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蘇軾:北宋最高分的作文什麼樣?

這篇文章,我們來說說蘇軾的兩篇“高考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和《御試製科策》。

這是蘇軾進入北宋政壇的敲門磚。尤其是他那篇洋洋萬言的《御試製科策》,觀點相當大膽,擱今天看簡直有分裂國家的嫌疑,假如它不是因為太長、太難讀的話,在今天一定會被無數人在網上討伐口誅筆伐。

青年蘇軾:北宋最高分的作文什麼樣?

但就是這篇文章,竟然被皇帝欽點,拿了最高分。他們究竟寫了什麼?

《刑賞忠厚之至論》

先談第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其實它的好處只在寫作技巧,見解並不高明,所以我不想給它太多篇幅。論題很簡單,是說天子無論賜予獎賞還是施加懲罰,都懷著同樣的忠厚之心。

這篇文章後來被收入《古文觀止》,所以很為人們熟悉。我這裡只談一個細節,它很能反應蘇軾不落俗套的寫作風格。

蘇軾寫到,當堯聖人治理天下的時候,皋陶擔任法官,將要判決死刑犯的時候,皋陶三次說“殺了他吧”,堯聖人三次說“饒了他吧”,所以天下人畏懼皋陶的鐵面無私,喜歡堯聖人的寬宏大量。

青年蘇軾:北宋最高分的作文什麼樣?

在蘇軾的文章裡,這件事是作為論據出現的,但這個論據到底出自哪本書呢?

在判卷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和閱卷老師梅堯臣竟然都想不起來,以為是自己忘記了。

事後歐陽修專門問了蘇軾,蘇軾回答說:“出自《三國志·孔融傳》。”歐陽修回去翻書,翻遍《孔融傳》也找不到。

再問蘇軾,蘇軾回答說:“《孔融傳》記載,曹操滅掉袁紹的時候,把袁熙的妻子嫁給自己的兒子曹丕。這事很不厚道,所以孔融諷刺了一句:‘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了周公。’

曹操很震驚,問孔融到底從哪本書裡看到過這樣的事,孔融答道:‘這是從今天的事情推想出來的。’”

蘇軾接著說:“我的意思和孔融一樣。”

歐陽修不但沒有發火,反而相當驚歎,說蘇軾這樣才叫既善於讀書,也善於用書,文章一定會獨步天下。

當然,蘇軾這種做派,能夠欣賞的人會說他把書真正讀活了,可以活學活用,不能欣賞的人會說他有縱橫家習氣,為了達到目的,不惜捏造論據。

青年蘇軾:北宋最高分的作文什麼樣?

因為這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被歐陽修點為第二名,這是禮部考試的結果,接下來還有一輪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稱為殿試,蘇軾再次過關,進士及第。

蘇轍也在這一科通過了考試,蘇洵卻不願意再考了。

破紀錄的好成績

蘇軾和蘇轍沒能立刻做官,因為母親忽然過世,他們必須回家守喪三年。三年之後,“三蘇”再次進京,蘇軾和蘇轍參加了一場規格更高的考試,蘇軾考中了第三等。

聽上去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成績,但事實上,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虛設的等級,第三等才是實際上的第一等,而北宋開國以來,只有一個叫吳育的人考到了第三次等,所以蘇軾的成績破了紀錄。

青年蘇軾:北宋最高分的作文什麼樣?

原本蘇轍也有機會得到這個榮譽,但閱卷考官之間分歧太大:司馬光認為蘇轍應該錄在第三等,但另外有人認為蘇轍抨擊時弊太激烈,對皇帝不恭敬,必須讓他落榜。最後是皇帝出面和稀泥,把蘇轍錄在第四等。我們對比蘇軾和蘇轍的試卷,會發現蘇軾講話很委婉,客套話也太多了,但如果拋開語言,單看內容的實質,蘇軾才是更激烈的那個。

這場考試相當繁瑣,考生先要提交50篇論文,然後才是正式考試,考試面對的考題也不像《刑賞忠厚之至論》那樣是很簡單的一句話,而是洋洋灑灑好幾百字,問題接連幾十個,幾乎涵蓋了時政的所有方面,這可不是皓首窮經的書呆子能應付的,寫作技巧也派不上多大的用場。

蘇軾依次回答了所有問題,所以這份試卷也稱得上是一封萬言書了。

這封萬言書,因為針對的問題太具體,篇幅太長,對後世的考生沒有什麼參考價值,所以引發的影響只是曇花一現,直到今天也不太受人重視,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蘇軾的邊疆對策

很遺憾由於篇幅的限制,我不能詳細講解蘇軾的答卷,只能精中選精。在試題的所有問題裡邊,最有意思的是一個軍事問題,問的是:現在邊境很安定,但軍隊還是撤不回來,這是為什麼呢,又該怎麼辦呢?

青年蘇軾:北宋最高分的作文什麼樣?

蘇軾對軍事問題很有想法,但他很聰明,知道書生紙上談兵很容易被人笑話,所以答題的時候故意答得簡短一些。

蘇軾先從剖析題目入手,說所謂邊境安定,其實只是假象。我們知道當時北宋的版圖不大,北方有遼國,西北有西夏。在蘇軾看來,遼國和西夏類似於以前的匈奴,那麼,歷史上是怎麼解決匈奴威脅的,最值得當代參考。考察歷史,要想制服匈奴,必須先通西域。

辦法既然有了,接下來就該考慮怎麼實施了。北宋要想打通到西域的通道,似乎做不到,因為靈州一帶,也就是今天的寧夏靈武,早已經被西夏佔領了,改名西平府。

那麼,宋朝顯然應該奪回靈州,但這事說來容易做來難。

為什麼以宋朝的實力竟然拿不下一個小小的靈州呢?並不是西夏人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宋朝發不出力。為什麼發不出力呢?

蘇軾給出的解答是:“以不生不息之財,養不耕不戰之兵。”

也就是說,宋朝的軍人是職業軍人,只管打仗,不搞生產,而他們又長時間不去打仗,這怎麼行呢?國家財力是有限的,照這樣養兵的話,國力只會越來越弱。

青年蘇軾:北宋最高分的作文什麼樣?

今天我們最容易想到的辦法是:既然養了那麼多兵,就派他們去打仗好了。

但在蘇軾的時代,宋朝的軍隊已經被養得很懶散了,戰鬥力低下,不打仗還能嚇唬人,一打仗反而露怯。這個問題已經變得積重難返了,到底能怎麼解決,真不容易想出對策。

如果能有對策的話,一定會是奇謀。蘇軾想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一條奇謀。他說,第一步要做的,是讓秦地獨立。所謂秦地,大體上就是戰國時代秦國的版圖,今天屬於陝西省,當時和靈州接壤。

蘇軾認為,陝西獨立之後,陝西人自己去和靈州的西夏人打,宋朝不必干預。從此陝西是陝西,宋朝是宋朝,各過各的日子。陝西變成了戰國時代的秦國,這對於宋朝來說,能得到戰國格局的全部好處,還能避免戰國亂世的害處,靈州的西夏人肯定打不過獨立之後的陝西人。

陝西人的戰術可以非常簡單,集中壯勞力在邊境屯田。屯田是以耕養戰、自給自足的好辦法,屯田的壯勞力拿起鋤頭就是農民,放下鋤頭,拿起弓箭,就變成了士兵。這樣一來,就避免了“以不生不息之財,養不耕不戰之兵”的困境。

等屯田成了規模,再讓這些半兵半農的軍隊不斷騷擾靈州,靈州人肯定熬不住,等他們熬不住的時候,就一定會歸順我們宋朝。這樣一來,就可以考慮下一步通西域的安排了。

青年蘇軾:北宋最高分的作文什麼樣?

蘇軾這個辦法無論是高明還是愚蠢,至少在今天看來足夠驚人。更驚人的是,這樣的言論非但沒有被北宋朝廷治罪,反而給蘇軾贏來了前所未有的高分。

這就是讀歷史讓我們開闊眼界的地方:我們以為天經地義的觀念,一旦放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就不再那麼天經地義了。

今天我們對於領土、主權的觀念是隨著民族國家的興起而成型的,歷史並不很長。拿新觀念去苛責古人,顯然不太厚道。在蘇軾和他的同時代人看來,土地是為人服務的,如果丟掉一塊土地能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好,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古羅馬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皇帝嫌遙遠疆土的管理成本太高,費力不討好,索性不要那些土地了。放棄領土也有另外的考慮,比如和蘇軾同一陣營的舊黨領袖司馬光,在考慮和西夏議和的時候,堅持要把六處土地,也就是所謂六寨,還給西夏。

那是改革領袖宋神宗剛剛去世,反改革的新皇帝宋哲宗剛剛登基的時候,司馬光提議主動歸還六寨,理由是:當初宋朝和西夏建交,西夏內亂,國主遭到軟禁,宋神宗打著救援西夏國主的旗號發動戰爭,佔領了若干土地,興建營寨,合稱六寨,等西夏內亂平定,要求宋朝歸還六寨土地的時候,宋神宗卻不願意了,說佔領六寨,是對西夏的小小懲罰。

青年蘇軾:北宋最高分的作文什麼樣?

司馬光說,就算要懲罰,也應該是懲罰那些軟禁西夏國主的人,怎能反過來懲罰西夏國主,在救了他之後又搶他的地盤呢?這樣胡攪蠻纏,出爾反爾,還有沒有一點大國風範了?更何況那些武將奪地建寨,只是為了自己立功,完全不是為了國家考慮。

至於六寨應該算是誰的土地,司馬光倒還沒有這種意識,但他也不會完全只講儒家的正當性原則,所以接下來他又論證這六寨對於宋朝來說其實弊多利少,還給西夏才最合算。司馬光的提議並不乏支持者,最有力的支持者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

第二年,宋朝真的開始實施司馬光的還地政策,用土地交換戰俘。這筆交易到底應不應該,今天當然有今天的答案,但我們也不妨藉著古人的答案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心裡的刻板印象。

互動討論

你怎麼看待蘇軾在文章裡編造典故?這樣的做法在今天還會被容忍嗎?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的精彩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