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邯郸这个地方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就被武王封给了他的同胞兄弟九弟卫康叔(姬封),成了诸侯国之一叫卫国。卫国的都城在朝歌,就是现在河南鹤壁旁边。到了东周时期,卫国因为弱小,经常被人欺负,后来甚至被狄人所败,国君被杀(卫懿公)。当时诸侯大霸齐桓公曾经护着卫国,帮着他迁都,又帮着他重新立国,还帮他筑城过活。当年就在邯郸附近一个叫邺的地方筑了一座城,大概也就是做点三平一通,然后让卫国百姓盖上房子自活。无论如何这里从一个居民点邺变成了一座城,这就是邺城。公元前400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时候,卫国被魏国所占,卫国公被贬为卫国君。秦统一中国之后,邺城这个地方就划归了邯郸郡。汉高祖来了以后,就在邯郸郡下设了一个邺县,县城当然就在邺城。一直到北宋,邺县才变成了邺镇并入临漳县。前些年,为了拍三国演义,剧组在涿州建了一个邺城的模型。1957年,一群职业考古的挖者对邺城遗址进行了一次挖掘,好像收获不少;后来又连续进行了多次。考古发现这个邺城是中国最早有城市规划的,它里面是按照功能分化的好多个区域,有商业区,有办公区,有宫殿区,有居民区等等,就是里坊城的鼻祖。后来的长安、洛阳等古都都借鉴了邺城经验。

东汉末年,朝廷里宦官外戚轮流乱政,天又不下雨,地里没收成,就爆发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除了在东汉这座将倾大厦上又推了一把之外,还造就了一批英雄豪杰。为了打黄巾,袁绍、曹操和孙坚都是领兵人物,都是英雄吧?刘备也是借机起事的一个呀。那个宋江不算,他说的“敢笑黄巢不丈夫”里的黄巢和黄巾没关系,黄巢是唐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不是东汉末期。再说黄巾军的领袖也不姓黄。这些打黄巾最起劲的人最终弄垮了东汉,搞了一个三分天下。其中的曹操可一直都是自称丞相,没有称帝,他还把那个汉献帝好吃好喝养在宫里当傀儡。

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大打了一架,就是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赢得官渡之战后,袁绍悲愤交加,二年后就死在他的据点邺城。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接下了邺城的实业和房地产。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袁尚,到建安9年就把袁尚给撵出城打跑了。这一来,曹操就占了邺城,把邺城当作了自己的据点。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把汉献帝从洛阳给迁到了许昌。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让汉献帝给自己封了一个魏公,还立了一个魏国,都城就在邺城。建安21年,曹操又让汉献帝封他为魏王,官至极品。他的所有待遇和礼仪都按皇帝来,乘金车驾六马,和皇帝同等。

曹操占据邺城之后当然就得在城里睡觉,这新赢下来的地盘,睡觉当然就会有个小兴奋什么的,就会流着哈喇子做个美梦。曹操这第一天夜里就梦见了地上冒出一股金光,第二天早起,曹操顾不上洗脸刷牙,也没顾上吃油条喝二碗豆浆,他就叫保安来挖地。结果,他们在曹操夜里做梦冒金光的地方居然还真就挖出来一只铜雀。曹操就让他的高参荀攸来给解解。荀攸说当年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这个梦中得来铜雀也是大吉之兆。这一解把曹操说的非常高兴,仰天大笑得花枝乱颤。曹操便决定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并于建安15年建成。其实曹操当年还建了金虎台和冰井台,一共叫三台。根据传说,这铜雀台规模相当大,台高十丈,上面还有五层楼,一共离地二十七丈,楼顶上的铜雀高一丈五。铜雀台下面还埋了一条暗渠,把附近的漳河水引到台后的玄武池,在池子里面操练那些在赤壁被打败的水军。金虎台现在仅余夯土堆,冰井台被明代一场大水都给冲没了。现在主要是在铜雀台上做了一点补补贴贴,建了一处景。

这个邺城在现在邯郸市的临漳县里,离市区40公里。我来看邺城遗址的这一天狂风大作,黄沙漫天,细雨蒙蒙。等我到了邺城遗址,嘿!你猜怎么着?这风也停了,雨也住了。我背过身去查了一下万年历,这一天是农历正月二十三。按照曹操年表所列,其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啊呀!我来的这一天正是曹操的祭日呀!好家伙,这邺城风雨也太神奇了吧?

我到的钟点有点早,在遗址公园门口狂喊了三声,才把保安队长和售票处长从紧闭的大门给喊出来,他们揉了半天眼睛才把我放进去。一进大门,老远就能看见曹操的大石像。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邺城遗址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面的城门楼子上写着“三台胜境”,三台说的就是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进了城门楼回头一看,后面写着“洞清观”,院子里有二棵古槐。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我顺着门楼两侧的楼梯爬上去看看这个观,原来这里是文昌阁。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站在院子里四处张望,只有我一个游客,保安队长远远地陪着我。正面是一座碑廊。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碑上的字迹已然模糊不清,好像很久以前被人拓过。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石碑身后有一口老锅,锅里有半锅高汤。我问队长这是曹操的锅吗?他说应该不是,这是从城里民居挖出来的,应该是民用锅。敲了一下,是铁锅。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从碑廊中间穿过去,后面就是铜雀台遗址了。那台阶下面安放着二个出土的门墩,上面的浮雕很好看,好像是狮子嘴里叼着一只耗子。仔细一看,不对,是龙首门环下面挂着一条金鱼。铺首衔环通常是在门扉上,而这里明显是一对石刻门墩。石刻的铺首只有在墓门上才有,即使墓门也多是刻在门扉上。像这样刻在门墩上的铺首还真是罕见,会是古铜雀台的原物吗?估计还是从某个汉墓里挖出来的。旁边的山洞门口写着“转军洞”,噢,原来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曹操转军洞?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台阶两边也有很多出土的石碑,应该是历代文人骚客嗟叹曹操和铜雀台的诗文。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上去台阶就是一进院子,肯定离当年的铜雀台相去甚远,这都是后来修建的小屋。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院子角落里还有一间老式厕所,现在已经禁止使用,可能是留着给印度客商用。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根据记载,当年铜雀台上有上百间殿宇房屋。建成时,曹操令曹植登台写一篇作文,因有曹植秒成《铜雀台赋》,令曹操大吃一惊,“竖子有才”!《三国志》里有曹植原作的正版。《三国演义》诸葛亮把曹植的这首赋说成是曹操的,前面八句都不错;然后利用听者走神,在里面杜撰出“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就是成心要气周瑜,好激励他下定赤壁之战的决心。唐代诗人杜牧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是说如果没有东风借力,周瑜就可能打败仗,那样的话二乔就会被掳到铜雀台去。到明初的罗贯中手里,他肯定是借用了杜牧的创意,所以在《三国》里演义了一把“揽二乔”。东汉时期有一位才女蔡文姬身陷匈奴,曹操派人将其用金银财宝换回来,然后在铜雀台设宴给蔡文姬压惊洗尘,蔡文姬曾当场弹了《胡笳十八拍》。

北面正屋门上匾写着“天下归心”。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里面是泥塑的曹操和文武大臣像。曹操下面的牌位:中间是玉皇大帝,左手是太白李金星,右手是托塔李天王。世界真奇妙!曹操脚下的排位居然是这样的。曹操身边人才济济,文臣武将不计其数,这里只有几位,又没有牌子,所以还真不好随便乱猜。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这个东屋不合规格,可能是后盖的工具间。门口院子里摆着几件出土的古物。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古代很多名人来铜雀台参观游览过,不免就会留下文字。这块碑上刻的是宋代王安石的《相州古瓦砚》:“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虚名动世人”。这块碑上的字不知道是谁给描的,根本就不像王安石的笔迹。王安石写字从来都是急急忙忙,一挥而就的,根本不会这样一笔一画哆哆嗦嗦地写。再说王安石传下来的真迹里就没听说过有这个《相州古瓦砚》。宋代的时候邺城这里属于相州,相州古瓦砚就是现在的铜雀瓦砚。三国之后,虽然铜雀台逐渐凋零,可是邺城还做过好几个朝代的都城,房子盖来盖去。有人在盖房子挖地基时就挖出古瓦,这人就发现古瓦质地非常特殊,就拿它精雕细琢做砚台,这就是泥砚的一种。后来就有很多人用地里挖出来的古瓦做砚,做出来的砚台盛水数日不渗,不费笔而发墨,魏晋时期就是宫廷名砚。所以王安石说它“当时屋瓦始称珍”。王安石来邺城看古迹,却看上了这里的瓦砚,这边际效应!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看看西屋,很正规的三间瓦房。门匾上写着“建安风骨”,还有一副楹联。这么说这里面一定有建安文学的人物呀。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果然,屋里的大炕上站着八个泥人儿,没有牌子,琢磨了一下,这应该是建安七子和蔡文姬。这肯定是今人所立。后面墙上挂着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不仅有歌词,而且还有曲谱。这个曲谱居然是西洋五线谱,真是有辱斯文!你这邯郸这么有文化的地方,就不能给画一个宫商谱啊?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建安文学是曹操那个年代的一群文艺青年开创的文学流派,主要是曹操没事的时候把他们召集到铜雀台上搞创作。曹操本人早年就是个文青,他和二个儿子,还有蔡文姬和邯郸淳就很有名。有了铜雀台以后,这里就成了文学俱乐部。最具代表的就是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这里的孔融就是九岁让梨的孔子二十世孙。风骨就是这一帮子文艺青年提倡的文章风格,特点是继承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风骨遒劲,慷慨悲凉。后人便把这种风格总结为建安风骨,风指的是精神气质,骨指的是骨骼形态。风比较虚,是说文章要有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骨就实一些,是说文章要刚健有力。简单一点就是说文章的俊爽刚健风格。自唐开始,有没有风骨就是文学品评的一个标准。最常见的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大气磅礴;《龟虽寿》,慷慨悲凉。

这里的房子不知道是什么年代建的,很简易,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看它的檐下物。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顺着北房廊下向东走,就看见一扇小门。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出去一看,下面是一片村庄,这大概就是古时候传下来的三台村吧?完全旧貌换新颜了,但还是河北农屋的风格,平顶的。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据介绍,当地考古队在古邺城的城墙附近挖出过一个大坑,不是焚书坑儒的那个坑,但是里面有很多佛像,甚至还有这样的陶俑。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这个坑叫做佛造像埋葬坑,看看挖出来的佛像,有三彩痕迹。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经过考证,专家们说这些佛像应该属于东魏、北齐年代的。我估计这个埋葬坑肯定和唐武宗会昌灭佛事件有关。

考古活动肯定还会挖出来很多石器。这样的柱础,真漂亮。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这样的门墩,很朴素,可以看见门槛的凹槽和户枢的圆洞。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出来之前,最后再看一眼铜雀台的夯土堆。不禁感叹昔日一代枭雄之高台明月,今已只余夯土。正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冬春相交时,策马游冀南之四:铜雀台


(修订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