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不善战,曹操为何一直重用他,即使屡战屡败也在所不惜?

小赵在来的路上


  • 夏侯惇,字元让,曹操的发小,是曹操陈留起兵时最早的一批人,以“拔矢啖睛”而天下闻名。一生追随曹操南征北战,忠心耿耿,历来都是曹操麾下的第二号人物。夏侯惇于行军打仗着实一般,打了不少败仗,但仍然是曹操心中的二把手,备受重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1,夏侯惇与曹操原是宗亲家族,再加上其儿女联姻,更是亲上加亲。自幼两人就一起玩耍,曹操起兵后,夏侯惇与夏侯渊两兄弟第一时间变卖家产募佣一千多壮丁来投奔曹操,显得十分的珍贵。曹操一生谨慎多疑,但对于夏侯惇,从来都是左手相信右手般的信任。曹操歇息之处,除了夏侯惇无人敢擅自闯入;曹操行军打仗途中,能与其同乘一辆马车的仅有夏侯惇一人;曹操在四处征讨中,留守大本营的基本上都是夏侯惇,别问为什么?那就是绝对信任。这些在曹操的嫡系“宗亲八虎骑”中绝无仅有,是曹魏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
  • 2,夏侯惇勇猛善战,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这些优良品质特别深受曹操的喜爱。他截断太寿水,形成了一个池塘,亲自担土,率领士兵种稻耕田,使百姓受益,深受老百姓拥戴。可以说,曹操非常识人知用,用夏侯惇镇守后方,不仅仅靠得住,守得牢,还能发挥其“善屯田重水利”的优点,顺便把粮食问题都给解决了。试问这样的文治武功能臣谁不喜欢。所以夏侯惇一生得到封赏最多,加官进爵也就顺理成章了。
  • 3,在曹魏集团里,曹操是老大。其下面“宗亲八虎骑”是核心,也是根本。在曹魏各个重要部门军政大权都是有这些宗亲们掌控。曹仁掌中军,征南大将军;曹纯管虎豹骑;夏侯渊控制西南边境;曹彰控制西北边境;夏侯惇守大本营;曹真曹休夏侯尚为后备人才储备。端的是分工明确,各领一方,各司其职,共筑大业。有这么多宗亲同心协力帮衬,无怪乎曹操这么厉害。那么他们宗亲之间就没有闹过矛盾,利益纠纷吗?答案肯定有,但这个时候夏侯惇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有他在哪个敢做出头鸟?有他在哪个敢来争功表绩?有他在执行家法谁敢犯?正是有了夏侯惇的存在,曹氏夏侯氏宗亲异常团结;有了夏侯惇的制约,曹操能心无旁骛的专心南征北战,开疆辟土;有了夏侯惇的虚心简朴,给其他宗亲将领们又树立一个很好的典范。所以夏侯惇的作用在曹魏集团里很重要,他的存在平衡了很多问题,这些曹操心知肚明。所以历来封赏夏侯惇都是第一,重要性不言而喻。

史客不轻松



夏侯惇一生败仗不少,但是不是就此说明他不善战呢?还是先看一下夏侯惇几次主要败绩的具体情况再说吧。


濮阳之败


据《诸夏侯曹传》记载:

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適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征讨徐州陶谦,命东郡太守夏侯惇留守濮阳,司马荀彧与寿张令程昱留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是兖州治所所在地),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


当时,深得曹操信任和器重的留守东郡守备陈宫、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从事中郎将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入主兖州。


吕布到来后,张邈派遣刘翊告诉荀彧说:“吕将军是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

众人疑惑,唯独荀彧识破了其诡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范,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前来救援。

夏侯惇率领军队轻装急进前往鄄城,正好与吕布的军队相遇,双方交战,吕布退走,趁机进入濮阳,突袭获得了夏侯惇军队的军用物资。


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纷纷响应张邈起事,投靠了吕布。


此时,曹操率领大军出征在外,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许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达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才安定下来。


豫州刺史郭贡受到吕布煽动,率领数万人马来进攻鄄城,军中十分恐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不可以去。”

荀彧说:“郭贡与张邈等人,素无来往,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没有确定好。趁此机会游说他们,就算不能帮助我们,即便保持中立,对我们也有利。如果先怀疑,就可能使他恼怒而彻底反叛。”

荀彧出城见郭贡,郭贡看到荀彧毫无惧怕之意,认为鄄城难以攻克,于是引兵而去。


之后,吕布派遣将领假装投降,趁机与夏侯惇的部下劫持了夏侯惇,向他索要贵重物资。

夏侯惇的兵士非常惊恐,幸好部将韩浩临危不乱,放弃救援人质,稳定了军心,借机斩杀了劫持人质的叛军,保护了鄄城的安全,此举也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


荀彧又与程昱、夏侯惇等定计,保全了范、东阿二县。整个兖州就只有鄄城、范、东阿三城还在曹操手里。




曹操闻知,迅速撤军,吕布屯兵濮阳,曹操与吕布交战,但数度被吕布击败,并没有夺回濮阳。

两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被迫停战,曹操还军鄄城,军粮已尽。

袁绍派人来劝说曹操想让他投靠,让曹操举家迁往邺城作为人质。穷困潦倒的曹操准备答应袁绍,但程昱极力劝阻,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兴平二年(195年),曹操整顿军马,再次与吕布决战,三次大败吕布,攻破定陶、廪丘等地,最终平定了兖州,吕布败走徐州投靠了刘备。



从这一战的整个过程来看,一开始夏侯惇顾及曹操家眷的安全,目的是坚守鄄城,吕布才得以控制夏侯惇驻守的濮阳。濮阳失守,辎重丢失的责任不能全部归罪于夏侯惇。


夏侯惇等相信了吕布将领的伪降,是其考虑不周之处。但当时的处境非常复杂,就像荀彧游说郭贡一样,都是具备风险的,没有绝对的把握,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曹操大军在外,留守的兵力太少,曹操撤军后也很难击败吕布等人,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面对吕布、陈宫、张邈等一干人马,的确是难度太大。


对于战役的结果,不能仅看胜败,也得看一看对手的实力以及自己的处境。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


曹操从徐州撤军后,夏侯惇跟随曹操进攻吕布,被流矢射中左目,败北而回,从此被人称作“盲夏侯”。

当时大旱,蝗灾严重,夏侯惇截断了太寿水,形成了一个池塘,夏侯惇亲自担土,率领士兵耕田种稻,百姓受益,也为曹操解决了缺粮的问题。


就夏侯惇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曹操怎么会因为夏侯惇的败绩而责备他呢?没有夏侯惇,曹操在兖州恐怕连立锥之地也没有了,其结局只能是投靠袁绍。




救援徐州刘备时的失利


吕布投靠刘备后,在陈宫等人的鼓动下,趁刘备与袁术交战时,鸠占鹊巢,占据了下邳,俘获了刘备妻小。刘备走投无路投靠了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夺取了吕布去河内郡购买马匹的黄金,吕布一怒之下派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进攻刘备,刘备被击败。

曹操派遣夏侯惇援救刘备,但也被击败。


此时,刘备带领关羽、张飞都不能战胜高顺、张辽,一个夏侯惇如何是他们的对手?

还是那句话,不能只看胜败,还得看对手是谁,三国第一猛将吕布,也并非浪得虚名。

在徐州期间,刘关张三兄弟在吕布身上就没有讨到一点便宜,夏侯惇与吕布交战,吃了败仗,也算不得丢人。


夏侯惇吃不下吕布,曹操就只能亲自出马。曹操一出马,一群谋士、将领就基本到齐了。即便如此,曹操也不能立马吃掉吕布,围困三个月也没有拿下下邳,曹操想到了撤军。

荀攸与郭嘉建议采用泗、沂水灌城,最后逼迫吕布投降。


曹操与吕布的这次交战,也是超级诸侯级别的决战,就凭夏侯惇一人的力量岂能解决问题,否则夏侯惇也不是夏侯惇、吕布也不是吕布了。


在与吕布对战这个层面上,必须是曹操全员出动才有获胜的机会,刘备全部人马都不能占到任何便宜,岂能强求夏侯惇击败吕布呢?




博望坡之战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战后,刘备投靠了荆州刘表。刘表趁曹操北上进攻袁尚之际,命刘备进攻叶县,企图袭击许都。曹操派遣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地后撤,选在在博望与夏侯惇等对峙。


刘备设计自己烧毁营寨,令夏侯惇误判,李典劝阻,但夏侯惇不听,最终陷入刘备的埋伏,幸亏李典接应才得以脱险。


此战,是刘备一生难得的经典战役之一,很可能徐庶已经投奔了刘备,此战很可能是出于徐庶的计谋。

这一战,夏侯惇败得无话可说。唯一的亮点就是夏侯惇的勇猛,可知道,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的狠角色,况且此时白马将军赵云也已经来到了刘备阵营,势力不可小嘘。但夏侯惇毫不畏惧,之所以夏侯惇陷入埋伏,恐怕也是他根本就没把刘关张放在眼里,


勇则勇矣,但豹眼看来,那是刘备并不想真正替刘表出力打工,否则夏侯惇败得更惨。


毕竟刘备是曹操级别的对手,曹操全副武装亲自出马,汉中之战也只能无功而返。在这个层面上,是整个集团力量的对决,无论夏侯惇在局部的胜与败都说明不了什么。

可以说,夏侯惇仅仅是一支部队或者是几只部队联合与刘备整个集团的较量,夏侯惇没有全军覆没就算不错了。


这让豹眼想起了曹仁与周瑜的江陵之战,最后曹仁败走,周瑜占据了江陵。

当时,周瑜是集合了几乎孙吴的所有力量,加上刘备集团的协助,才得以取胜。曹仁也是因为粮尽而撤退。

在战略层面上,双方不是一个级别。

豹眼认为,夏侯惇所有的失败,几乎在战略上都不是对等的。博望坡之战,夏侯惇败得无话可说,但另两次大的败绩,情有可原。


将军难免阵前亡,胜败都是常事,从这些败绩来看,夏侯惇也并非不善战。否则,曹操也不会委以重任。


曹操善于用兵,更善于用人。每临大战,曹操都是亲自出马。曹操实在不能亲往,一般是委派夏侯惇带队,这就足以说明曹操的信任及夏侯惇的能力。


曹操绝不会感情用事,拿自己的霸业开玩笑,夏侯惇没有能力的话,曹操绝不会仅仅依靠信任就屡屡委派他担当大任。



曹操信任夏侯惇的原因


夏侯惇的败绩,情有可原,至少说明他并非完全不善战。但曹操信任夏侯惇也是有特殊原因的。


第一,是夏侯惇的勇猛刚烈。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十四岁的夏侯惇,因为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一怒之下就拔刀杀了那人,由此以刚烈闻名。

作为一员武将,具备如此血性,是最难能可贵的,曹操岂能不喜欢。


第二,夏侯惇是曹操起家时的兄弟。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


曹操刚刚起兵时,夏侯惇就跟随曹操征战,常常担任裨将军,冲锋陷阵。讨伐董卓,曹操代理奋武将军,夏侯惇担任司马。

曹操外出征战,夏侯惇往往留守,坐镇后方。曹操征战不能分身,就让夏侯惇单独领兵出战。

实际上,夏侯惇从事的就是保障曹操大后方的活,与阻击战差不多,大部队要撤离,命你断后,谁指望你大胜,只要你率领大部分人回来就是胜利。


第三,忠心不二。

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曹魏建国后,所有的将领都接受了魏国的封号,唯独夏侯惇仍是汉朝的官号。夏侯惇就上书说自己不应该有这“不臣之礼”。

曹操认为,自己与夏侯惇同为汉臣,不能以魏臣来委屈他。但夏侯惇坚决请求,曹操就拜汉前将军夏侯惇为魏前将军。


此事,不仅仅是一个官号的问题,说明夏侯惇很会做人,只做曹操一家的官,绝不是汉朝廷的官员。

这令曹操很放心啊,岂能不青眼有加?


公平而论,夏侯惇的能力并不差,但与其官职、爵位而言,并不十分相符。夏侯惇所得到的待遇超过了他的能力,这是事实,但这也是夏侯惇的忠诚所换来的。


品读这段历史,也启示后人,一个人立世并不是仅仅依靠能力,忠诚不二的品行才是立世之本。

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像夏侯惇这样忠诚的人,难道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待遇吗?

几次战役的失利算得了什么?只要夏侯惇出战,无论胜败,曹操的心都在肚子里。但换了其他人会咋样呢?谁敢保证关键时刻,最主要的将领不会出现于禁那样的情况呢?


曹操不是糊涂人,他明白得很。一切皆有缘由,夏侯惇得到的一切,都是他自己拿命换来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施舍。



豹眼看历史


三国时期,夏侯惇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曹操仍然十分器重。为何一代枭雄曹操会重用常败的夏侯惇呢?主要原因是夏侯惇对曹操忠心无比、任劳任怨、刚猛可用,并且与曹操有亲戚关系,

下面聊一下个人理解。

1.忠心无比

夏侯惇对曹操忠心无比,据说当时许多将领都被授予魏的官号,唯独夏侯惇仍受领汉朝的官职,于是夏侯惇便要求曹操也授于他魏的官号,以表明他是忠于魏,忠于曹操,而不是汉。但是,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算是同僚,不能降低身份而授魏的官号。在夏侯惇不断的请求下,曹操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授其为魏前将军。

夏侯惇死后追封谥号忠候,可见曹操及后人是非常肯定夏侯惇对曹操的忠心。

2.任劳任怨

夏侯惇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功勋,任劳任怨,一直承担着曹操的重要任务。

曹操最早起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便开始追随前后,负责招募士兵,训练军队,白手起家,异常艰辛。

随后,曹操占有了自已地盘后,夏侯惇开始担任保姆工作。曹操外出征战,夏侯惇便镇守后方,或者负责后勤供给,粮草筹备及护送,确保曹操出征无后顾之忧。

后来,曹操统一北方,夏侯惇又被委以重任,屯兵镇守扬州,对抗东吴并伺机南下,扫平东吴。

3.刚猛可用

夏侯惇作战刚猛,不惧强敌,对曹操来说是可用之人。据说在徐州攻防作战时,夏侯惇对敌吕布部将高顺,高顺不敌战败而逃,夏侯惇后面紧追,不料被敌将曹性用箭射中左眼。此时,夏侯惇怒吼一声毅然拔箭,却不慎连着眼珠子拔了出来,夏侯惇不假思索把眼睛塞进嘴巴吞下,然后举枪上前杀了曹性,以报一箭之仇。

4.亲戚关系

由于夏侯惇与曹操是亲戚,曹操对夏侯惇非常信任。曹操阵营中大部分都是曹氏和夏侯氏,用人唯亲,这是多疑曹操的用人之道。据说夏侯惇甚至不用通传,便可以自由进出曹操的卧室,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程度。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