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竟然这么厉害?(我读《五卷书》)

孤陋寡闻如我此前并不知道这部书的存在,直到开始阅读古印度文学作品才顺藤摸瓜到这里。

季羡林在前言中罗列了本书的种种地位,“世界上任何国家用任何文字写成的书籍以耶稣教的《新约》《旧约》译成的外国文字最多。但论到真正对民众的影响,恐怕《新约》《旧约》还要屈居第二位。”

其内容竟也早于《伊索寓言》,甚至影响了中国寓言,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以至于日后的但丁《神曲》等。

赶紧翻开来看看,果然在开头就找到了经典的故事套故事的写作结构。

我自己偏向于阅读处世哲学类的文字故事,究其原因是出于对人世生活的不安和不确定,需要一种和谐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既需要哲学上的宇宙观,又需要实用主义的经验之谈,而文学故事则在两者之间架通了一座美学上的桥梁。

说回到本书,虽然是“教育印度王子们治国安邦之策”,但第一卷《朋友的决裂》中《第一个故事》却不遗余力地教人怎样臣服于国王,简直卑躬屈膝地令人恐怖。不过这也从侧面反应出昏庸的国王和明智的国王之区别——“这样了解奴仆品行的国王,才能够得到成群结队的奴仆。”又或者是种姓制度的一种映射——“一个国君不能没有奴仆,一个奴仆也不能没有国君,这两种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相依为命,彼此依存。”不过书中又强调身份的可互换性——“有本领的人用自己的本领来获取名声,出身有什么关系?”可见这本书中的思想是复杂的,唯其复杂才是真实并且有价值的。

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那时人自然地与天合一,但各民族对同样的事物却有不同的见解。风吹折大树而吹不断小草,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而古印度人说:“向四面八方低垂的细草,它们的根大风拔不起。风只能摧折参天的大树:大东西只同大东西角力。”老子重点在于弱小者并赞扬它们,古印度则相反。

人是离不开故事的,有时我们需要故事的指点,有时需要它的抚慰,我们通过故事绘画生活图景,也通过故事获得力量。《五卷书》的每个小故事后面都有一个人问:“这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另一个人用另外的故事解释,一个接着一个,镶嵌且绵延不绝。如同我们和我们所有的故事。

在本书中,如古印度大多数的著作一样,毫无根据地诋毁女性,向她们泼脏水,主题仍是指向贪婪和不忠,把所有人的罪名都加诸于她们。男人欺辱女性,永远都是因为女人的主动挑逗才让他们把持不住;而一个女人如果保持了贞洁不是因为她自尊自爱,而是因为缺乏机会;但一个男人的贪得无厌骄傲自负却是不必大惊小怪的理所当然。有时,甚至“女人”这个词本身就成为一种贬义词,和毒蛇一样,本性就是有毒的。

书中是赞颂金钱的,可能那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就像今天,也许世界从来如此运转。除了生存上的必须,还有金钱背后无数的欲望。进入社会后不久就会发现在这商品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大一部分是金钱利益关系。而其中的交换却并不真诚,因为人们着急、浅薄,于是人人欺诈,处处无情。“整个世界本来就是你吃我我吃你彼此吞噬,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仗了恩惠等等的东西。情况是:国王们窥伺着自己的国土,医生们窥伺着自己的病人,商人们窥伺着自己的主顾,聪明的人窥伺着愚蠢的人。小偷们窥伺着粗心大意的家伙,乞丐们窥伺着家庭的主人,妓女们窥伺着多情种子,手工艺人窥伺着全世界的人:他们日日夜夜地布下了罗网,这些罗网就叫作恩惠等等,因为正像大鱼吃小鱼一样,他们就竭尽全力以此为生。”以此为生,无可奈何。我们选择或者被迫如何赚钱是为了生存,却不能选择放弃生存。

但同时,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看不到金钱带来的坏处,人永远在矛盾与悖论中苦苦挣扎。“弄钱的时候,有痛苦;想要保住已经弄到手的钱,也有痛苦;丢掉了,有痛苦;花掉了,也有痛苦——呸,有钱总没有好处!”但没钱也没有太多的好处。很难恰如其分地拥有金钱,就像很难恰如其分地生活。

这其中也少不了吠陀时代以来的宗教哲学观念,生死轮回,人生痛苦且空幻,控制感官和摒弃欲望达到至高的涅槃和梵境界。本部书中的说法更为彻底,“你是幸运的,在生命的第一阶段,你已经对生命表示厌恶了。”“谁要是在生命的第一阶段上内心已经寂静,他才真正是寂静。”“在好人那里,精神上先感到衰老,然后身体才轮到;在怀人那里,只有身体衰老,精神永远也不会衰老。”这与我们现在主流的价值观相比多么得反动,多么得痛快。可是可能吗?似乎是不能的。我们被造就为一种欲望的动物,是最可怕的惩罚。我们不能脱离,唯有渴望脱离,试图脱离。我相信天堂的存在,那就是所有的我都不存在的地方和境界,就是涅槃,就是梵,就是唵。


此书竟然这么厉害?(我读《五卷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