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處理:從“說出來”到“記下來”


親子關係處理:從“說出來”到“記下來”


“聽說讀寫”是生活基本技能,看似簡單,做好卻不容易。比如,我們感覺“聽”最容易,卻常常聽不出言外之意;認為會“讀”,卻很難把讀到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至於“說”,又常常說的詞不達意;看似困難的“寫”,堅持下來的話,反而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寫的比說得好:記錄歷史

遇到問題時候,能夠明白無誤說出來,當然是最好的。說話是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簡潔又迅速,效率高。而且說出來,也表達了我們內心的想法與需要,有利於事情的解決。

然而,“說出來”與“記下來”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艾賓浩斯曾經說過,“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說,何止心理學,任何說的東西很快會變成過去,只有寫下來才會成為歷史。

哲人說“存在就是被感知”,對於當下的感受、觀察、認識,我們會說出很多很多。然而唯有記下來,才能定格為歷史,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心理大咖說“發生就是被記錄。”


親子關係處理:從“說出來”到“記下來”


對親子關係好處:化解情緒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親子關係也容易產生對抗。家長在與孩子相處過程,說話往往不自覺變成抱怨與指責,這時候比較好的一種做法便是寫出來,“管住嘴、放開手、寫下來”。

當年孩子初中時候,我們之間出現過激烈對抗。痛定思痛之後,想起來“說不通,寫的通。”我採用了寫小便條方式,用超市賣的那種可黏貼小便籤,每天寫上三五句話,以事實與感受為主,寫好貼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現在看來,這種溝通方式效果非常好,以至於孩子讀高中後有同學羨慕這厚厚的便箋。

語言交流與文字交流是非常不同的。語言交流不僅傳遞信息,還會帶著情緒。情緒是影響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因素,指責不滿的話語帶來情緒的宣洩,與愛的目的背道而馳。

採用記下來的方式,比如寫日記,寫便條,確保了在寫的過程中,避開雙向的直接對抗,過濾掉激烈情緒。情緒既然已經在寫的過程中被釋放,那麼我們就更容易看到事實真相,反思自己,處好關係。

親子關係處理:從“說出來”到“記下來”


有利親子關係:促進思考

在我們說話時候,受制於時間以及環境,很難進入深入的思考,系統性邏輯性不強。當我們寫的時候,容易靜下心來全面思考,促進邏輯思維與新思維的形成。

前幾年英國公投脫離歐盟的當天,與兒子聊起這事兒。我說公投引起了英鎊貶值,我們手中有英鎊的發財了,去英國消費可以省錢了。兒子持有相反觀點。一副真理在我的激昂慷慨之後,我才羞愧發現,原來孩子的觀點是正確的。

迫不及待的說,表達出自以為是的慣性思維,暴露出無知與無禮。反思之後,想到要把這個事件記下來,讓事件成為警醒自己的歷史。

回家後發現手機便籤裡這個題目下面,多了這樣一段文字,“問題:1、急於表達自己想表達的觀點,並且急於阻止對方想表達的觀點。2、反覆重複自己的觀點,卻不能提出更有建設性的論點論據。解決方法:1、懂得沉默,多多思考。2、語速要慢,語調要緩。”

才想起回家路上,和兒子說起我的表達問題時,兒子拿著我的手機把玩了一會,原來他在用“記下來”的方式記錄歷史。想一想,這段文字豈止是忠告,是提醒,以及真摯建議,更是語言與文字所無法表達的和諧感情。

在親子關係中,如果誠實一點,從“說出來”到“記下來”,不是為了教育孩子,而是為了向孩子學習,跟孩子成長,教育我們家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