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王铎是明清调书法对日本书坛中有影响的一位,这位“后王”吃透“前王”的精髓,少些许二王的流媚而增添雄强与骨力,王铎的书风的形成于清代碑学兴起的前夜,先行者得以不为赵董之风左右,从汉魏与先秦的书迹中寻找养分,同样融合张、怀激情四溢的唐风草法,千锤百炼,融铸一体,书法的内含更为丰富。在王铎之先唐之李邕便有北碑的骨力风尚引入,只不过到了王铎这里,更加深入,从“二王”入手稳步突破,造就孟津先生光芒四射的“后王”风尚,为近代的东瀛书家所折服,掀起由他引来的一种流风余韵。从人品上论,士大夫的媚骨何以成为雄强沉沉,那是许多的仕清文人不得已的选择,媚在表面,骨在里面,这个心理状态与赵子昂相同,(参读本博文章《赵孟頫的显与隐、媚与骨》)仕清者在物质的生活上是优越不同如陶潜之类却在良心上有太多的郁抑,心灵的磨难不亚于隐在山林的遗民,书法的实践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过程,同样是一个人生心理锻炼的过程,所有的书法的艺术造诣正好印证自己的心迹,技载着道,画着自己的真心给人看,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因追寻汉魏先秦,字体较之二王书法更为浓郁高古,笔画的增添丰富字的艺术感染力,用墨也更为丰富,用水增多,被称为“涨墨”,字与字的浓淡相参增添作品的烟云变灭、飘渺多姿的感觉,在艺术造诣上强过傅山,黄道周,倪元璐等人,气节的不完美不影响东瀛书家对其的喜好,但日本书法家学王铎者成就就算不上高,因其在于少有创造性,不过后来的少字、墨象、前卫书法却为东瀛人赢得面子,故书法的创造不有追随而有超越,书法艺术如此,其它艺术同样如此。

王觉斯的影响首先还是在日本明清调那种环境,在另一个国度为官的气节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所在,然而王觉斯影响的日本书坛很难说得上成功,一些书家流于偏执,形成恶札,这是日本书家师法不追王铎之师晋人所致,少创新的意味,但沿着不断的狂逸,结合现代欧美交流之风,日本少字前卫书法取得成功,那也是明清书家不断有新面貌出现影响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王觉斯对国人的影响在近来才成,历史的记忆似乎在淡化,实际上作为降臣的王铎其心境与赵子昂无二,内心的磨难是人难以理解的,故清皇帝对其评价不高,似乎其心仍在汉营,确实王氏无心为官而是放浪形骸,醉在温柔乡里,这些不说也罢。其人生际遇难掩其艺术的光辉,他使二王流媚书风得到提振,赶在尚碑风潮来临之前,作为有识见的书家,王氏学习晋人确实沉得住气,在《圣教序》一帖中下个相当的功夫,当然还有阁帖,并渗和北碑的雄强而形成骨力不弱的帖学大家风范,这里面没有碑学的刻板,流畅而不流媚,骨力渗透,似不象其无“气节”,看来艺术的面貌总是奇怪的东西,让人难以说透。实际上对于王氏的内心,降清后生不如死,艺术成为其麻醉的媒介,他的字沿着晋人的风尚,先是静坐,然后是行走,再后是奔跑,最后还出现某种意义上的狂奔。这就是你所看到的后王之面。(作者:雷家林)


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王铎:“后王”胜“前王”的问题很纠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