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学好行书和草书,《圣教序》是绕不过去的一部经典字帖,写小草则《书谱》是必临的课本,而大草则王献之的《草书九帖》就是必须打基础的经典字帖。但是这些字帖练好了,出来的人还是很少,还必须将这些字帖中的重点加以反复训练。

行草书有哪些必须提高的核心技术呢?

第一是用笔圆厚,把笔画写出立体感是基础,在宣纸上,画一个棒槌绝对比画一片苇叶有力度,经得起挑剔。这点,笔者在去年的文章中已经谈过,此不赘述。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箭头所指的笔画皆如圆柱,厚实

第二是笔势。笔势是笔毛和手运动后自然产生的势能,说通俗点就是笔要往哪里跳,是要顺其自然的,笔跳起来产生什么样的势能,也是有审美上的高低之别的,首先是势能越大,则审美层次越高。通常来说,逆势的势能比顺势大。除了纸上笔毛运行本身蹲、跳形成的势能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势能,比如空中画方,则纸上画圆,如此则弧线更有力度。如空中画圆则纸上必须画方,总而言之,就是追求逆势和反势,而不宜顺势。赵子昂的字,有很多笔画是空中画圆,纸上也画圆,因此学久了,熟悉了之后,就会甜、俗、媚,这也是为什么书法界批评沈尹默的原因。如果纸上要顺势,就是准备一泻千里,空中就要逆势和回势,控制得住笔。准备写一大竖画,则必先在空中取横势。所有这些都不是临纸的时候去思考,而是要形成习惯,达到一气呵成,否则于势能有损。

第三是力度。前面两点都涉及到了力度,是基础,没有前面两点,就达不到更高的力度。除了把笔画写成立体的,圆厚、笔势充分之外,还得去除蜂腰鹤膝两种毛病,鹤膝就是笔画中部犹豫,所谓蜂腰,就是笔画中部太滑太薄,尤其是写米芾的人,因为用刷笔,刷笔最薄,很容易写成了蜂腰,对治的办法就是笔画的中部,笔毛要对纸面有一定的压力,将蜂腰写成饱满,筋骨包含(圆中有方,方中有圆)便好了,这种笔画我们称之为撑柱,略呈弧形的撑柱比全直的撑柱通常显得更有力度。如下图米芾写的几个字,箭头所指皆是撑柱形,筋骨都强劲。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米芾的撑柱都是斜向笔画,无一例外

第四是平稳。由于行草每一行的轴线是左右摆动的,因此要注意用力度去支撑这种左右的移位。通常的方法就是用将斜向的线条写成撑柱(其中以黄金分割角度最具美感)。为什么是斜向的笔画而不是水平线或者竖直垂线呢?这是因为斜向的线条有着侧面支撑行势和字势的作用。行草书行势弯曲,轴线左右摆动大,斜向的线条有四面支撑的作用,其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斜向的线条可以和轴心线形成三角形,三角形在抽象艺术中是最有稳定和力度感的。而水平和竖直的线条呢?竖画虽有支撑本字的作用,但是行草书字距都很紧密,如果竖画一律写成粗重紧张,则束薪的感觉会非常明显,且竖画过于紧张承受的力度过大容易断气,再说一根独竿的支撑,本身也不稳定,至少没有三角形稳定。通常来说,水平和竖直的笔画力度过大过于紧张,不仅会形成束薪,还会使得字势僵硬,不协调,阻碍笔势尤其是行势的流转。

上图米芾写的“天王上有”四个字,就可以看出,米芾一生书法中几乎所有的撑柱基本都在斜线上,看最后那个有字下面的月字便知,月字的一撇写成撑柱,而弯钩写成柳叶飘飞般的柔形,刚柔相济,十分耐人寻味。因此,历代书法家都是将接近水平的笔画写成柔势,将缠绕的笔画写成柔势,而将斜画和部分竖画写成撑柱的形状。

再看米芾的这个“借”字和“嗟”字均选自《苕溪诗帖》,非常明显的斜向撑柱。临写米芾的字,如果没有掌握这个特征,那么你基本写不出一手流畅的米体字,尤其是米芾的尺牍,即是临写得熟练,也多半是在纸上描米而已。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米芾的斜向撑柱,特地加粗处理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米芾的斜向撑柱,加粗加厚处理


米芾的尺牍,斜向笔画的撑柱,非常明显,柔性笔画的处理也常常能有效地衬托那些刚劲的撑柱。如米芾的《清和帖》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每个字的斜向撑柱,只有在临写时能体会更深


不仅是行书,米芾的草书也是这样处理的,只不过草书中不仅有直的撑柱,也有略曲的。但是撑柱,一般来说,略曲的比死直的更有笔势。我们来看米芾的几个草字。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偏直的撑柱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曲的撑柱,立体厚重

不仅是米芾,汉代的《礼器碑》《张迁碑》,三国时期的钟繇,魏碑、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李邕、颜真卿,宋代的黄庭坚、苏轼、蔡京、蔡卞都有这个特点,到了明朝的张瑞图、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傅山,这种手法就被他们夸大到了极其明显的境地,尤其是傅山和王铎。我们先看王铎的刚柔处理,箭头所指即是撑柱。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王铎行书中的撑柱完全和米芾一样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王铎草书中的撑柱


我们再看傅山,傅山因为线条缠绕圆柔,所以他的撑柱一般都会写得粗重一些,夸张一些,以防笔力柔弱。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傅山笔下的撑柱都加重

很多人读不懂傅山,以为傅山是丑书,以为其线条太绵软无力,其实傅山的线条是绵里裹铁,是用笔的最高境界之一。傅山的四宁四毋,不是要写丑书,相反,傅山的字在对传统的继承上比张瑞图、祝允明、文征明都要深厚得多。

行草除了学好《圣教序》外,还需掌握米芾、王铎、傅山的这些技术

极其夸张的斜向撑柱

一个字缺乏有效的斜向撑柱,则会明显显得力度不足,何况是一行字,更何况是一幅字,一幅字若缺乏有效撑柱,在书画评选的时候必然饱受诟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