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博士朱學淵寫的歷史著作《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引發熱議。這種跨界研究的成果靠譜嗎?

煙比你好-傷肺不傷心

過去我們笑韓國人對歷史胡吹亂編,譁眾取寵。現在,沒想到我們自己國家也出了這樣的人,這真的是尷尬了。

過去韓棒瞎編了很多搞笑歷史。什麼強大的百濟,什麼大敗大唐,或者就是把高句麗硬說成是他們自己的,然後將高句麗吹上天,還杜撰了個檀君。



對於中華的文化,一般都是搬過去就說是他們。要麼乾脆把一些中國名人吹成是他們韓國的。反正就是雷死人的理論……

但是,人家韓棒是因為沒啥光輝歷史可寫,實在太可悲了,才為了沾點光,瞎編了一系列輝煌的虛假歷史。



然而,我們這位朱學淵叫獸就厲害了,放著五千年燦爛文化不去研究,偏要自己跑去抹黑自己國家的偉大人物。居然搬出一堆雷人理論,硬是把千古一帝秦始皇說成是一個外族人,這不是可笑,是可悲!人家韓棒那些傻缺是自嗨,他倒好,居然還自黑起來了……



有這樣的“學者”,是我們國家的悲哀和恥辱!改個書名都標新立異,還瞎編一套雷人理論來搏眼球。我覺這書可以改為《朱學淵是說大傻話的理工科博士》。


這些歷史要讀



巧了,上午剛和近代史老師聊到這本書,這本書我是直接否定了的,因為蒙古語是十世紀左右出現,形成文字語言則是成吉思汗時期。女真人則是唐代才有的說法,壓根就不是一個時期的東西。

本書從語言學來講的北方民族史,但我們一看就會發現兩個問題。一個就是少數民族的名字是音譯的,按他的說法,美國南北戰爭名將羅伯特·李,這個李字和我還是本家呢,看來美國人和我們有關。第二個問題是他講反了,始皇贏政,雍正胤禛,所以秦皇是女真人??為啥不講雍政是秦人呢??這個是說不通的。

最後我說一下對跨界的觀點,我認為其它學科跨界是好的,現在很流行從其它角度看歷史,這也為史界提供了新思路,但是我反對空口無憑,譁眾取寵的小說式歷史,這不利於大眾對歷史的瞭解,更有可能誤導大眾。

舉個和這本書差不多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當小說讀很有意思😄


李子木沆

看了幾個回答,大多是引用書本記載,然後以書本記載裡沒有提及這位理工博士的主張為由進行駁斥。有的更是表現出一副對民科不屑一顧的姿態來論述,這種回答並不能根本上駁斥。我原本覺得自己也沒有充足的論據可以完美駁斥,所以也就沒有回答。不過看了這些回答,倒覺得可以簡單說幾句。

第一、有人以秦本紀記載秦出自顓頊氏為由駁斥理工教授。而我認為女真人還是有可能是顓頊後人的,因為東北民族的確是大洪水時代逃向東北的大鯀後人的一支,大鯀就是出自顓頊氏。顓頊氏也可以確定基因為O1為主,如果認為女真與滿族有關的話,那滿清皇族基因就是O1,這個有皇族後裔測過,也信誓旦旦地公佈過,所以還是能對上的。而且滿族自稱畜豬人又對應了顓頊氏祭祀和食用為豬肉的說法。檮杌也是豬虎同體。就算女真與滿族有區別,但女真是O1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因為無論契丹符號,比如姓氏耶律是越黎的意思,還是東北先後建立的政權高勾麗、高麗都是九黎的意思,勾是九的另外一個讀音。也就是說東北民族兩大來源,大鯀後人和萁子後裔O2b。大鯀後人又是一個混合體,其中有N系,有跟隨民族C系,以及最重要的O1系。女真人到底是哪一種,應該還判斷不了。即使有可能同源,但未必是同支。可畢竟用這個論據來駁斥有漏洞。

第二、秦始皇怎麼可能會說蒙古話呢?這玩笑開得就過了。因為他出生、成長都在中原地區,總不能說周代都是說蒙古語的吧,如果說秦國是說蒙古語,那文字又怎麼解釋,道漢字也可以對應蒙古話?這個太荒唐了。

第三、女真人講什麼語言,我不知道,除非能確定其與滿族為一族。那可能有點可以依託的依據。但即便是這樣,就算與滿族為一族,說的也是滿族話,但滿族話與蒙古話還是有區別的吧。所以其書名本身就荒誕。然而就算後來的女真人說的是蒙古話,其祖先也不可能說蒙古話。因為蒙古語出現有一個明確的時間界線。就是要等漢代人擊敗匈奴後,匈奴逃向東北外興安嶺地區,受匈奴影響才變成說有俄語特點的滿族話和蒙古語。所謂阿爾泰語系說白了就是類似俄語和西班牙語發音模式。這不是你發明一個名稱,它就是獨立的土生土長的了。

如果東胡不應該說這種類似俄語的語言,那它應該說什麼?這個問題如果用傳統方法考證,幾乎沒有希望,考證不了。不過,民族遷徙總會留下蛛絲馬跡的。當年大洪水時代,史書說大鯀治水不利,所以被懲罰。但其實在巴比倫,在印第安神話裡大鯀都是英雄般的人物,然後這些文明卻沒有大禹的傳說,可見當年所謂懲罰四凶很可能是向各個方向發配了大鯀集團。這方面其實有很多證據,但要說出個眉目篇幅不夠。所以直接上結論,當時可能把大鯀集團一分為二或一分為三,向東北,向西南發配。而東北的一支黃人後來渡海進入日本,於是有了日本文化的基礎。而發配西南的又可能在四川發展了一個文明,並由四川經甘肅陝北擊敗帝堯集團後人重入中原,也就是帝舜和大禹,四川作為大本營還保留有這個體系的人,也就是後來的百濮。再後來百濮受到西邊再次返回的羌人衝擊,受到周代開始南逃的撣族衝擊,以及後來漢人的衝擊,所以繼續南逃至雲南緬甸孟加拉。為什麼孟加拉也是,其實這是當時把每個群體分成幾塊驅逐的一種做法,所以西南有C系,東北也有。華南還有。N系也如此,東北有布里亞特蒙古族就是以及東北各族裡都有,西南花腰彝族也是,花腰彝族服飾還和芬蘭民族服飾類似。也正因為其源流如此,所以日本人根據文化語言真的就尋根到了雲南,哈尼族以及相關一些民族。其語言也非常像。哈尼族還叫和夷,日本是大和民族,而顓頊氏就搞了一個和九黎政策,我猜測是多種族共和,交換配偶。所以C系原本是矮黑,也獲得混血。因為非洲B系和亞洲D系都是矮黑,夾在中間的C系沒有理由不是矮黑。有人說C是進化成黃的,那是純粹吐屎,進化那得多少年?都是混血的。所以這樣看,顓頊氏時代或者大鯀時代說的應該是類似日語,日語應該是古東夷語言,裡面夾在著漢語。因為漢語應該是由多種族碰撞出的精煉語或者是書面語演化而來。既然大鯀後代說類似日語,那現在的滿族說的語言應該是被匈奴,尤其是白匈奴同化了的語言。女真人的祖先秦代以前最有可能說的是類似日語的語言。世界上類似日語的語言還有希臘語,歐洲有個巴斯克語。因為發配東北的其中有一支與後來發配敦煌的陶寺人北三苗向西進發過。所以後來返回的羌人建築是古埃及和古猶太建築模式。

第四、再回過頭來講秦始皇,史書上確實說秦始皇家族與顓頊有關,但是母系有關,還是父系有關不得而知。史記其實有很多錯誤,甚至是杜撰的。比如堯舜禪讓就是杜撰的,可能是為了滿足漢武帝獨尊儒術的需要。如果是禪讓,那就不會有那麼多黃種等相關民族出現在西部了,甚至白種都會大量留在中國,因為兩個集團其實發生了幾千年的惡鬥。所以史記只能作為參考,一旦發現矛盾的方面,可以果斷放棄。不過秦代從文化上看確實表現與周人不同。七這個數字目前最早出現在周代金文上,周代把很多字都改成有七字符號。比如萬字最為明顯,而到了秦小篆則把七改為九,可見秦人是九黎父系認同更多,周人則是七仙女母系認同更多。所以有周穆王西巡見西王母的說法,也才順理成章。這樣看,秦王室是有可能是顓頊後人的。可問題是,難道百越民族和我們都不是嗎?顓頊只是你女真一家的祖先嗎?然而很多學者堅稱滿族蒙古族主體是C系,如果這樣,他們就不是顓頊後人,因為C系明擺著是跟隨民族,如果不是混血,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就像日本文化的基礎是O1創造的,文化表現的確是這樣。日本雖有D系,但也可以忽略不計。別說他們,就是阿拉伯人J系、北歐基因I系,高加索G系都找不到他們的原生文化。百越和百濮明顯是一種格式的詞彙,我也破解了為什麼,只是限於篇幅說不了。百越不就是O1,別忘了還有一個壯族,至今保留著繡球文化。而且蒙古一詞也破譯為苗蠻的芒勾,泰國的曼谷,泰語芒勾是龍的意思。而且也破解了芒勾是青帝太昊伏羲祭司勾芒的反念,就像混沌反念為敦煌,黎越反念為耶律等等。還有一個信息也表明東胡祖地在江浙,滿族人答是為浙,就像日本人答是為海。浙代表浙江,海則是九黎自稱。也就是說你女真也好,滿族也好很大程度是從這裡出去的,而非是從東北地區發源,再影響中國,方向反了。

最後我覺得,要認祖歸宗可以,但邏輯體系得理順了。得研究透了,什麼該繼承,什麼該丟棄,搞明白了就簡單了。搶祖宗,那就太那個了吧。


國病

他寫的博士論文真是標新立異,先說題目是什麼,一是蒙古部落是公元十一世紀的宋朝時期的遼國東北地區一個遊牧部落,秦始皇是公元前二百年的華夏民族,注意這時候還沒有蒙古語,何來蒙古話。二是女真人在春秋戰國時期被中國歷史稱呼為肅慎人,是中國東北地區的狩獵民族,那時候,東北民族還沒有出現大規模遷徙。春秋時期,在黃河上游渭河源頭主要是遊牧的西戎人羌族部落,說的語言應該是漢藏語系,東北女真人的語言則是通古斯語系。他說的被蒙曼還要離譜。


太興真人liuyu

作者怎麼考證的我沒看過。不過就秦始皇的家族來源,我倒覺得,他的祖先可能是Q1a1或N或C3,與大多數女真祖先同源。

事實上,在分子人類學者眼裡,這樣的論斷不稀奇。只是,目前還沒有確鑿證據。

關於秦始皇的先祖,史書說名叫大費,跟隨大禹一起治水。成功後,舜獎勵大禹,大禹說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因為有了大費的幫助,治水才能成功。舜聽了就獎勵大費一個黑色的旌旗飄帶,還給他娶了個姓姚的美女,並留在身邊,馴養鳥獸。然後賜姓為嬴。

我們知道嬴姓是東夷大姓,是漢族的主體。而大費的嬴姓是被賜予的,說明他不是東夷人。從他會馴服鳥獸以及與大禹一起治水來看,他應該是西戎或北狄的黃帝族。而黃帝族的單倍群就是Q1a1或N或C3。

多說一句,關於舜,他其實是黃帝族的女婿,即堯的女婿。他本身是東夷人。黃帝族以少數人統治東夷的多數人,自然會聯姻。在這一過程中,舜竊取了黃帝族的權力。不過後來又被大禹給奪了回來。禹後來想讓位於東夷的伯益(也是黃帝族的女婿),兒子啟不幹,然後就開啟了家天下。縱觀整個夏朝,其政治鬥爭都是與東夷之間展開的。在這一過程中,兩個族就慢慢的融合了。華夏族也就誕生了。不過必須要說,居於統治地位的黃帝族人數並不多。

再補充:

宿兵(Bing Su)與他的同事發現Q1a1的Y單倍體型 (Haplotype)在山東,河南,安徽和廣東的漢族人中較高。在前三省比例較高好解釋,因為它們屬於北或靠北。但非常南方的廣東就值得研究了。較合理的解釋是廣東漢族中有秦軍帶來的攜Q1a1的Y單倍體型的男性。江西,福建,廣西等鄰省的樣本則沒發現Q1a1的Y單倍體型,支持秦代開發嶺南集中在廣東。秦軍領導趙陀在廣州稱王也支持這一點。

這說明秦王室以及秦人的單倍群很可能是Q1a1。

這裡假定一下,如果秦朝統治不是15年而是300年,漢人的主體單倍群大概會增加一個了。即除了O-002611、O-M117、O-F444,還要增加Q1a1。

下面遷徙圖供參考:


萬物簡史

北魏時代該說什麼蘚卑語的室韋人了吧

蒙古時代說柔然語的扶余人按實際掌握權力人群討好角度寫的

,秦始皇是邯鄲音最標準的貴族口語,和太子丹是發小,那太子丹也不會北京口音的


烏陵與土明

發達國家經濟內容的特徵,就是發展中國家的未來特徵,發展中國家現在的經濟內容的特徵,就是發達國家歷史上的特徵。

到了這一步,還是大概率的事情,因為是事物的性質或者科技追溯源頭。可以學習或者自發展出來,但,要是實體傳承。就要複雜的多。但,在邊緣地區的近古,旁證遠古,確實也還是不失為一種方法。

在朱博士開的腦洞下,我用經濟重心的轉移和他的觀點互相參照一下,

公元前12100年到公元前3158年,東亞,東南亞,南亞是世界新石器時代的中心。

公元前3158年到公元258年,中東地中海周邊是世界奴隸制時代的中心。

公元258年到公元1563年,中國是世界封建生產關係時代的中心,

公元1563年到公元2061年,歐美是世界資本時代的中心。

公元2061年到公元2252年,亞洲是世界社會時代的中心。

遠距離傳遞的概率方向是,中心地區及其附屬的地區的人群和文化,會在他們的時代向遙遠的地區傳播。

因而。公元前12100年,到公元前3158年這9000年時間裡。世界的重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這個時代打斷了,智人的一般遷移規律。出現了迴流和以這一地區為中心的四處擴散。

從公元前6150年到公元前3158年,這三千年時間裡。所有的重要的人類遷移,都是從東亞的溫帶亞溫帶亞熱帶向外轉移的。所以,東亞寬廣的溫帶和亞熱帶平原和崑崙山以東的溫帶草原和綠洲是我們文化特徵最深厚的地理根源。基因和這種文化科技特徵相比,在這個時代已經遠遠過時了。

在考古人員的努力下,五千年前,東亞新石器各文化圈已經清晰可見了。我們就是深深根源於這裡。再之前的三千年這裡也是傲視全球的。而且距今14000年來中東和非洲,就已經落後,亞洲其它地區了。這個時間以來全世界受到的是我們和我們的文化和我們分化出去的遊牧部族影響的。

然而從公元前3158年,埃及及其蘇美爾城邦聯盟超越了我們。但他們文明的誕生是在我們的推動下,達到公元前3158年的水平的。

這個時間點,東亞已經實現佔有人類1/3到1/5的人口了。封建時代人口比例長期也在這個水平,就是對這個時代人口輝煌的折射,

這個時代龐大的人口,決定了,以後所有時代,農耕地區主體人群的屬性。

然而,遊牧地區人群依然稀疏。公元前3158年到公元259年的時代裡。東方遊牧民族的文化根源於中東。

如果,秦朝和西方和北方遊牧人群融合充分。那麼。就真正是中西合璧。

然而。公元259年,時代再次發生變化。東方再次恢復幾千年前的榮光。這個時代要做的事是經濟人口重心南移,文化北傳和西傳。周邊的人群,成為中華文化的折射。遊牧人群的方向是融合進來或者遠播四海。蒙古和女真人及其包括統轄的中原地區是傳播者,秦人是接受者。性質和時代地位是不同的。


世界發展等比周期律

看到這個文章第一反應是我想起訴朱學淵,根據民族團結法,他這種所謂的研究嚴重傷害了佔漢民族群眾的感情,違背眾所周知的歷史依據,與剛剛前幾天那個為了出名而踐踏成吉思汗畫像的男直播有何區別。

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郡縣制,早已經是華夏幾千年歷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哪怕最偏激把他視為暴君的學者,也不能否認贏政的功勞,現在朱某卻以此為噱頭炒作自己。

在此我聞到了陰謀的氣息,欲亡其國,先毀其史,早先就有各種學者侮辱華夏英雄歷史的行為,這次不知道朱某背後又站著什麼人,希望官府嚴格審查朱某這一類人,不要對他們踐踏華夏族英雄的行為,踐踏華夏尊嚴的行為視而不見。


九州方圓24

史學的研究與闡釋,並不是個小圈子,也沒有過多的出身限制。我一直認為,歷史是源於生活的,一個對現實有感知能力的人,在接受一定的專業訓練後,完全可以圍繞某些問題進行討論和書寫。從這一角度來說,其實理科博士並不一定就做不好歷史研究。但也不一定意味著誰都能把跨界研究做得很優秀。朱學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看到這個題目,我還特意去查了查書的目錄,並掃了一眼裡面的內容。如果簡單地總結下自己的感受,那麼可以用大跌眼鏡來形容。如果對此書進行評價,還真不太好說,畢竟老爺子一把年紀了,說得太露骨也不好。若是採取折中一點的論述,可以用天馬行空來概闊吧!

說實話,朱老爺子是下了功夫的。書裡涉及的內容很繁雜,也運用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並且在闡釋上也顯示出作者真的是在用心思考。可惜的是,這些優點並不足以令他脫離“民科”的陣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博士對很多歷史常識缺乏瞭解,而且思維活躍的他頗有一種“開創精神”,一直認為中國傳統學術的研究手段過於頑劣,覺得中國學者普遍存在“盲目迷信”的情況。於是標新立異的作品不斷衍生,這本《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便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製造出來的。至於裡面的內容,我想凡是具備一些基本歷史常識的讀者,自然能夠恰當評判,我也就不再多論了。

其實,近年來一些被冠以“奇葩”的“學術觀點”不斷出現,而且反響不小。例如,前段時間爆料出來的某“民科”堅持認為兵馬俑是羋月的陪葬品,這種觀點還曾被搬上熒幕,一時間“為禍”不小,使一些不明真相的觀眾信以為真。事實上,思考是一件好事,誰都有表達的權利,但是,知識與研究是嚴肅的,偏離了軌跡很容易譁眾取寵,而且勢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在出版行業日漸商業化的時代,自費出版已並不新鮮,也給大家提供了表達自我的途徑。但是,對於常識性錯誤的作品,真的適合出版麼?我想,當大家批判作者的同時,也該多想想,出版社在此類事件中,又擔負著多大的責任呢?換言之,出版社放鬆了對作品內容的審核,而大開方便之門,也就可以更名為印刷廠了。


碣石樵子

一派胡言,不值一提。有人贊腦洞大開,我卻實在不知道為什麼。

舉個例子,有上面的朋友提到,該書文中因為嬴政與胤慎音很類似,聯想出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繫……這就是連基本常識都不懂。

要知道,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如今的漢語尤其普通話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公元前人們用的是現在的普通話?用現在的普通話讀音類似去套古代的發音,得出所謂結論,這是在刻舟求劍,這是用清朝的劍砍明朝的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