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京剧正在逐渐没落,有没有人会救一救京剧?那可是国粹啊,老祖宗传下来的?

落空love


其实我家长辈就是京剧迷,我爷爷那个年月还因为收藏看戏的票还被人报告倒霉过。但到我这一代,没有一个喜欢的了。我父亲和爷爷都很痛心,但我看法却不一样。

问题在于,京剧本质是是什么?

我看到有人说,回到田间地头什么的,可以说这死的更快!京剧和其他黄梅戏等剧种不一样,不是出自民间。他本源是从富商起来的贵族艺术,和芭蕾,歌剧类似,开始就带着高贵血统,他就不适合田间地头去唱!当然真的把京剧系统化,贵族化其实是慈禧干的。

在这之前,京剧其实是贵族宴会上的大型表演剧,慈禧让他变成了类似电影的舞台剧,开始有系统化的道具和背景。从当时看是了不得的创新,就好像我们刚开始看国外大片,当然让人着迷。但是现在看其实就没什么了,比这个更刺激的比比皆是,就好像吸毒后对鸦片就没兴趣了一样。这注定京剧必然没落。如果作为传统文化需要保留,但是指望它还会有那么多群众基础不太可能了。

再说远一点,诗歌本源是什么?其实是文字在没有普及前便于记忆开始的,其实是一种记忆传承的技巧,没那么高大上!在历史通过口耳相传的年代出现的。

各个国家的长诗都是这么来的。比如欧洲的罗兰之歌,西藏的格萨尔王,直到成吉思汗时代,传达军令都是用唱出来的。后来更注重韵律变成了诗歌脱离了记忆的功能,异化成了艺术。有韵律的文字是很好记忆的,比方说少年中国说。

后来的诗歌开始向两个方向分化,强调韵律的逐渐变成诗词,进化为流行歌曲。强调故事性的变成曲和戏剧,京剧和现在电影电视剧虽然源头不同,但发展上是一个前后的关系,如果说京剧不在兴盛实际上是电影完成对叙事诗歌的进化,京剧被淘汰了。

有人说现在没有人能写出以前那样优美的诗词和京剧,他们退化了,所以造成现在情况。我只能说不是写不出来,而且功能性上不需要才导致的。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可是可以成名做官的晋升阶梯的,功利性其实很强,这即是诗词发展的因也是果,为啥清朝只出了一个有名的纳兰性德其实也有这个原因在。

历史发展是趋势性的,你一个人是挡不住趋势变化的。


大趋势下的轨迹


京剧就是古代人的YY小说而已,而且是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北京人的YY小说,国粹只是自封的,这种东西没落是必然的,因为戏子跟贵族都是一路货色,混在一起久了,都是下九流,想救京剧,就看北京人自己了,别的像川剧,跳脚,山歌,还有各个地方的民族特色,虽说没有顶着国粹的头衔,但都是一代传一代,永远有继承者,总得来说,不论京剧还是别的,都是人创造的,人不行了,东西自然不行,救东西的根本还是要救创造这个东西的人,才有用。


断腿狗坚强


关键是现在没有了那么多剧团,人们看不到了,时间长了,慢慢就没有兴趣了。过去每到冬闲时有的农村就请剧团搭台唱戏,连唱七天。县城以上都有礼堂,一年接收几个剧团。80年前后中国评剧院就到我们这里的一个村唱过戏,北京京剧院曾两次在我们县礼堂唱过戏,后来就再也看不到了。那时候每个县都有个剧团,自80年代有很多剧团就解散了,现在一个地区(市)也没有一两个剧团。农村里早就不搭台唱戏了。过去,广播电台每天都定时播放戏曲选段,全场戏,还有现场直播,形式多样。后来就取消了,除了健康讲座就是广告了。现在想听戏,只能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看一看,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出传统戏,看来看去也就看腻了。失去了观(听)众是在情理之中的。戏曲也需要改革创新,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有生命力。


canghaixiongshi


你去[可爱],言归正传,很简单,要从小培养才行,我今年50岁,记得小时候,村子年年都有庙会,唱戏的都在学校吃住,老师还组织豫剧团的演员教我们唱,有几个唱的好的,我们都羡慕不已,虽然我不会唱,但是还是喜欢听,如果没有当时的培养,现在肯定不喜欢听。再一个,现在的条件好了,剧团也不在学校吃住,和学生也没有交流,唱戏和学生也是渐行渐远。


闫杨高照


京剧的确正在逐渐没落,跟不上时代发展、又不寻求变革,就要被淘汰。这是自然规律。

有没有人会来拯救,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人已经在做了,只是褒贬不一,见下文。

首先,京剧历史不长,满清乾隆五十多年吧,四大徽班进北京,继而吸收融合昆曲、秦腔还有一些地方曲调等,最终形成的。

其次,京剧之所以成为国剧,个人认为和其出生地有很大关系。京城,一国之望,众星拱月,所有事物都泛着天子脚下之范儿。就好比官腔,朝代首都在哪儿,我感觉那儿的方言就是官腔,官方认证。其实中国几大剧中,京剧年龄最小。

再者,官场气氛太浓,晃晃荡荡慢慢悠悠,固然有其精华,但是我保留意见,和满清后期八旗子弟很像,也可能京剧影响的他们。。。君不见在不远的以前,领导讲话都拉长音,这很影响效率,很形式,和现代社会节奏不融洽。

然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各种娱乐项目雨后春笋一般爆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式娱乐项目。但是,所谓的圈内有认证的人士,瞧不上圈外人的,自己还没本事改进,就这么和时代抗衡,等死。加上现在孩子少都娇贵,没有那么多的基础人群。没看到相声,要不是郭某人改革创新,早死挺了。但是现在还成为一众同行的敌人,全天下相声最三俗的人,这个包袱很搞笑。

最后,我本人谈不上喜欢,但是偶尔会听,会哼哼几段,都是快节奏的,感觉很过瘾。比方四郎探母的坐宫,打虎上山一段,智斗一段,铡美案的驸马爷一段。更喜欢戏腔的歌,比方:新贵妃醉酒,清明上河图,悟空,离人愁,狂浪生等。我倒是感觉现在很多网红在给京剧输血。作为国人,还是不希望京剧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如果圈内人还是那老一套,并且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如果不能有一个人,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挽狂澜于即倒,那么,京剧前景很不乐观。

其实,很多事物都是从自己内部开始坏的,勾心斗角就忘了专业,主流得背这个锅。听过一段把盘丝洞唐僧唱词改成“白龙马蹄儿朝西”的,有主流说乱弹琴,有观众说有新意,我听着很开心并且朗朗上口,挺好!

你得先把观众拢起来,受众多了才能推而广之,传承下去,才能发扬光大。都没人看了,还矫情什么嘛。











嘿白咴


退出历史只是时间问题,国粹不国粹不是那几个人说了算,失去存在的价值就会被淘汰。


遥远663


清朝让国人留下的长辫早已消失,三拜九叩也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刀耕火种被农业机械所取代,牛马代步的时代已经演变成了机车横行霸道的世界……

何以为历史的进步?就是世界在变;其中就包括艺术的面孔也在改变。京剧,在没有电视剧,没有电影,没有很多后来才有的艺术形式时,它的存在和兴旺或者就是必然。时至今日,如果还是那些一成不变的唱段,很少出新的内容,还要让社会给其留有生存的空间,可能吗?其实,艺术的生命取决于观众,没人仰慕了,等于其生命到了终结了时候,由不得有人不愿意。更关键的是,艺术的生命要靠迎合时代发展的推陈出新来支撑;一个老故事听久了,还有人愿意听吗?

也就是说,京剧还想要存在下去,继续火热,先想想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地改变自己。印度电影几乎都可以说是音乐片,无论何种体材都是歌舞翩翩,假到家了。可他们的这种风格却颇受人喜欢,想过是为什么了吗?举此例只是想说明,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时常发生着改变,借以来体现进步,表示在发展。在叫喊我们的国粹正走向没落时,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变成普通人的命运演义,变成有着扑朔迷离的故事会,不敢说就能让其起死回生,但至少表明我们在努力拯救了。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呢?靠政府扶植?强令百姓热爱?行吗?或者,可能吗?

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里所说的“命“,是知己知彼的理智,此处所说的“天”是指环境氛围。等于是告诉思考此问题者,生命的存在需要必须的生存条件,这种条件既要引人关注,还要顺应人们的喜爱,相辅相成。


辣眼刺鼻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是谁能拯救的。就算梅兰芳大师复活,也救不了京剧,因为京剧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了,我们手里都拿着手机根本不会去欣赏这些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京剧,更不会去剧场里花钱看一场京剧。它走向暮落是大势所趋。


炫酷多媒体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由一个从产生到发展,直至到衰败的过程。京剧只要不被当代年轻人所喜爱,距离它的消失时间也不会太远了。

艺术的兴衰,取决于人们的喜欢。如果某一种艺术形式不被广大民众所喜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保护未偿不可。但不能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和金钱去进行所谓的“振兴”工作。

时代在发展,文化艺术在进步。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取代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人文领域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京剧也仅仅是北方若干个地方的人所喜欢,无非是它占有地理优势,其影响力不得不承认也受到局限性。

可以说,京剧不知道何年何月何人给它戴了顶“国粹”的高帽子,似乎就比其它剧种就高人一等。如果以人数多少的喜爱程度来衡量,本博可以断言,京剧绝对没有某些地方剧种受人欢迎。

针对题主发出的疑问,或者说是呼吁,本博有保留的赞同。既然文化艺术等方面已经推向市场,那就由市场来决定。优胜劣汰,没有票房收入,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历史记忆中的一个符号。竞争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进而也是残酷的。至于说到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没有经济效益,再好的东西也枉然,原因就是除了政府,没有人会愿意投资一个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的文化项目。2020/03/16)


吉祥如意


现在回过头看江青搞得八个样板戏对振兴京剧艺术真是功德无量,艺术要为劳动人民服务,如果为了所谓的高雅,搞小圈子,必将走向没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