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运动1小时,12%的抑郁症可以预防

每周运动1小时,12%的抑郁症可以预防

2019 年初,中国出版了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中国多种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过去20~30年间有所增多,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服务资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在这一背景下,2019年临床心理学的关注热点包括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正念疗法、运动与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空气/温度/绿化等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已于1月发表的《2019年临床心理学热点回眸》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前不久,钟南山院士在疫情暴发期间仍坚持运动健身的新闻上了热搜。在采访中,他还建议年轻人多参与运动,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最新的研究表明,运动不仅有利于生理健康,还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人在较大的压力下,可能出现‘压力—不运动—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而体育活动可以打破恶性循环,减小压力的负面影响,保护情绪健康。”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陈祉妍说。

“2019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运动在情绪、心理疾病、认知功能等不同方面发挥的作用。”

2019年,一篇基于1985-2017年之间的38篇文献综述表明,从运动强度而言,中等强度的无氧运动能更好地改善情绪,从运动持续时间而言,10到30分钟的运动就足以改善情绪。

论文指出,运动不仅有利于普通人群维护情绪健康,预防情绪障碍,也有助于心理疾病患者改善症状,预防复发。

每周运动1小时,12%的抑郁症可以预防

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抑郁症患者平均每个月抑郁的天数比不运动的要少 3.75 天(34.5%)。运动不仅能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还可以降低复发率,配合药物治疗时还能明显提高抑郁症状的缓解率,改善患者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而且,任何强度的日常休闲运动都能预防未来的抑郁发生。

研究表明,如果每周至少进行1小时的运动,未来12%的抑郁症病例可以得到预防。

反之,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患者身体活动量下降,是进一步危害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所以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疗法的发展对于各类心理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意义。

而且运动参与也与工作记忆有正相关,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首发精神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可行安全的辅助治疗。又如对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而言,较短的运动时间(30 min左右)和较高的运动频率(一周3次及以上)对其可能产生最佳的认知效果。

对于儿童多动症患者而言,混合运动项目能够缓解儿童多动症症状,并改善精细运动的准确度,另外一项初步研究以乒乓球训练对多动症儿童进行干预,显著提高了多动症儿童的执行功能。

以往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有关,睡眠质量差的人往往以消极态度看待事物,因此容易表现为焦虑、易激惹、心境忧郁等,2019年有研究开始关注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的群体,如吸烟者,结果证明运动能够改善睡眠质量

运动对身心健康有如此助益,研究者们也开始探究运动与不同人群或大脑功能结构的关系,例如羽毛球运动可以重塑成年早期的大脑灰质和白质结构;音乐舞蹈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快乐感,运动有助于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甚至提升青少年的自尊等。此外,运动疗法不仅被用于心理疾病治疗领域,在缓解糖尿病、多动症症状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陈祉妍说,2019年有许多研究者关注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有人提出应改变评估该领域定性研究严谨性的方式,也有人提倡将混合方法应用于该领域,

总而言之,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更精准地探讨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延伸阅读


坚持运动千般好,大家运动要趁早!

那么问题来了,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健身房去不成,户外跑步戴口罩不方便,怎么运动?为此,陈祉妍团队给出了一些建议。


陈祉妍团队建议

Tips1:不妨试试冥想类的运动,例如瑜伽或太极,这类运动能大大减少心理压力,甚至比散步还有效。

Tips2:有条件的运动健儿不妨试试有氧运动(不吵到邻居),例如跳绳、开合跳、健身操、原地慢跑。

Tips3:也可以做适量的力量训练,力图俯卧撑,平板职称,半蹲起等。

每周运动1小时,12%的抑郁症可以预防

Tips4:最不济还可以做家务,做家务在各类运动中对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是最小的,但它仍可以有效维护心理健康。

Tips5:每次运动的最佳时长在45-60分钟之间,运动的最佳频率是每周运动三到五次。

全文详见《2019年临床心理学热点回眸》,论文已于1月13日发表在《科技导报》2020年第1期。


本文作者:陈祉妍,明志君,王雅芯,刘亚男,翟婧雅

作者简介: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

每周运动1小时,12%的抑郁症可以预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