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修道之人为什么要追求“清心寡欲”和“柔弱”吗?

你知道修道之人为什么要追求“清心寡欲”和“柔弱”吗?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若清静,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清静”、“无为”是两个颇相类似的范畴,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道”的部分表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的“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道经中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

他认为“道”的本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少私寡欲”是“返朴归真”的起码的要求。在此老子不但提出了“返朴归真”的思想,还为广大修道之士指出了“返朴归真”的修炼方法,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并将之奉为三宝,身体力行。他任周守藏室史其间,为官清廉,衣着朴素,不求华饰;后见周室衰微,于是就弃官西行出函谷关,留下了一部流传千古的伟大著作《道德经》。

“清”指清静、无污也;“心”即心灵、心态;“寡欲”指克制、减少欲望。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抱守淳真素朴,减少私心和欲望。又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的罪恶、祸患,没有比贪欲和不知足更大的了。所以说“欲”比什么都可怕。诚然,如能淡泊处世,宁静心辕,做到“不欲以静”,自然将“自正”。也只有“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才是修道之人的智慧希求。

人在欲海之中,难免受到各种企求、奢望、情感等影响。而这些欲望的产生和纵欲的行为,又会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以至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故对于修道信道的人来说,这些欲望就是大魔,是修真进业的绊脚石,如不即时扳除,就很难清静身心,得道成真。

你知道修道之人为什么要追求“清心寡欲”和“柔弱”吗?

故“少私寡欲”、“淡泊心志”是修道得道的基石,也是常人对名利、声色、财货等祈求成功,幸福的一剂良药。

道教是以“不争、处下、谦让、柔弱”为教义。值得指出的是,其中的“柔弱”不是“软弱”,更不是“懦弱”。而是主张其行为不能太刚强、太张扬,因为“刚”者易折,而“强”者易失。

故道教不但不主张刚强、张扬、锋芒毕露,反而要求“柔弱”,甚至还要以比柔弱更“柔”的“水”,来做为修道者效仿、践行的标准和方法。《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也就是说,唯有最柔弱的“水”才符合大道。它不刚不强,不诈不伪;能涨屈洼,随方就圆,总利万物而不相争。这才是最上的善、最高的德。

学道、修道,就必须依“水”性为标准、为榜样而真履实践。以期甘愿“处下、居后、不争、寡欲、知止”。以“柔弱”、“不争”涵养自我;以“上善若水”、“济世利人”成就自我;以“刚强、张扬、争名夺利、背道违德”来反观心志,检验诸魔,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只有做到“柔弱不争”的人,才是符合大道的人。《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得道”的人。

你知道修道之人为什么要追求“清心寡欲”和“柔弱”吗?

部分文字摘选自网络,如有涉及侵权请告知,我这里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