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越努力越低效?只需做到這3點,擺脫“窮忙”陷阱,很實用

點擊右上角【關注】霸王課頭條號,獲取更多職場秘籍~

本文共1892字,閱讀全文約6分鐘


朋友萌萌工作3年,在單位成績總是遙遙領先,於是很快被提拔成了主管,安排到了總公司。

剛上任沒多久,她還沒來得及享受“主管”待遇,就被團隊的各種事情弄得昏頭轉向。一件事一件事接踵而至,壓的她喘不過氣來。

因為如此,她還被稱為團隊的“救火隊員”,團隊每次遇到問題都是她出面解決。久而久之,她的事情越來越繁重,於是沒辦法,只能主動提出了申請退居,繼續回到原單位做業務骨幹。

她的這種付出了很多辛苦,卻得不到結果的行為,就是陷入了管窺效應。只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而忽視了長遠的發展,最終陷入“越忙越窮,越窮越忙”的惡性循環中。

職場越努力越低效?只需做到這3點,擺脫“窮忙”陷阱,很實用

一、管窺效應—管理者陷入低效怪圈的秘密

“管窺”一詞指的是人們的視野會因稀缺問題變得狹窄,形成管窺之見,就好像你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這時候就只能看見管子裡面,卻看不見管子外面。

當我們陷入管窺效應之中時,我們就只能夠專注眼前最重要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好像是在用一根管子看待事物一樣。管子之類的事物會更加突顯出來,而管子之外的事物則會被忽視掉。

萌萌的低效,其實就是管窺效應導致的,她沒有進入管理者角色,知道管理者應該做什麼,而是成為了團隊的“救火隊員”,整天做著一些緊急不重要的事情,看似每天忙忙碌碌,但其實最終沒有帶領團隊拿到結果。

在生活中,管窺效應也影響著很多職場人的工作效能,比如有些職場人過於注重工作細節,而不是把控全局,導致工作鑽牛角尖,而工作實際上很低效。

作為一名成熟的職場人,必須要站在全局角度思考問題,長遠規劃,不能只侷限在當前的問題中。

職場越努力越低效?只需做到這3點,擺脫“窮忙”陷阱,很實用

二、如何走出低效困境?三個方法避免“管窺效應”

職場人低效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走不出低效困境,如果你按照以下三點做,能夠讓你在反思和實踐中不斷成長,成為真正的高效達人。

1、專注要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要事第一,就是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做減法,能夠讓我們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中,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比如將每年願望清單中的大部分刪除,只留出最重要的三項願望,將其量化到每天定時完成的任務,這樣我們才能避免被瑣事幹擾。

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扎克伯格的故事:為了節省精力,他每天穿一樣的衣服,以便於減少不重要的選擇而造成更多的干擾。

我們也一樣,但凡確定長期的目標,就要把時間和專注力放在實現目標上,這樣才能實現成長,跳出低效怪圈,把時間用在“刀刃”上。

聰明的職場人都要學會抓大放小,關注要務,給大腦留出閒暇的時間思考,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發展目標。

比如,你希望未來成為一名管理者,現在就應該主動進入管理者角色,主動承擔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這樣逐漸你會擔任起管理者的角色。

2、設置提醒

通過設置提醒,能夠讓你縮小關注範圍,把重要的事情主動推入到你的視野中,引起你的重視,比如今年下定決心要考取某個證書,就必須在某個時間段內完成。

設置提醒一方面是要給自己的心理設置截止時間,自己在某件事上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要清晰明白。

另外也要藉助外界工具,幫助自己鎖定要務,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中,而不是經常處於救火狀態,時常被緊急的瑣事所牽絆。

提醒的工具有很多,可以將任務記錄在便籤上,貼在電腦旁隨時提醒自己;也可以下載很多時間管理類的APP,提醒自己首先要完成要事。

3、拆解任務

在完成的事情中,有些是簡單的事情,可能只有幾個步驟,輕鬆就能完成,而更多的事情是複雜的事情,需要拆解很多步驟,需要協同才能完成。

這時候,我們就要把創造性的任務,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去完成,就能夠將事情完成的更好。通過拆解,還會讓我們關注細節,高質量的完成工作。

比如我要寫一篇文章,我最好馬上把文章框架搭建好,先定時完成一部分內容,這時無須關注細節。等完成了初稿之後,再次檢查,修改,在文中融入一些靈感,將文章的品質進一步提升。

職場越努力越低效?只需做到這3點,擺脫“窮忙”陷阱,很實用

三、寫在最後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希望身在職場上的你也和我一樣,時常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是否陷入了管窺效應,被眼前的事情遮住了眼睛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當發現自己也具備這種心態的話,要及時調整它,克服它,擺脫低效的惡性循環,進入到真正高效的工作習慣中。

提問:你平時是否思考過自己低效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否是因為管窺效應所導致的?你該如何避免?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END ——

  • 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改變習慣,刷新認知,規避風險,快速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