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露:新冠肺炎疫情並未影響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既定進程

作者|陳雨露「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6期

上海和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黨中央確定的重大發展戰略,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在金融領域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充分體現。

日前,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擴大金融改革開放的部署,也是為探索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開放模式做好準備,不僅有利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而且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020年是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勝年,在此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意見》立足於更好地發揮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金融改革創新引領作用和更好地發揮上海在金融對外開放方面的先行先試作用,對標國際最高標準,遵循高質量發展要求,出臺了一系列改革開放新舉措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一是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推出支持商業銀行設立專業理財子公司和投資子公司開展非上市公司股權等投資、提升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大力發展金融科技等7項具體措施。二是在更高水平上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推出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市場準入、促進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優質金融營商環境等11項措施。三是推動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意見》在上海前期改革開放實踐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深化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開展人民幣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發展人民幣利率期權等試點,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資者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配置人民幣資產。

四是注重加強金融改革和開放過程中的風險防控。《意見》高度重視金融法治環境建設,強化金融監管協調,推動完善風險防控體系,牢牢守住維護系統性金融穩定的底線。

金融支持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從紐約、倫敦等國際著名金融中心形成和發展的軌跡來看,一個國際性金融中心的發展,需要有不同層次、功能互補的金融中心群形成聚集和輻射效應。上海是長三角核心城市,對長三角地區主要副中心城市有顯著的集聚與輻射效應,對長三角地區發展具有直接的帶動作用。2019年6月,劉鶴副總理在第11屆陸家嘴論壇演講中指出,要大力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努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意見》多措並舉,加大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力度,更好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引領和輻射作用。

一是推進金融機構跨省(市)協作,整體提升長三角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在支付服務方面,推動公共服務領域的支付實現互聯互通。長三角地區的居民可以跨省(市)使用公交IC卡等移動支付工具,在一體化發展中享受更多便利性、提高獲得感。在金融機構合作方面,探索建立貸款聯合授信機制,可以更好地為長三角跨省(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提供資金支持。在政策執行上,支持金融機構運用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擴大對“三農”、科創類企業、小微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等。

二是提升金融配套服務水平,促進長三角創新發展。比如,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動G60科創走廊相關機構擴大債券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科創企業上市融資,大力提升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促進知識產權交易流轉,探索建立一體化的徵信體系更好服務小微企業信用融資。三是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加強金融政策協調。比如,在金融穩定合作方面,《意見》提出要推動長三角金融統計信息共享,編制長三角金融穩定指數,加強金融消費糾紛非訴解決機制合作,促進長三角地區普惠金融經驗交流等。

通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

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上海是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和重要窗口,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方面。《意見》在支持上海高標準對接國際規則,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金融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等方面充分體現了上海引領我國金融開放的先行先試作用。

一是支持上海率先擴大金融業高水平開放。在繼續放寬銀行、證券、保險業機構市場準入,擴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基礎上,支持外資率先在上海設立合資理財公司、設立或控股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設立或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鼓勵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全球或區域資金管理中心等總部型機構,支持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的資金管理中心經批准可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二是支持上海加快建設成為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一方面,通過繼續擴大金融市場開放,提高跨境投資便利化水平,更好地滿足境外投資者不斷增長的配置人民幣金融資產需求;另一方面,加快發展人民幣利率、匯率衍生品市場,不斷豐富風險管理工具,幫助境外投資者有效對沖和管理人民幣金融資產風險。三是支持上海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優質金融營商環境。構建對標國際、市場認可的金融營商環境,是上海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舉措。《意見》尤其關注和支持上海加快推進金融法治建設,加大對違法金融活動的懲罰力度,加快建成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創造良好的金融營商環境。

新冠肺炎疫情並未影響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既定進程

近兩年來,金融部門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擴大對外開放“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要求,有序擴大金融業開放,在銀行、證券、保險及徵信、評級、支付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開放措施。目前,絕大多數開放措施已經落地,少數幾條措施正在修改對應的法律法規,不少外資機構已經獲准實現對相關金融機構的控股,或進入中國市場實際開展業務。例如,野村證券、摩根大通等已獲批設立控股合資證券公司,安聯(中國)保險獲准籌建首家外資控股保險公司,標普公司已進入我國信用評級市場等。同時,金融市場的開放舉措受到國際上的普遍歡迎。目前,A股已經納入明晟(MSCI)指數和富時羅素新興市場指數,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2019年,外資流入顯著增加,境外投資者淨增持境內債券和上市股票1280億美元。中國金融市場正在持續釋放強大的吸引力。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不會受到疫情影響。2019年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各地方各部門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堅決打贏這場防疫阻擊戰。人民銀行等部門堅持一手抓疫情應對,加大對湖北等受疫情影響較大地區的金融支持,另一手抓金融改革開放,堅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與此同時,疫情並未影響既定的金融開放措施落地節奏,相關外資機構准入及法律修訂工作依然在有序進行。此次發佈的《意見》中有11條涉及對外開放的措施,就是一次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在更高水平上推進金融開放的充分體現。

擴大金融業開放要更加註重風險防範工作

金融業開放不必然意味著增加風險。能否有效防範金融風險主要取決於金融監管制度是否完善、金融市場是否有效、市場約束是否剛性、金融機構是否有良好的風險控制水平。近年來,我國系統性風險的評估、防範、預警和金融風險處置機制以及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制度逐步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日益完備,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大幅增強,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增強,這些都是有效維護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

當然,擴大金融業開放確實可能對監管提出新的挑戰。這就需要更加註重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儘快補齊監管制度短板,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建好各類“防火牆”,提高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使監管能力與開放水平相適應。在跨境資本流動方面,要繼續建立健全“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堅持服務實體經濟與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並重,防範短期投機性資本大進大出。同時,還要加強跨境監管和處置合作,全面落實金融領域的關鍵國際標準和準則,降低跨境監管套利和風險跨境傳染,堅決維護好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協同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三駕馬車”,進一步推動形成金融領域制度性、系統性高水平開放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