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運動1小時,12%的抑鬱症可以預防

每週運動1小時,12%的抑鬱症可以預防

2019 年初,中國出版了首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指出中國多種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過去20~30年間有所增多,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與服務資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缺口。

在這一背景下,2019年臨床心理學的關注熱點包括公眾心理健康素養、正念療法、運動與飲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空氣/溫度/綠化等環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等。已於1月發表的《2019年臨床心理學熱點回眸》對此進行了詳細論述。

前不久,鍾南山院士在疫情暴發期間仍堅持運動健身的新聞上了熱搜。在採訪中,他還建議年輕人多參與運動,有利於增強免疫力。最新的研究表明,運動不僅有利於生理健康,還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

“人在較大的壓力下,可能出現‘壓力—不運動—消極情緒’的惡性循環,而體育活動可以打破惡性循環,減小壓力的負面影響,保護情緒健康。”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教授陳祉妍說。

“2019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運動在情緒、心理疾病、認知功能等不同方面發揮的作用。”

2019年,一篇基於1985-2017年之間的38篇文獻綜述表明,從運動強度而言,中等強度的無氧運動能更好地改善情緒,從運動持續時間而言,10到30分鐘的運動就足以改善情緒。

論文指出,運動不僅有利於普通人群維護情緒健康,預防情緒障礙,也有助於心理疾病患者改善症狀,預防復發。

每週運動1小時,12%的抑鬱症可以預防

研究發現,經常運動的抑鬱症患者平均每個月抑鬱的天數比不運動的要少 3.75 天(34.5%)。運動不僅能顯著改善抑鬱症患者的抑鬱症狀,還可以降低複發率,配合藥物治療時還能明顯提高抑鬱症狀的緩解率,改善患者的社會交往、生活質量,而且,任何強度的日常休閒運動都能預防未來的抑鬱發生。

研究表明,如果每週至少進行1小時的運動,未來12%的抑鬱症病例可以得到預防。

反之,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患者身體活動量下降,是進一步危害他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所以運動心理學和運動療法的發展對於各類心理疾病的治療有很大的意義。

而且運動參與也與工作記憶有正相關,研究證明體育運動對首發精神病患者而言,是一種可行安全的輔助治療。又如對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而言,較短的運動時間(30 min左右)和較高的運動頻率(一週3次及以上)對其可能產生最佳的認知效果。

對於兒童多動症患者而言,混合運動項目能夠緩解兒童多動症症狀,並改善精細運動的準確度,另外一項初步研究以乒乓球訓練對多動症兒童進行干預,顯著提高了多動症兒童的執行功能。

以往研究表明,睡眠質量與抑鬱症狀有關,睡眠質量差的人往往以消極態度看待事物,因此容易表現為焦慮、易激惹、心境憂鬱等,2019年有研究開始關注睡眠質量相對較差的群體,如吸菸者,結果證明運動能夠改善睡眠質量

運動對身心健康有如此助益,研究者們也開始探究運動與不同人群或大腦功能結構的關係,例如羽毛球運動可以重塑成年早期的大腦灰質和白質結構;音樂舞蹈能夠提升老年人的快樂感,運動有助於促進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甚至提升青少年的自尊等。此外,運動療法不僅被用於心理疾病治療領域,在緩解糖尿病、多動症症狀中也有重要的意義。

陳祉妍說,2019年有許多研究者關注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方法,有人提出應改變評估該領域定性研究嚴謹性的方式,也有人提倡將混合方法應用於該領域,

總而言之,在運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上仍需要進一步完善才能更精準地探討運動與身心健康的關係。

延伸閱讀


堅持運動千般好,大家運動要趁早!

那麼問題來了,疫情這麼嚴重的情況下,健身房去不成,戶外跑步戴口罩不方便,怎麼運動?為此,陳祉妍團隊給出了一些建議。


陳祉妍團隊建議

Tips1:不妨試試冥想類的運動,例如瑜伽或太極,這類運動能大大減少心理壓力,甚至比散步還有效。

Tips2:有條件的運動健兒不妨試試有氧運動(不吵到鄰居),例如跳繩、開合跳、健身操、原地慢跑。

Tips3:也可以做適量的力量訓練,力圖俯臥撐,平板職稱,半蹲起等。

每週運動1小時,12%的抑鬱症可以預防

Tips4:最不濟還可以做家務,做家務在各類運動中對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是最小的,但它仍可以有效維護心理健康。

Tips5:每次運動的最佳時長在45-60分鐘之間,運動的最佳頻率是每週運動三到五次。

全文詳見《2019年臨床心理學熱點回眸》,論文已於1月13日發表在《科技導報》2020年第1期。


本文作者:陳祉妍,明志君,王雅芯,劉亞男,翟婧雅

作者簡介:陳祉妍,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為臨床心理學。

每週運動1小時,12%的抑鬱症可以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