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柔弱为雄强,让王铎的书法成为“明代第一”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健笔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这是清人吴昌硕对王铎的评价。

改柔弱为雄强,让王铎的书法成为“明代第一”

在明末清初这个新旧王朝更替的历史时期,以文人士大夫作为主体的书法艺术,形成两个艺术潮流:一股以董其昌为代表,沿明人尚态之路发展,以姿媚俊逸的书法,传达文人闲逸雅淡的情趣;一股以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王铎为代表,一反姿态之美和柔弱时习,以雄强纵逸的笔势,创奇崛怪异之书风,直抒激荡的胸襟或直率的性情。

后一股潮流为书坛带来了革新之风。

改柔弱为雄强,让王铎的书法成为“明代第一”

由明入清,大节已亏

王铎自小有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十六岁入庠(xiang,古代的学校),三十岁中举,天启二年三十一岁时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获得了仕途中很高的起点。步入仕途的最初几年,王铎表现出鲜明的倾向于"东林党"的立场,直接参与了同"阉党"的争斗。崇祯十一年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1664年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王铎入阁为次辅,次年降清。清顺治三年,王铎被授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晋少保。顺治九年病逝故里,谥文安。王铎入清以后,大节已亏,"颓然自放,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间作"。王铎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以书法见长,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及诸多诗文书画传世。

改柔弱为雄强,让王铎的书法成为“明代第一”

生逢乱世,潜心书法

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为寻求解脱,最主要的途径还是潜心于其酷爱的书艺。早在明天启年间,他与黄道周、倪元璐同举进士后,就在翰苑馆相约,三人共同深研书法,以扭转靡弱时尚。数十年来他身体力行,苦练不辍,"自定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

他革新书风的志向十分坚定,曾自述:"予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致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王铎四十八岁那年就有了清晰的感知:"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对于书艺契而不舍地创新追求已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表现他确实以此为人生奋斗目标,而不单纯是为了寻求解脱。

改柔弱为雄强,让王铎的书法成为“明代第一”

与古为徒,师古不泥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书画,有"神笔王铎"之誉。王铎学书一直奉行"与古为徒"之宗旨,遍临真草隶篆诸体,各臻其妙,自称"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琅华馆帖》临张芝崔子玉帖跋尾)。

王铎学书非常投入,其楷书学钟繇、颜真卿,行草宗二王,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据说《集王圣教序》他临了三年,能做到字字逼真。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传统功夫,所以在尽情挥洒时能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法度。王铎由晋入宋,出王入米,穷其一生,一直谨守着经典书法正脉,可以看作是继米芾、赵孟之后另一位集古大家。

改柔弱为雄强,让王铎的书法成为“明代第一”

王铎的可贵在于师古而不泥古,能够化晋宋小字为高轴巨卷,以纵横奔突之笔,表达吞吐风云之势。他善于用墨,枯湿浓淡信手拈来,对比鲜明,节奏感极强,视觉效果极佳,这种在极力尊重传统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使其作品既古意盎然,又个性强烈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学书正途。

书风革新,行草最擅

王铎的行书有精紧稳健一路的纯行书面貌,也有纵于行而敛于草的行草书风。纯行书主要受《集王圣教序》和米芾、颜真卿书法影响,用笔稳重沉着,点画瘦劲匀称,结字工整紧密体势俊巧古雅。

改柔弱为雄强,让王铎的书法成为“明代第一”

王铎的另一路行草书,多为临帖和书写诗文的立轴作品,融入更多米芾和唐人草书之法,行笔较为迅疾,又收得住笔;点画粗细顿挫,时见拗劲折锋;结体有所错落,亦多欹侧之字。整体风格于流美中见生拙,沉稳中见硬倔,呈更多自身特色。

王铎的草书下功夫最深,成就也最高。他的大幅草书笔连字连,一笔到底,夭娇翻腾,甘畅淋漓,大气磅礴,然而细看,精微处也应规合矩,无懈可击。每个字欹侧不稳,但经过字与字的相互协调,却又复归平正。点画浑厚舒展,变化多端,但又一点不刻露粗率,很有节制。

改柔弱为雄强,让王铎的书法成为“明代第一”

总结:

王铎似乎是为书法而生。终其一生,王铎为书法痴狂,为了书法,他可以"沉心驱智",可以"割断情欲"。年少家贫,他以树枝在地上练字;中年流亡,他唯叹难求佳墨;他长期"自定日课",每天书写一万字,临帖达到了标高的地步,他在书法上投入的苦工和心血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改柔弱为雄强,让王铎的书法成为“明代第一”

今天,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王铎的书法深受欢迎。尤其日本书法界,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有人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前王(王羲之)"的观点。对王铎的推崇,日本还衍生了一个书法派别,称为"明清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