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尝试以预防为主线、疏导为要点、补救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在学校教学中关注学生,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耐心沟通与分析,针对问题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以爱心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整个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初期,也是心理快速发展时期。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起有落,为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仔细的观察,适时找学生了解情况和思想动态,找出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后,根据观察的结果运用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再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使其适应社会,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发挥以下的作用: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帮助已经出现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恢复正常状态;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恢复健康状态。由此看出,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项任务:预防性任务和补救性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任务,是两个此消彼长的任务,若预防性任务执行得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地减少,能有效地减少补救性任务的工作量;反之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会增加补救性任务的工作量。比较理想的心理教育是执行预防性任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前,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把心理问题化解于萌芽之时。

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 用爱心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贯彻预防为主,疏导为要,补救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在小学阶段心理学教育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时。对于已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活动并不复杂,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与教学中对学生倾注足够的耐心,多关注学生,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端倪。对于学生已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集会、班会课、学科课堂教学等教育活动,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个性发展方面、青春期方面、学习辅导方面、生活辅导方面、人生规划方面。如在学校的升旗集会上,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学生宣讲人生规划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宣讲的内容包括: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培养个人的兴趣,为个人的职业和事业的抉择做好准备;要明确学习和就业的人生意义,要明确承担的责任,要为自己的升学做好准备。

通过教育活动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 关心日常生活与学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由于个人的性格、认知、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不同,有不少学生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如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撒谎、遇事不耐烦、做事比较磨蹭等。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会引起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积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不良行为和习惯,及时指出其危害,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引导,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如对于爱撒谎的学生,教师仔细调查、搞清楚学生是否在撒谎,对确认撒谎的学生,要了解其撒谎的动机和性质,如有的学生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撒谎、有的是害怕批评而撒谎、有的是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撒谎。对于学生撒谎要采取的措施有:判断学生撒谎的动机和性质,要有区别地对待学生的撒谎,对于有不良动机和性质的而撒谎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制止学生撒谎的行为,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撒谎背后的原因,指出学生撒谎带来的危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教师向学生传递诚信的重要性,与家长进行沟通,以身作则,培养诚实的孩子。

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 用爱心关怀学生,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时,会产生各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害怕与人交往、对学习产生恐惧、对考试产生焦虑、做事缺乏自信等,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只有采取补救性措施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耐心的沟通与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爱心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运用适当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何铭同学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从进入三年级学习后,何铭同学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中,在临近期中考试时,他感觉自己莫名的紧张,思维似乎也不受控制,注意力难以集中。老师注意到了何铭同学的异常表现,分析了何铭同学进入三年级以来的表现,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何铭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为了更好地考好期中考试,他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何铭同学对考试产生了考试焦虑症。老师分析了何铭的情况后,与何铭和其父母沟通尝试找出考试焦虑的原因,了解到何铭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敏感多疑,容易产生自卑感,适应能力较差,稍有压力会产生紧张和恐慌;进入三年级后,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不好,学习容易进入死胡同;家里父母对他的学习较为紧张,给他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分析了何铭同学考试焦虑的原因后,联系了他的父母,让他们给何铭的学习做减压;老师在学习上也给予何铭更多的帮助,对不明白的地方给他讲解,解决他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减少学习的压力;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进行交往,减少对人的自卑感,减少交往的压力和紧张。在老师的爱心帮助下,何铭同学摆脱了考试的焦虑,学习的成绩也得到提高。

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 结束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沟通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学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灵活运用耐心、关心和爱心,打开学生的心扉,与家庭一起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莫雷.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392-432.

[2]曹梅静.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M].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1-28.

[3]仝德记.中小学生心理学知识实用读本[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2月第1版: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