞创作、写文章、做成事都是这个道理。

你的作品成形之前,需要避开外人的关注、议论、评判,找一个安静的窝,专注于酝酿。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始终在众人的关注下,很容易会成”软蛋“。

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人除了展示给人的一面,也有不肯示人的一面,那是你作为一个训练者、成长者的沉潜。(更多内容请关注阅行长安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