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邯鄲這個地方在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就被武王封給了他的同胞兄弟九弟衛康叔(姬封),成了諸侯國之一叫衛國。衛國的都城在朝歌,就是現在河南鶴壁旁邊。到了東周時期,衛國因為弱小,經常被人欺負,後來甚至被狄人所敗,國君被殺(衛懿公)。當時諸侯大霸齊桓公曾經護著衛國,幫著他遷都,又幫著他重新立國,還幫他築城過活。當年就在邯鄲附近一個叫鄴的地方築了一座城,大概也就是做點三平一通,然後讓衛國百姓蓋上房子自活。無論如何這裡從一個居民點鄴變成了一座城,這就是鄴城。公元前400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時候,衛國被魏國所佔,衛國公被貶為衛國君。秦統一中國之後,鄴城這個地方就劃歸了邯鄲郡。漢高祖來了以後,就在邯鄲郡下設了一個鄴縣,縣城當然就在鄴城。一直到北宋,鄴縣才變成了鄴鎮併入臨漳縣。前些年,為了拍三國演義,劇組在涿州建了一個鄴城的模型。1957年,一群職業考古的挖者對鄴城遺址進行了一次挖掘,好像收穫不少;後來又連續進行了多次。考古發現這個鄴城是中國最早有城市規劃的,它裡面是按照功能分化的好多個區域,有商業區,有辦公區,有宮殿區,有居民區等等,就是裡坊城的鼻祖。後來的長安、洛陽等古都都借鑑了鄴城經驗。

東漢末年,朝廷裡宦官外戚輪流亂政,天又不下雨,地裡沒收成,就爆發了黃巾起義。黃巾起義除了在東漢這座將傾大廈上又推了一把之外,還造就了一批英雄豪傑。為了打黃巾,袁紹、曹操和孫堅都是領兵人物,都是英雄吧?劉備也是藉機起事的一個呀。那個宋江不算,他說的“敢笑黃巢不丈夫”裡的黃巢和黃巾沒關係,黃巢是唐朝末期農民起義領袖,不是東漢末期。再說黃巾軍的領袖也不姓黃。這些打黃巾最起勁的人最終弄垮了東漢,搞了一個三分天下。其中的曹操可一直都是自稱丞相,沒有稱帝,他還把那個漢獻帝好吃好喝養在宮裡當傀儡。

東漢獻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大打了一架,就是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贏得官渡之戰後,袁紹悲憤交加,二年後就死在他的據點鄴城。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尚接下了鄴城的實業和房地產。曹操當然不會放過袁尚,到建安9年就把袁尚給攆出城打跑了。這一來,曹操就佔了鄴城,把鄴城當作了自己的據點。這個時候,曹操已經把漢獻帝從洛陽給遷到了許昌。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讓漢獻帝給自己封了一個魏公,還立了一個魏國,都城就在鄴城。建安21年,曹操又讓漢獻帝封他為魏王,官至極品。他的所有待遇和禮儀都按皇帝來,乘金車駕六馬,和皇帝同等。

曹操佔據鄴城之後當然就得在城裡睡覺,這新贏下來的地盤,睡覺當然就會有個小興奮什麼的,就會流著哈喇子做個美夢。曹操這第一天夜裡就夢見了地上冒出一股金光,第二天早起,曹操顧不上洗臉刷牙,也沒顧上吃油條喝二碗豆漿,他就叫保安來挖地。結果,他們在曹操夜裡做夢冒金光的地方居然還真就挖出來一隻銅雀。曹操就讓他的高參荀攸來給解解。荀攸說當年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這個夢中得來銅雀也是大吉之兆。這一解把曹操說的非常高興,仰天大笑得花枝亂顫。曹操便決定建銅雀臺於漳水之上,並於建安15年建成。其實曹操當年還建了金虎臺和冰井臺,一共叫三臺。根據傳說,這銅雀臺規模相當大,臺高十丈,上面還有五層樓,一共離地二十七丈,樓頂上的銅雀高一丈五。銅雀臺下面還埋了一條暗渠,把附近的漳河水引到臺後的玄武池,在池子裡面操練那些在赤壁被打敗的水軍。金虎臺現在僅餘夯土堆,冰井臺被明代一場大水都給衝沒了。現在主要是在銅雀臺上做了一點補補貼貼,建了一處景。

這個鄴城在現在邯鄲市的臨漳縣裡,離市區40公里。我來看鄴城遺址的這一天狂風大作,黃沙漫天,細雨濛濛。等我到了鄴城遺址,嘿!你猜怎麼著?這風也停了,雨也住了。我背過身去查了一下萬年曆,這一天是農曆正月二十三。按照曹操年表所列,其死於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啊呀!我來的這一天正是曹操的祭日呀!好傢伙,這鄴城風雨也太神奇了吧?

我到的鐘點有點早,在遺址公園門口狂喊了三聲,才把保安隊長和售票處長從緊閉的大門給喊出來,他們揉了半天眼睛才把我放進去。一進大門,老遠就能看見曹操的大石像。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鄴城遺址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面的城門樓子上寫著“三臺勝境”,三臺說的就是銅雀臺、金虎臺和冰井臺。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進了城門樓回頭一看,後面寫著“洞清觀”,院子裡有二棵古槐。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我順著門樓兩側的樓梯爬上去看看這個觀,原來這裡是文昌閣。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站在院子裡四處張望,只有我一個遊客,保安隊長遠遠地陪著我。正面是一座碑廊。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碑上的字跡已然模糊不清,好像很久以前被人拓過。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石碑身後有一口老鍋,鍋裡有半鍋高湯。我問隊長這是曹操的鍋嗎?他說應該不是,這是從城裡民居挖出來的,應該是民用鍋。敲了一下,是鐵鍋。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從碑廊中間穿過去,後面就是銅雀臺遺址了。那臺階下面安放著二個出土的門墩,上面的浮雕很好看,好像是獅子嘴裡叼著一隻耗子。仔細一看,不對,是龍首門環下面掛著一條金魚。鋪首銜環通常是在門扉上,而這裡明顯是一對石刻門墩。石刻的鋪首隻有在墓門上才有,即使墓門也多是刻在門扉上。像這樣刻在門墩上的鋪首還真是罕見,會是古銅雀臺的原物嗎?估計還是從某個漢墓裡挖出來的。旁邊的山洞門口寫著“轉軍洞”,噢,原來這就是民間傳說的曹操轉軍洞?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臺階兩邊也有很多出土的石碑,應該是歷代文人騷客嗟嘆曹操和銅雀臺的詩文。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上去臺階就是一進院子,肯定離當年的銅雀臺相去甚遠,這都是後來修建的小屋。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院子角落裡還有一間老式廁所,現在已經禁止使用,可能是留著給印度客商用。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根據記載,當年銅雀臺上有上百間殿宇房屋。建成時,曹操令曹植登臺寫一篇作文,因有曹植秒成《銅雀臺賦》,令曹操大吃一驚,“豎子有才”!《三國志》裡有曹植原作的正版。《三國演義》諸葛亮把曹植的這首賦說成是曹操的,前面八句都不錯;然後利用聽者走神,在裡面杜撰出“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就是成心要氣周瑜,好激勵他下定赤壁之戰的決心。唐代詩人杜牧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之句,是說如果沒有東風借力,周瑜就可能打敗仗,那樣的話二喬就會被擄到銅雀臺去。到明初的羅貫中手裡,他肯定是借用了杜牧的創意,所以在《三國》裡演義了一把“攬二喬”。東漢時期有一位才女蔡文姬身陷匈奴,曹操派人將其用金銀財寶換回來,然後在銅雀臺設宴給蔡文姬壓驚洗塵,蔡文姬曾當場彈了《胡笳十八拍》。

北面正屋門上匾寫著“天下歸心”。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裡面是泥塑的曹操和文武大臣像。曹操下面的牌位:中間是玉皇大帝,左手是太白李金星,右手是託塔李天王。世界真奇妙!曹操腳下的排位居然是這樣的。曹操身邊人才濟濟,文臣武將不計其數,這裡只有幾位,又沒有牌子,所以還真不好隨便亂猜。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這個東屋不合規格,可能是後蓋的工具間。門口院子裡擺著幾件出土的古物。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古代很多名人來銅雀臺參觀遊覽過,不免就會留下文字。這塊碑上刻的是宋代王安石的《相州古瓦硯》:“吹盡西陵歌舞塵,當時屋瓦始稱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託虛名動世人”。這塊碑上的字不知道是誰給描的,根本就不像王安石的筆跡。王安石寫字從來都是急急忙忙,一揮而就的,根本不會這樣一筆一畫哆哆嗦嗦地寫。再說王安石傳下來的真跡裡就沒聽說過有這個《相州古瓦硯》。宋代的時候鄴城這裡屬於相州,相州古瓦硯就是現在的銅雀瓦硯。三國之後,雖然銅雀臺逐漸凋零,可是鄴城還做過好幾個朝代的都城,房子蓋來蓋去。有人在蓋房子挖地基時就挖出古瓦,這人就發現古瓦質地非常特殊,就拿它精雕細琢做硯臺,這就是泥硯的一種。後來就有很多人用地裡挖出來的古瓦做硯,做出來的硯臺盛水數日不滲,不費筆而發墨,魏晉時期就是宮廷名硯。所以王安石說它“當時屋瓦始稱珍”。王安石來鄴城看古蹟,卻看上了這裡的瓦硯,這邊際效應!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看看西屋,很正規的三間瓦房。門匾上寫著“建安風骨”,還有一副楹聯。這麼說這裡面一定有建安文學的人物呀。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果然,屋裡的大炕上站著八個泥人兒,沒有牌子,琢磨了一下,這應該是建安七子和蔡文姬。這肯定是今人所立。後面牆上掛著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不僅有歌詞,而且還有曲譜。這個曲譜居然是西洋五線譜,真是有辱斯文!你這邯鄲這麼有文化的地方,就不能給畫一個宮商譜啊?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建安文學是曹操那個年代的一群文藝青年開創的文學流派,主要是曹操沒事的時候把他們召集到銅雀臺上搞創作。曹操本人早年就是個文青,他和二個兒子,還有蔡文姬和邯鄲淳就很有名。有了銅雀臺以後,這裡就成了文學俱樂部。最具代表的就是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這裡的孔融就是九歲讓梨的孔子二十世孫。風骨就是這一幫子文藝青年提倡的文章風格,特點是繼承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風骨遒勁,慷慨悲涼。後人便把這種風格總結為建安風骨,風指的是精神氣質,骨指的是骨骼形態。風比較虛,是說文章要有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骨就實一些,是說文章要剛健有力。簡單一點就是說文章的俊爽剛健風格。自唐開始,有沒有風骨就是文學品評的一個標準。最常見的比如曹操的《觀滄海》,大氣磅礴;《龜雖壽》,慷慨悲涼。

這裡的房子不知道是什麼年代建的,很簡易,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看看它的簷下物。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順著北房廊下向東走,就看見一扇小門。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出去一看,下面是一片村莊,這大概就是古時候傳下來的三臺村吧?完全舊貌換新顏了,但還是河北農屋的風格,平頂的。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據介紹,當地考古隊在古鄴城的城牆附近挖出過一個大坑,不是焚書坑儒的那個坑,但是裡面有很多佛像,甚至還有這樣的陶俑。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這個坑叫做佛造像埋葬坑,看看挖出來的佛像,有三彩痕跡。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經過考證,專家們說這些佛像應該屬於東魏、北齊年代的。我估計這個埋葬坑肯定和唐武宗會昌滅佛事件有關。

考古活動肯定還會挖出來很多石器。這樣的柱礎,真漂亮。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這樣的門墩,很樸素,可以看見門檻的凹槽和戶樞的圓洞。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出來之前,最後再看一眼銅雀臺的夯土堆。不禁感嘆昔日一代梟雄之高臺明月,今已只餘夯土。正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冬春相交時,策馬遊冀南之四:銅雀臺


(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