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请问您是怎样理解的?

聿剑培训师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篇》,我是这样理解的:孝敬父母尊重兄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这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说教的语录,按照孔子的说教,实践中发现自己对父母非常孝敬,经常回家陪父母散步谈心,父母患病住院期间忙前忙后地照顾。但是父母则关心不是经常照顾他们的子女,我感到无地自容。尊敬兄弟,兄弟则视我为心善好欺,不把我当一回事,使我感到心寒。所以说孔子的说教有它正确的一面,也有他想不到的一面。回答完毕!


一样了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讲的,意思是,孝和悌,不就是做人的根本吗?用一个“与”字,表疑问语气,可见有子很谦和,说话留有余地。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友爱兄弟姐妹。从表面意思看,指这些是做人的根本。

不过,我认为这句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下面咱们来一起分析一下。

首先强调,不要误解了孔子,认为做人必须要守住孝悌,这也是有条件的。

什么条件呢?孔子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做父亲要有做父亲的样子才行。这也叫父慈子孝,兄恭弟爱。如果你不小心,做错了事,父亲脾气暴躁,拿一根大棒过来,你该怎么做?是接受惩罚吗?孔子的学生曾参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曾参站着没有动,好在他父亲下手也不是太重,没有造成重大的伤害。孔子知道后,很生气,认为曾参应该撒腿跑就是了。孔子对待孝悌就很灵活,不是什么事都顺从,尤其对你产生伤害的时候。我国农村有句老话叫仇人出弟兄,尤其是有家产的人家,兄弟为分家产,对簿公堂的也不少,更不用说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隋炀帝弑父登基了。看来孝悌是很复杂的,很难做到的。

朱熹是怎样解说的呢?他强调了孝悌是行仁的开始。一个人连家人都不爱,还能指望他爱别人吗?

朱子认为仁是性,孝悌是用也。孝悌是仁的表现,行仁应该从孝悌开始。什么是仁呢?仁者,爱之理,心之徳也。君子凡事应专用力于根本,根本自立,则其道自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要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操,要从家庭开始,从孝亲开始,毕竟,百善孝为先。

结束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行孝不能等待。


江湖夜雨92


在孔子看来,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把孝顺父母放到第一的位置,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的话,他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这种观点对不对呢?我认为这里也有个辩证法的问题。孔子讲的孝顺往往专指对父母百依百顺。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都是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人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志,那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是大逆不道。人们之所以会这样理解“孝”的概念,与封建专制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对于皇帝而言,大臣们不听他的话就是大逆不道,因为封建皇帝往往把“孝”与“忠”的概念混为一谈。其根本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无条件的“孝”与对封建专制者的愚忠挂起钩来,以便于维护封建统治。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大多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会对父母的话有选择地听,或言把父母的话做了双向的理解,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是什么都一味无条件地服从,而是有鉴别地汲取或扬弃。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核心思想中的“孝”并没有被放弃,百善孝为先的整体概念依旧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李宝臣libaochen


很高兴受邀来回答这个问题。

“孝悌也者,其我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二章,孔子的弟子有子说。

“仁”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概念,是孔子人性结构的理想,孝悌是“仁”的根本。朱熹《论语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悌)。”从构字法来看,“孝”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儿子在下,老子在上,儿子尊养老子,为“孝”。孝是对长辈的爱,悌是平辈之间的爱。孝悌,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使家庭和睦相处,也就是齐家,这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

孝就是晚辈要对长辈孝敬,是处理长幼关系的方法。怎么孝?生则养之,但又不是简单地让长辈吃饱,如果这样,就与动物没有多大的差别。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不但要让长辈吃好,多替他们操劳,“事父母,能竭其力”,不要给他们以脸色,即“色难”,而且还要自我完善。

曾参就认为孝的落脚点是“立身”。不奉养父母是不孝,但是,不上进,不干正事,不干好事,让父母担心、蒙羞也是不孝,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让白发人送黑发人,父母年老无养同样也是不孝。所以要加强德的修养,从方方面面完善自我,让父母放心、顺心。

那么,死之后呢?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要有一份感恩的心去缅怀先人给予的一切,关键是“不违父志”,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未竟的事业完成。

孔子主张对父母“无违”,但不是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条件的承担。《韩诗外传》记载:曾参犯了过错,他的父亲曾皙就用棍棒打他,他就任父亲痛打,把他打昏了过去。他醒来后不是关心自己伤到什么地方和伤到什么程度,而是起身先问曾皙身体是否不适。鲁国的人都认为曾参这样做是孝顺,是个大孝子。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不要让曾参去见他,人们包括曾参都不理解这是何故。孔子说,曾参呀,你没有听说舜是如何做人子的吗?舜的父亲用小棍打他的时候,他就受了,当大棒打他时就逃跑了。孔子责怪曾参,在他父亲暴怒的时候毒打他,他不逃走而是忍受父亲的痛打,是不正确的。可见,孝不是无条件的服从。

悌是处理兄弟姐妹关系的方法。一个家庭中,平辈的关系最难相处,因为是平辈,总想事事、处处、时时讲公平,吃一点亏就不行,互不相让的事情难免不发生。如果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就会有矛盾,大家庭就会被搅成一锅粥。所以,儒家讲求兄长要爱护弟弟,弟弟要尊敬兄长,这样,大家才能互相谦让,和睦相处。

在古代,孝悌不单纯用在家庭中,还要延伸到社会。曾参在《孝经》中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父子就是上下级关系,延伸为君臣关系。过去,当官的就喜欢称自己为父母官。兄弟是平辈关系,延伸为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在家庭中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长期的家庭熏陶,长期的心理暗示,必然影响一个人到社会上的心理、行为。在家听惯了父母、兄长,在社会上也就会听从上级的命令,与同事、朋友和谐相处,自然就不会做出大逆不道事的,也就是“犯上”“作乱”者“鲜矣”。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如何爱人,爱人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亲子手足之爱是人的本能,这既符合人的天性,又比较容易做到。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己及人,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孝、悌两种情感是出自血缘亲情的自然纽带,孝是纵的要求,悌是横的规范,一纵一横,把家庭的道德秩序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经纬网。只有处理好了长幼关系、平辈关系,一个家庭才能和谐。所以,儒家认为孝悌是仁之本。

这样的回答不知是否让你满意?


丁小的时空


“仁”字于多数人不大好体察,因为好像高远了一些,这句话则给出了两个最切近的能够让每个人去体会自己仁心的路径:一是孝,二是悌。

1、何谓“仁”?

仁者,从“人”从二、二“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为“仁”。即是说体会仁心就要体会我与外物是一体的那种境界与慈悲,只有在这种境界下,人才能极度的舒适与放松、回归融入宇宙道体。

2、从孝与悌着手

“孝”者,奉养、敬爱父母;“悌”者,慈爱、帮扶自己的兄弟。要点皆在此过程中体会、陶养自己本来固有的那颗爱与善之心。

为什么要从孝悌入手呢?因为父母兄弟与我是血亲关系,大多数时候天然就有爱在其间流动、最易体认。

当充分体认到孝悌背后自己的那颗仁善之心后,就要试着将它向外、向无限扩充,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发现对世间万事万物很自然的、第一反应都怀有一颗仁爱而非敌对之心的时候,那便是仁的境界,大仁之境!

那时看一切都是美好的、也明明白白,因为我与外物与宇宙本就是一体。

3、仁心在自己这里,不在别处

佛家所谓“莫向外求”,对“仁”字的体会能够多少,只看自己对自己仁心能够开发多少。

其实确实在对父母恭敬、奉养和友爱兄弟的过程中,我们的确能体会到自己那颗仁心在一点一点散发出来。这样说来首先孝悌应当如此,再一个对自己体认仁心也是极有帮助的。

多向内去体认,通过多做去体会修正自己的心,这样才大有裨益,也才是正途。


挽狂澜


孝悌,也称“孝弟”;意思是: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论语·学而》在说到“孝悌“时,是这样解释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这是说什么呢?就是说,一个秉持孝悌的人,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不可能犯上作乱的——不去犯上作乱,这就是“仁”的基础,也就是做人的本分。

孔子一生中所渴求的社会秩序是这样的: 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各自安分守己,明白自己在家里或者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不要僭越(出轨)才是。

在孔子的时代,是没有法律去约束这些家庭成员之关系的,没有《婚姻法》也没有诸如公民守则之类规范公民行为的条例;

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完全依靠道德去规范,这个道德规范就是“孝悌”二字;如果做好了孝悌,也就是符合了“仁”的标准。

孔子的这个标准应该是当时衡量社会成员的“金标准”——一个人如果不去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话,也就是“不仁之人”;说白了,根本就不是人!

从孝悌开始,其后才是忠信礼义廉耻;一个连爹妈都不懂得去孝顺,连自己的兄长都不去敬爱的人,怎么可能指望他做到“忠、信、礼、义”呢?那就只能是不知廉耻之人了。


闲看秋风999


懂得孝梯的人,很少有犯上作乱的人。这是仁的根本。

勇而无礼则乱!一个人有了能力不要去做犯上作乱的事情。封建伦理有其弊端。道德传统也不是束缚。但就现实而言,父母对子女的爱多一点,还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多一点?

子女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目标。父母的教诲懒得听了,公司里年轻人成长了,能力强了,长翅膀能飞了。这是好事!但是别把自己的根本丢了!


赵雷955


孝者,以子事老,悌者,以心待下,以子之心,事上待下,此承上启下也。

仁者,天地所生,承天应地,大道也。

夫仁以孝显,孝以仁本也。



凡行记


从本意上讲: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这是讲立身之本,其实,何止是立身之本,还是立国之本,在家当孝子和在朝当忠臣是一个道理。孝顺爸爸,就会服从领导,服从领导就不会犯上,不会犯上就不会作乱,不会作乱,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孔子的逻辑。孝弟是古代家庭伦理的核心概念。“仁”是孔子思想里最核心的概念。孝弟是基础。


杨柳145822138


在儒家思想中,仁为核心思想,仁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所以说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意思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也是也是符合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孔子看来,统治的能做到孝顺父母,就不会坐下以上犯乱之事,如果把此核心思想推给百姓,百姓就会服从,而不是起兵造反,达到国家安定的目的,在孔子看来,人能做到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会忠君爱国。孔子的众多思想都是以仁,为核心发散出去的思想。在古人看来,嫡长子继承制是立国的根本,所以说要顺从兄长,在孔子的核心思想被称为立国的思想之后,在古代,大多数的王朝都是以孝悌为第一考究事项。孝顺父母,顺从兄长,也是古人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