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後如果是八爺繼位會怎麼樣?

張老師說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康熙死後,清朝的環境到底是如何。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康熙治理出了一個強大的大清王朝。“康乾盛世”被譽為是中國最後一個盛世,在此期間,中國社會在封建體系下達到極致,可謂是大成,它是清朝國力最強,社會最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最遼闊的時期。



以上可謂是現在大多數人的共識,的確“康乾盛世”是清朝最強大的一個時期,此時可謂是“天下粗安,四海承平”。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的是,在康熙晚年,因康熙過於追求”仁治”,對官員也過於“寬厚”,事事都奉行“凡事不可深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執政理念,如對地方官濫收火耗和虧空公款,康熙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因此,在康熙晚年這般奉行無底線的“仁政”下,清朝的吏治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的腐敗,此時吏治鬆弛,貪汙擾民的事情是司空見慣,為此百姓是怨聲載道,各地的農民起義開始大規模出現。



可以說不論是哪位皇子,是雍正也罷,還是八爺也好,他都需要面對著以下幾個已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可以說如果解決不了以下的問題,清朝必亡。

1、黨爭。

康熙晚期,因康熙在儲君一事上猶豫不決,且還允許諸皇子加入到朝政的處理中,所以導致朝堂上開始出現多個派系,如四爺黨、大爺黨、八爺黨、三爺黨等等。而隨著派系的增多,清朝開始出現如明末那樣的黨爭局面。



此時,他們為了讓自己的支持的皇子登上九五之尊,他們相互詆譭,相互誹謗,即使是對的事情,只要與自己對立的派系同意,他們就無理由的反對,同時為了不讓敵對的派系得勢,他們或陰謀,或陽謀的去破壞對方的施政,即使這個政策正確,他們也依然或破壞。

此外,清朝又是一個少數民族國家,滿族與漢族的爭鬥在此時就更是愈演愈烈。這個時候凡朝中遇到大事,往往採取“滿洲大臣一議,漢大臣一議”。 如此,康熙晚期的朝堂上就相繼出現讓人瞠目結舌的一面,百官不以政見論是否,惟以派系、滿漢相區分,不論事情對錯,就是為反對而反對,只要對對方派系有利的事情就一概否決。



想想看,如此的朝堂,政令如何能實施於全國,地方焉能不敗。

2、吏治腐敗。

吏治腐敗問題是康熙之後的清朝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清朝必將陷入動盪之中,甚至是毀滅。

導致康熙之後出現如此嚴重的吏治腐敗問題主要的原因就是因康熙晚年所崇尚“寬仁”,說實話“寬任”並沒有錯,但是如果一味的講“寬仁”,而不管事情的對錯的話,那這個“寬仁”到最後就只會變成“縱容”。



而事實上,康熙晚年的“寬仁”就是無底線的“縱容”。比如曾有大臣上奏康熙說:“地方官亂收“火耗”如果再不加以禁止,地方官吏的貪汙行為將變的一發不可收拾”,可康熙在聽到這個諫言後,非但不接受,反而是說道“地方官員俸祿微薄,讓他們適當貪點沒關係,這也算是朝廷對於底層努力工作的基層官員的補償吧”。

想想看,連康熙這位統治階級都對地方官的貪汙行為是睜一眼閉一隻眼,甚至是縱容和鼓勵,清朝的官場焉能不腐敗,而一旦官場腐敗了,百姓的生活絕對是會苦不堪言的,而百姓活不下去了,勢必就會孤注一擲,起兵造反。到那時,清朝定會陷入動盪之中,甚至是重蹈明末的覆轍,毀於農民起義中。



3、“清官”之風大盛。

“清官”向來被歷朝歷代所推崇,如包拯、海瑞等,他們都是被百姓所尊敬的大清官。按理說清官的風氣盛行,本沒有錯,反而應該開心,畢竟清官多了,百姓的生活也就變的好了,國家也就會越來越強盛。

但是國家要的“清官”是能幹實事的清官,而不是隻知要名卻不幹實事的清官。而在清朝,清官雖多,但大多數都是後者的所謂“清官”,就是一群庸官。



康熙晚年十分推崇“清官”,當時對於重要官職的任免,康熙首先考慮的就是這個人的清廉情況,而不是政績。所以當時的部分官員為了博個“清官”的名聲,做事往往就是“先潔己而後奉公”,他們辦事從來不看對錯,只看能不能得到個好名聲,誰能讓他得到個好名聲,他就讓他得利。

如此,當時的富商大賈為了讓官員支持自己謀私利,他們就往往會花大價錢為官員博個好名聲,如給匾額。而普通百姓因沒錢,不能給這些所謂的“清官”一個母名揚天下的好名聲,所以他們往往還是處於被欺壓的地步。



想想看,就是這樣的“清官”於國何用,於民何用,他們只會讓國家越來越衰落,百姓越過越窮。

4、財政匱乏。

康熙晚年,雖停止南巡,但因各種開支的增加、地方官的越發腐敗,清朝的國庫開始變得越發的空虛。據統計在康熙五十八年,清朝的國庫存銀大約有5000多萬兩,而在康熙六十一年,清朝的國庫存銀已下降了近60%,此時存銀只有約800多萬兩。如此,可想而知康熙之後的清朝開始面臨了越發嚴重的財政問題。



5、官民嚴重對立。

如此,在吏治腐敗,貪官汙吏增多,康熙這等上層階級對於貪汙的縱容等情形相繼出現下,地方的官民矛盾開始越發的尖銳起來。

剛才我們說了,康熙晚年是縱容官員腐敗的,他對地方官利用“火耗”來達到貪汙的目的是不反感的,將其是視為朝廷對於地方官的另類補償。所以在有著康熙的默認下,地方官對於“火耗”的加徵是越來越重,同時再加上其他一些地方官巧立名目的賦稅,如耕牛稅、車馬稅等等,對此百姓可以說是生活苦不堪言。



如此,隨著著吏役橫徵暴斂的加劇,官民開始越發的對立,之後忍無可忍,被逼上絕路的百姓開始孤注一擲,他們紛紛拿起手中的武器來對抗清朝的橫徵暴斂,為此清朝開始陷入動盪。

總得說康熙末年的清朝,它所面臨的情況與明末如出一轍,朝堂上黨爭不斷,國庫空虛;地方上官員腐敗,起義不斷。只是此時的清朝沒有面臨著明末那樣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如鼠疫、旱災等,所以此時的清朝還沒有到亡國的地步。但是如果再任由這以上情況的加劇,清朝必將重蹈明末的覆轍。



如此,可以明確的說接任康熙的新君,他的表現就已經關乎著清朝的存亡,如果新君能夠完美的處理以上的問題,清朝依舊能繼續強盛下去,反之如果處理不好,清朝必亡。

而事實上雍正這位新君就做的很好,他就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為杜絕地方官員的貪汙問題,他實行養廉銀和火耗歸公制度;為抑制土地兼併問題,他實行攤丁入畝制度;為整頓吏治,他實行密摺制度;為整頓財政,他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制度;為防止皇子爭權和黨爭問題,他實行秘密立儲制度。



正如清史專家楊啟樵所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已衰亡。”,若不是雍正12年的勵精圖治,恐怕清朝早已毀在了康熙晚年所造成的種種問題下,又何以能繼續存在百年的時間呢?

那麼這裡試想下,如果登基的不是雍正,而是被百官稱為“賢王”的廉親王胤禩即位的話,清朝會走向何方呢?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個人的回答就是清朝會提前百年滅亡,很有可能是在胤禩之後就陷入毀滅。



首先我們要知道,胤禩能被稱為“八賢王”,是因為他同康熙一樣,對百官實行的是所謂的“寬仁”。試想,能被上至宰輔,下至督撫的官員都稱為“賢王”的人,他會是一個如同雍正那般會對官員採取高壓的廉政行動的人嗎?當然不會,可以說正是因胤禩對他們的寬厚,胤禩才能被稱為“賢王”。

那麼試想看看,就是這麼一位對百官奉行“寬仁”的執政理念的胤禩,他會在登基後,對大清的官場進行高壓的整頓嗎?我想不會,胤禩只會繼續縱容官場的腐敗問題,只會讓大清的官場變得越來越腐敗。


而如果胤禩不對百官下手,那麼清朝康熙之後遺留下來的吏治腐敗、財政匱乏、黨派爭鬥等問題就將永遠無法得到解決,反而會越變越嚴重。如此,隨著這些問題的日益嚴重,清朝朝廷與百姓的對立也就會變得更加嚴峻,真到那時,清朝全國各地必將陷入一片戰亂之中。

實際上胤禩的掌權經歷就註定他登基之後將會受制於百官,將會被百官所牽絆著。胤禩不像雍正,雍正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並沒有過多的依賴於臣子,他在康熙時期,對百官就十分嚴厲,他治下的官員就經常說他是一個冷麵王爺。如此,在登基之後,他並不欠百官的情,因此在改革的過程中他沒必要,也不會去討好百官,所以對於官場的改革,雍正才能堅持如一的貫徹下去。



可胤禩不一樣,他過於依賴百官,他的掌權可以說完全就是由百官推上去的。同時為了得到百官的支持,胤禩對治下的官員向來縱容,對於他們的貪汙多是不聞不問。如此,到後來胤禩與百官完全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此就算胤禩縱容就算有改革的心思,他也沒有辦法將改革行為貫徹下去,百官必定會反對,而一旦百官反對,以胤禩的尿性他勢必就會放棄改革。



如此,如果讓一個不改革吏治,一個不敢改革的胤禩登基,清朝的問題只會越發的嚴重。而隨著問題的越發嚴重,清朝的滅亡也就勢必會提前百年。


澳古說歷史


佟國維馬齊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八爺黨,雍正背後不止有老十三一個鐵桿皇子, 他還有兩個皇子胤祿和胤禮在背後支持他,有老十三和老十七胤禮手握軍權,八爺黨黨羽再多也翻不起大浪。別人都說九子奪嫡相當精彩,後半部後勁不足,都說看雍正王朝熱血沸騰,在我看來雍正王朝九子奪嫡精彩絕倫,欲罷不能,後半部看似平淡後勁不足,但我覺得讓人看的更加冰冷刺骨,例如李衛扳倒黃倫表面看來顯示出李衛的才智,可回想下那婦人的冤假錯案,再結合現實社會簡直不敢想。對於老八這個反派,王繪春演繹的太棒了,我怎麼都恨不起來,我看完整部劇都不能給他定義好人還是壞人,甚至讓我感到惋惜!

是不是亡於老八,畢竟演義不能代表正史,但康乾盛世估計不會再有,敗亡於西方列強時候還不到,不過像太平天國起義類似的農民暴動倒是可以讓清廷名存實亡,類似東漢末年的群星逐鹿。如果老八登基,太平天國很有可能提前到來,因為他是反對雍正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的,那稅收能往哪出,只能往老百姓身上出,農民起義肯定會起來,雍正的即位,恰好是為清朝續命,為什麼是續命?因為乾隆登基後就廢了它老爹那一套。

對於雍正繼位的爭議,滿清入關前沒有立儲制度,都是推議制(類似於議會吧),現在好多人覺得康熙肯定是留個傳位昭書啥的才能算雍正合法繼承大統,據此提出質疑我只能說都是套用漢家皇室禮制而已。康熙早年尊漢制立太子晚年又怕被架空廢了太子(還是加強皇權的手段),滿清繼承人制度是從推議制向立儲制過渡,按照推議制八阿哥應該是繼承人畢竟老九老十老十四支持還有一些重臣站隊,立儲制就是皇帝指定繼承人(體現皇帝意願),從這一點看康熙也不願皇權分散這些個抱團的皇子反而是最不能當皇帝的。另外立嫡立長的立儲制度並不適合皇權空前加強的滿清,沒有了內閣和宰相分權,嫡長子就關乎國運了任那個皇帝都不會這麼做,立了非嫡非長,又拿不出像樣的說法,所以後來就只能秘密立儲了。

康熙後期的形勢真是到了幾乎要倒的地步,國庫的錢居然不及一個江浙富商多,連災錢都拿不出,還有士紳擁有大片土地,不用交稅,簡直是比官府還富有,康熙時期都這樣,其他時期就更差了,古代人過得真不容易,沒有出現起義的時期才是真正的盛世。其實小說裡還有一個人,也就是除了老十三外唯一被雍正重用的老十七。他的舅舅就是北京城外兩大軍隊之一西山銳健營的主管。而在小說裡也寫了,如果老十三接管豐臺大營不順,西山銳健營就會去盯住豐臺大營。這也是康熙留給老四的保險之一,有了老十七的舅舅,豐臺大營就很難翻起浪來。可能電視劇裡為了營造那種緊張的效果,直接就把這一段給刪了。

其實我一直不明白的是即使隆科多叛變了,投向老八,老八就能繼位,繼位後康熙的聖旨還有效麼?老八都已經繼承大統了,說張廷玉的聖旨是假的,完全可以救下隆科多。雍正繼位本身就是一大歷史謎團。我們只說事實:1、沒有留下詔書,那些一味強調沒有改詔書的人就是無賴;2、除了隆科多這個手握兵權的九門提督,再無其他人證;3、僅僅幾年後這個唯一的見證人也被處死了。

其實如果隆科多叛變讓老八登基,就是沒有聖旨,第一個要死的也是隆科多,你是老八,你敢讓掌握自己最大黑料的隆科多活著?假設老八上位,隆科多是傳召之人,老八反過來又把他殺了,不就正好坐實了老八上位不正麼?我看電視劇的時候這個地方一直沒看懂。西北方面,喀爾喀蒙古大汗是老十三的表兄弟 ,年羹堯是陝甘總督, 李衛是徵西糧道 。各方面都卡著老十四 ,京城方面 ,西山銳健營的管帶是老十七的人 ,豐臺大營除了成文運 ,下面的畢力塔張雨啥的都是老十三在古北口帶出來的。 這些都是親老四的, 還有直隸總督武丹,善撲營的趙逢春,大內的德楞泰,劉鐵成,張五哥,圖裡琛是絕對聽從一把手的, 算來算去 ,就還一個隆科多是騎牆派。

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年輕時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到九子奪嫡時候在位50多年洞若觀火。馭人之術爐火純青,表面上看是九子奪嫡實則老皇帝洞察一切,他早早就選好老四了,到後期做的權利佈局只是。康熙只是得了小感冒,沒有覺得自己會死,很可能是鍛鍊十四,以後封太子!雍正肯定知道,所以趁機奪權,康熙突然一夜暴斃,很說明問題,說不定雍正耍了手段!而且皇帝詔書都是後期大臣寫的,蓋個章就行,誰拿到印章誰就勝利!所以篡位是真,改傳位詔書是假,因為根本不用改,已經成既定事實!


歷史深度揭秘


作為雍正都重視的競爭對手,八爺的能力毋庸置疑。

八爺是康熙的第八子,名愛新覺羅胤禩,自幼聰慧並且通曉人情世故,深得康熙喜愛。17歲就被封為貝勒,是當時被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可見當時康熙對於八爺的喜愛了吧。至於後來的那些康熙斥責八爺的話,有很大可能是贏家編造出來的歷史而已。

好了我們來討論下,如果八爺繼位的話清朝會怎麼樣呢?要得出這個結果就要通過八爺和雍正的不同之處來分析。

權力基本盤方面的不同

八爺被稱為八賢王,這個稱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八爺很會做人,通曉人情世故,所以八爺和一些宗親、官員的私交甚好。所以八爺的權力基本盤基本上是來源於上層利益集團,我們可以從八爺黨的名單就可以知道。

史料記載的八爺黨名單包括:胤禟、胤䄉、胤禵、福全、滿都護、景熙、吳爾佔、蘇努、阿布蘭、阿爾松阿、阿靈阿、佟國維、鄂倫岱、揆敘、王鴻緒、馬齊、何焯、張明德、魏珠、噶達渾、勒席恆、七十、秦道然、陶賴、張廷樞、普奇、經希、色亨圖、馬爾齊哈、常明、德寧、格、汝福、欒廷芳、武正安、魯賓、五格、二德、阿爾遜、郭允進、徐元夢、巴海、魯爾金、烏爾陳、蘇爾金、庫爾陳、法海、佛保、達爾當阿、託時、查弼納、蕭永藻、高成齡、董永啤等人。

這些人清一色的就是一些皇家宗親和官宦之家,統稱為上層利益集團,也可稱為當時的豪族。

雍正的基本盤基本上就是一些自己挖掘的寒族人才和一些沒有多大根基的官員兄弟等。比如雍正的核心人員有:十三阿哥、克隆多(這個人是雍正權力基本盤裡面唯一在當時有大權的人物)年羹堯、李衛、戴鐸等。

十三阿哥是雍正的鐵桿粉,可惜其體弱多病,而且不得康熙喜歡,只能算是阿哥中的邊緣人物,基本上無法提供給雍正多少自身之外的實力幫助。

克隆多是當時雍正權力基本盤的特例,這是個握有實權的大佬,在康熙朝就大權在握。

至於李衛、戴鐸和年羹堯這些人都是雍正自己的勢力班子,這些人有一個特徵就是出身低微但是有才能。

從這些人我們就可以知道雍正的基本盤都是一些沒有多大根基的人士。雖然這些人在當時能提供的勢力幫助較小,但是反過來當雍正當皇帝的時候受到這些人掣肘也會相對小很多。

因此從權力基本盤的不同,我們可以推測出要是八爺當皇帝的話。在當皇帝初期,清朝的朝廷局勢會比雍正當皇帝初期的好,原因如下:

1.八爺依靠上層利益集團,可以平穩繼位,不會造成時局動盪。這方面雍正剛開始肯定比不上八爺,因為剛開始八爺的那股勢力還在朝堂之上握有大權。

2.八爺繼位初期,這些上層利益集團普遍會受到賞賜,為了自身利益這些上層利益集團會快速做大經濟蛋糕。因此八爺可以調動的資源很多,能快速的發展國家的經濟。

在當皇帝的中後期,雍正會比八爺做的好,原因如下:

1.八爺的利益集團到了後期肯定會開始爭權奪利,這就造成了黨爭的內耗。而雍正就沒有這個缺點,因為他通過改革和鐵血手段,已經把一些利益集團剪除掉,使得封建集權大大提升。

2.八爺依靠上層利益集團上位,中後期的政策方針肯定會傾向於利益集團,那麼就會造成利益集團的快速強大,使得皇權權威下降。而雍正在集權方面是封建社會做的最好的,雍正也是清朝集權的巔峰。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八爺繼位其執政方針會受到上層利益集團的裹挾,造成皇權的旁落,加速清王朝的衰敗。而雍正就不一樣了,因為這些有功之人多是沒有根基的,所以他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性,其政策也可以更多的傾向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方面,而不是偏向利益集團。

性格的不同

雍正的性格無疑就是鐵血冷酷,其崇尚的治國理念就是法家思想,從他的執政行為就可以看出來,整頓吏治、提高君主集權和整治貪腐等一系列行為無疑都是在貫徹著法家的治國思想。

八爺的性格是通曉人情世故,自小養成親切隨和之風。這種性格作為普通人可能會博得好名聲,但是作為帝王,這就會造成一種懦弱的形象。

而封建社會,其根本就是皇權和官宦權力的此消彼長,一旦皇權走下坡,那麼國家的實力也會因為官宦集團的強大而逐漸衰落。

所以在性格方面的不同,也會造成不一樣的結局。如果八爺繼位的話,那麼對於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因為利益集團沒有皇權的約束就會為所欲為,會加速掏空國家的根本。

而雍正由於其性格的嚴酷,敢於打擊貪官汙吏,整治利益集團,對百姓無疑是個利好。通過設立軍機處大幅提高皇權,這樣就把利益集團緊緊的控制住,有利於國民的休養生息。最重要的是雍正的性格決定了他敢於向權臣亮劍,比如年羹堯和克隆多等,這樣的亮劍無疑會深深的打擊了利益集團,給予國家更大的休養生息的空間,使得國家長治久安。

所以通過性格的分析,要是八爺繼位,那麼利益集團會快速掏空國家,清朝的滅亡無疑會加速。


歷史應該有趣


清朝



九龍奪嫡,這個大家應該都知曉,最後雍正勝利。



那麼八爺黨那麼強,八爺為人賢明,人稱“八賢王”,如果他上位會不會是一代明君?話說他寬厚仁義治理不好國家,他有八爺黨可以幫他啊!

八爺黨

允禟

愛新覺羅.胤禟(1683――1726年),康熙九子,康熙四十八年受封固山貝子封入正藍旗,自幼好學,心性聰敏,喜發明,親手設計過戰車。善於交際,慷慨大方,重情重義。

愛新覺羅.胤(1683――1741年)康熙第十子,康熙四十八年封敦郡王。

胤禎

愛新覺羅.胤禵(1688――1755年)又名胤禎,康熙第十四子,康熙五十七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為保西藏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

佟國維(1643――1719年)康熙的舅舅,康熙九年,授內大臣,逮捕吳三貴之子額駙吳應熊以居京師。二十一年,授領待衛大臣、議政大臣。二十八年封一等公。先後兩次隨康熙征伐噶爾丹獲得勝利。



還有福全、阿靈阿、滿都護、景熙、吳爾佔、蘇努、阿布蘭……等等,三黨勢力最強的一支,有文有武,如讓八爺上位有權有勢,說不定真可以比四爺皇帝做的好。


無無有有000


八爺胤禩確實有不俗的治國理政能力,但是他卻缺乏除弊糾錯的覺悟,更改革弊政的鐵腕意志和雄心。因此,胤禩實際上和乾隆更像,只適合做太平天子。如果胤禩是在雍正之後做皇帝,那麼他可能比乾隆還要出色;而如果把他放到康熙之後,那麼他很可能加速清朝的衰落,而不會有之後的雍乾盛世。

胤禩年少有為,並且很早就展現出自己的勃勃野心;

胤禩自幼聰明能幹,而且一向品行端正,因此深得康熙寵愛,年僅17歲即被康熙封為貝勒,成為當時被封爵的皇子中最年輕的一個。

此後,胤禩就開始不斷活躍在朝堂上,成為九子奪嫡中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他憑藉著自己謙遜的個性和圓潤的處事方式,很快便與朝中眾多王公大臣建立起相當不錯的交情。甚至連一貫以“穩重謹慎”著稱的裕親王福全,都主動在康熙面前稱讚他“不務矜誇,聰明能幹,有德有才”。

如此一來,胤禩在朝中便有了“八賢王”這個稱號,而在皇子中又有老九胤禟、老十胤䄉和老十四胤禵這幾個鐵桿支持者,形成了勢力龐大的“八爺黨”!

正所謂:“大善若偽,至善若惡”,胤禩賢王的形象,其實是官紳階級刻畫出來的。

其實,胤禩的“賢”是對於官紳階級而言的,而非至於國家,他不過是官紳階級的“代言人”罷了。正如《雍正王朝》中,康熙所言:“胤禩雖仁義,但卻只會用仁義去收買人心,不能夠有效的治國理政。”

劇中的這句話,實際上說得一點都沒錯。胤禩對百官的“仁義”更多不過是表面功夫,目的就是想通過自己所謂的“仁義”來拉攏人心,讓龐大的官紳階級站到他的陣營,把自己變成官紳階級的“代言人”,極力的維護他們的階級利益。而對於當時積弊已深的朝政,和天下百姓的貧苦,胤禩卻漠不關心。

所以,作為既得利益群體的官紳階級,他們當然是巴不得由胤禩來當皇帝,自然就會在皇帝面前對他加以褒獎,大加稱讚。然而,對“冷麵王”雍正橫加指責。

但倘若康熙最後真的將帝位交到胤禩手上,恐怕康熙晚年的弊政不但無法根治,反而會進一步惡化。因為,淪為官紳階級“代言人”的胤禩,他斷然不會像雍正那樣,用鐵一般的意志和鐵腕的手段,頂著官紳階級的巨大政治壓力,推動改革,破除弊政。他只會繼續扮演他的“仁君、賢君”角色,繼續縱容官紳階級對社會財富的壟斷,無視清朝社會矛盾的激化。

其實,康熙晚年雖然昏庸,但康熙的心裡還是很清楚,由於自己晚年為政過寬,導致朝政積弊過深,天下百姓疲憊不堪。因此,康熙深知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以,康熙是不可能找一個學他那樣繼續抱著“寬仁”來治國的繼承者來當皇帝,而需要找一個擁有鋼鐵般意志,大公無私;為了天下百姓,敢向官紳階級出手的皇子來繼承大統。而這個繼承人就是素以“冷麵王”著稱的雍正!



這些歷史要讀


康熙作為一個當了60多年皇帝的人,肯定不會犯老糊塗,之所以他選擇四兒子當最後的皇上肯定是有其中的原因的,而八阿哥的性格缺陷導致了他永遠不可能會被皇帝選中。

八阿哥的問題

首先八阿哥的問題非常簡單,就是他太過於仁厚了。

雖然一直以來仁厚都是對於一個皇帝的好稱呼,不過這也是要分時候的。康熙皇帝末期國家日漸承平,而在這個時候腐敗也就開始滋生了。當時國家的貪腐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這也就是為什麼康熙皇帝在後期對於大臣非常的嚴酷,尤其非常致力於打擊貪腐。而如果要是將八阿哥扶上皇位上的話,但在之後他的仁厚性格可能會導致他寬恕這些官員。這也間接會導致康熙的反腐政策人亡政息,而在當時的情況之下,這種對於貪腐大臣的縱容很有可能會導致天下大亂,進而導致大清王朝的滅亡,這自然是不能為康熙所容忍的。

康熙對八阿哥的芥蒂

而且早在一開始的時候,八阿哥就已經拿出了自己的野心,在眾多大臣面前都已經樹立了自己的威信,被稱為八賢王。雖然說這確實是一個威信的證明,但這又讓皇帝怎麼看呢?明明康熙還安安全全的活在這個世上,你卻莫名其妙的拉起了黨派,康熙自然會對他的心思起到了疑慮,如果真的把皇位封給了他,會不會莫名其妙的搞一個燭影斧聲呢?

所以面對眾多兒子,其實康熙只有一個兒子也就是四阿哥可以選擇,雖然他生性冷酷多疑,不過正是他這樣的人才能夠繼續繼承康熙的遺志,不為大臣所玩弄,這才是四阿哥被選中的原因。


說古明今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在很多人眼中,八王爺胤禩若是繼承了皇位,那清朝必定提前滅亡。但實際上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就其能力而言,他並不輸給自己的四哥,也就是雍正皇帝。

所以平心而論,胤禩其能力和雍正是不相上下的,他們都能做一個好君主。

因為他們都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面對康熙晚年所遺留下的弊政,他們也都有能力進行改進。也許他們所用的方式不一樣,但是勵精圖治則應該是必然的。

雍正即位以後,就曾多次說道:

“胤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由此可見,胤禩確實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也得到了雍正的重用。

但其實,胤禩除了才能之外,其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名聲。

早在幼年時期,胤禩就跟隨著自己的父親康熙東奔西走,因為為人處世得體,所以他也是封爵皇子中最早的一個。

此外,康熙還曾讓也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

這一切,都是康熙有意在培養他。

不過,在培養胤禩能力的同時,也使胤禩擁有了自己的黨羽,而黨羽歷來都是皇帝最憎恨的存在。所以在廢太子胤礽事件發生後,胤禩的黨羽便開始行動起來,為自己的主子爭取皇位。

但是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裡,慢慢地,康熙便對胤禩產生了嫌隙。父子之情逐漸被純粹的君臣關係所取代。

不僅如此,胤禩還製造了一些列有損康熙臉面的事情,例如獻死鷹事件,就使得康熙對他更加厭惡。

最後康熙去世,皇位落到了胤禛手上,但是胤禩並沒有認輸,而是開始有意“培養”雍正的兒子弘時,慫恿他去和弘曆爭奪皇位。

最後還在朝堂之上對雍正推行的新政指指點點,並大力排擠雍正,質疑和批判他的統治,最後雍正也做出了相應的表現,那就是將其削王爵,圈禁,並改名為“阿其那”。

胤禩的能力我們不能否定,雍正和康熙也都沒有否認,但是胤禩似乎具有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一種是前期模式,一種是後期模式。前期的時候,康熙和雍正對他都很是看好,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人才。但是到了後期,康熙厭惡他,雍正憎恨他。

為此,康熙還這樣評價他:

廢皇太子後,胤禔曾奏稱胤禩好。春秋之義,人臣無將,將則必誅。大寶豈人可妄行窺伺者耶?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今其事旨已敗露。著將胤禩鎖拿,交與議政處審理。

所以,綜合來看的話,胤禩還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

回到原問題上,胤禩繼承皇位以後會怎麼樣?在我個人看來,他會將國家治理得和雍正一樣好,只是兩人所運用的策略會不一樣。畢竟,胤禩不算是一個昏昧殘暴的人,至於說城府,雍正城府似乎也不低。

況且,相對於雍正來說,胤禩在百官心中的位置要比他高得多。


方圓文史


康熙晚年清朝出現了九子奪嫡事件,最後勝出者是老四雍正而非老八,我們一邊在為素有賢王之稱的老八感到嘆惜,往往會想到如果老八繼位清朝會怎麼樣?

康熙死後如果是老八繼位清朝的下場會更加慘淡。

九子奪嫡為何勝利者是老四雍正而非賢王老八

由於康熙晚年在決策上的失誤加上子嗣眾多,出現了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土地兼併嚴重、九子奪嫡等情況。

在九子奪嫡之中最有希望繼位的是老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和老八胤禩,老八奪嫡之道為拉攏百官贏得官員的支持,被百官稱之為賢王。

而老四雍正自知在百官面前完全不是老八的對手,所以雍正兵行險招在為人處事方面繼續以孤臣的方式鐵面無私。

兩者所做之事其實對於康熙來說恰恰老四雍正是自己想要的繼承人,因為老八隻得道了官心而老四得到的是民心,加上後期康熙對於老八所做之事不但是厭惡甚至到了防備的地步,老八成也百官得賢王之名,敗也百官失去做一代君王的機會。

老四雍正雖然拉攏官員少的可憐,但是有年羹堯、老十三兩位得力助手,加上雍正鐵面無私遇事不講情面深的民心,所以雍正在九子奪嫡之中勝出是必然的結果。

倘若老八胤禩繼位清朝會怎麼樣

按照老八在九子奪嫡中的表現是拉攏百官之策自然代表的是官員利益,老八在繼位之後斷然不會對支持自己的官員進行開刀來整治貪官汙吏,所以康熙遺留下來的吏治腐敗的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

老八素有賢王之稱雖然後期原形畢露讓康熙深感厭惡,但是老八繼位之後定會以寬容來治理天下。可是在當時的社會局勢需要的不是一個賢明之君而是一個鐵面無私的君王,老八繼位與老四繼位的結局可想而知,老八的治國之策斷然解決不了康熙遺留下來的問題,老四雍正則可以。

老八繼位之後吏治腐敗會更加嚴重勢必國庫空虛得不到有效的解決,也不會像雍正那樣進行改革,同樣土地兼併的問題依然是當時階層的矛盾點,整個清朝的局勢更加惡化波及全國,致使百姓苦不堪言,也許會官逼民反清朝就此終結。

吏治腐敗、國庫空隙、土地兼併嚴重等問題在雍正面前都得到有效的治理,加上雍正勵精圖治才有了後來乾隆這個富二代天子。

縱觀老八與老四在九子奪嫡中的表現來看,老八看到的只是皇位而雍正看到的是天下黎民百姓,誰更高一籌一目瞭然。


豫北老崔


首先要說明一點,八爺繼承皇位的可能性早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之後就無限接近於零。究其原因就是八爺太過急功近利,鋒芒過露。太子被廢后,太子之位空缺,大爺首先是向康熙自薦,失敗後便直接力薦八爺。加上當時朝廷多位重臣,包括佟國維等紛紛舉薦八爺做太子,讓康熙對於八爺的印象直線下降,認為他結黨營私,覬覦太子之位已久,並大加痛斥。而那個時候,康熙其實內心還沒有放棄胤礽,仍想復立他為太子的。加上後來的“斃鷹事件”,康熙甚至說出了與八爺斷絕父子關係的話。基於這樣的背景之下,八爺其實早早退出了皇位爭奪。



迴歸正題,拋開以上的客觀事實不說,假如最後真的由八爺繼承皇位,整個大清朝會往怎樣的方向發展呢?個人認為,大清會提前衰亡。

一、康熙晚期大清局勢嚴峻,繼位身負重任,八爺不具備改革魄力

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他的一生可謂輝煌,功勳卓著。但不得不客觀的說,在其晚年開始,大清的局勢呈現走下坡路的趨勢。貪汙腐敗、國庫空虛,土地兼併嚴重,再加上一些戰亂和天災人禍,整個大清形勢空前嚴峻。

因此,康熙死後不管是哪位皇子繼位,都將面臨嚴峻考驗。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知道,雍正帝雖然在位時間不長,只有短短十三年,但在期間他嚴厲打擊腐敗,遏制土地兼併,並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制訂了一系列的舉措,硬生生的將整個大清拉回了發展正軌,這種魄力是八爺所不具備的。因此,如果八爺繼承皇位,那麼大清的國勢將進一步衰退。



二、“八賢王”並不是真的“賢”

康熙以仁孝治理天下,而八爺也是秉持康熙的理念。八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善於結交朝中權貴,做事也有條有理,能力不俗,贏得廣泛好評。但這是由於他出身起點過低,導致他不得不比其他皇子更加努力。用自己的勤奮努力來拉平出身上的劣勢,也唯有這樣他才有機會脫穎而出。個人認為,八爺的“賢”更多的在於表面,只不過是他用來上位的偽裝。



國庫空虛,貪汙腐敗,八爺黨“功不可沒”。他們不是看不到,他們不是不能管,而是他們視而不見。他們只顧自身的利益和權勢,把精力都花費在奪嫡之上。在這樣的情形下,即便最終八爺坐上了皇位,朝中都是力挺他的臣子,同樣也是貪汙腐敗的主力,他又如何挽回已經“千瘡百孔”的大清?

三、子嗣問題

縱觀八爺一生,子嗣僅有一子一女。而唯一的長子弘旺並沒有突出的能力和才幹,十分平庸。反觀四爺,其子弘曆(乾隆)自幼聰慧,便深得康熙喜愛,這就有明顯差距了。如果八爺繼承了帝位,那麼他必須要考慮子嗣問題。如果立弘旺為儲君,那麼大清基本沒有發展興旺的可能。假如再生子嗣的話,過程太漫長。因為這個時候的八爺已經四十一歲了,想要再生子嗣、培養子嗣,從時間上來說是一個大問題,而且還要保證期間沒有其他因素阻礙。而大清的局勢已危,根本不可能留給八爺時間浪費在子嗣問題上。

綜上所述,八爺若是繼承皇位,那麼大清的發展只會更加衰退,而整個大清的氣數也將走到盡頭,更不會有後世稱讚的“康乾盛世”。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感謝大家閱讀,不足之處懇請批評留言。


月關略萌


雖然在康熙皇帝死後,是老四雍正皇帝繼了位。但是在康熙皇帝死之前,出現過九龍奪嫡的局面,在九龍奪嫡中,八阿哥胤禩可謂是具有相當強大的實力,還在四阿哥胤禛之上,只不過最後沒能成功而已。

八阿哥被當時眾臣們稱為八賢王,是康熙所有兒子中才能最為優秀的一個。在太子一度被廢之後,康熙皇帝讓眾臣推薦新太子的人選,結果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推薦八阿哥,可見當時八阿哥在所有大臣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因為這樣讓康熙皇帝感到威脅,最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八阿哥正是因為才能過於優秀,反而早早就失去了奪儲的可能性。

假如八阿哥真的在康熙死後繼承皇位的話,滿清的形勢可能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因為八阿哥得到滿朝文武的擁戴,並且和各個大臣關係處的都非常的好,所以他接位應該比雍正要順利的多。而且即使八阿哥會對和自己爭位的四阿哥進行打擊,但是打擊的程度也遠遠不會和雍正皇帝的打擊相提並論,因為八賢王的賢字不是白說的,即使八哥內心不是如此,但他至少也要裝作如此。

不過正是因為八哥過於賢了,所以他和朝臣的關係都非常的好,這樣就會造成朝臣尾大不掉的趨勢,無法對整個滿清的上層進行有效的改革。因為在康熙末年的時候,整個滿清的統治事實上陷入腐朽之中,有必要對滿清自上而下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而八哥如果上臺的話,恐怕很難做到這一點。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最後康熙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選擇了雍正皇帝,估計也是因為康熙皇帝認為只有雍正皇帝上臺才能夠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解決滿清多年來積累的一系列問題。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